分享

史上最经典的几首端午诗词,看看古人是怎样过节,令人大开眼界

 黄海1粟 2019-06-07

棕香飘万里,诗词传千年。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过端午的吧。

1.浴兰活动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这首词名为《浣溪沙·端午》,是苏轼于1095年所写。当时他被贬惠州(现广东一代),他的小妾王朝云随侍左右。

恰逢端午,苏轼携朝云参加浴兰活动,写下这首词赠与她,表现了浓浓的爱意。

词的上半阙描写的是浴兰活动前的准备以及热闹氛围。

“轻汗”一句点明了端午时节,天气渐热,“碧纨”一词写出了朝云衣着之华丽,有力地突出了她的美丽娴雅。

后面一句则是直接指出要参加的活动——浴兰。

古人又将端午节称为“浴兰节”,他们在这天通常会以兰草汤沐浴,以去污秽。

这是极一项高雅的活动,正体现了朝云纯洁高贵的情操。

在苏轼眼里,一直陪伴他的朝云,由内而外地散发着纯洁美丽。

而“流香”一句将浴兰活动的热闹盛大描写得淋漓尽致:游人如织,气氛浓郁;佳人浴后,余香犹存。

接着的下半阙主要写词人带着爱妾朝云参加活动的具体场景。

通过开头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主要参加了缠线和挂符这两项运动。

古人比较迷信,这两项活动都具有祈福驱邪的意味。

苏轼也不能免俗,因为他希望和“佳人相见一千年”,这最后一句展现了苏轼对朝云的满满深情。

全词清新明快,充满了浓郁的民俗气息,以及对佳人的缱绻情深。

惠州在古时本是极荒凉之地,而苏轼却能入乡随俗,丝毫不见颓废之气,不愧是大宋最豁达的文人,一蓑烟雨任平生。

2.养生保健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这首诗陆游的《乙卯重五诗》,是他晚年隐居浙江绍兴所写。

陆游将驱逐金人,恢复宋朝奉为一生理想,即使是晚年不容于朝廷,也是不改其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而在这首诗中,他难得放下了这壮志难酬的愁闷之情,而是愉快地融入这热烈的端午氛围。

诗歌首联便点名了时间地点,端午的山村,石榴花正开得繁盛。

在这里,他摒去了官事缠身的烦恼,遭受排挤的抑郁,只是单纯地享受着山村的宁静,节日的欢乐。

接着的颔联和颈联便是描写他这一天的活动。

他先是吃了粽子,又在帽子上插了艾蒿。

然后又按着习俗,储药、配药,以确保这一年平安无病。

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日,“夫毒,太阳之热气也,中人人毒”,但对于草木来说,端午阳气旺盛,是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

所以古人通常会在这一天采草沐浴驱邪祛病,这也算是一种养生保健了。

而尾联则是写诗人参加完这些活动后的恬静生活:夕阳西下,诸事毕后,家人已经准备好酒菜,他含笑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这首诗语言质朴,没有任何雕饰的痕迹,但就是这样淳朴如白的话语,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乡村气息和节日氛围。

这样欢乐的语调在“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陆游身上,真是难得一见了。

3.缅怀屈原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这首是北宋诗人张耒的七言绝句《和端午》。

张耒字字文潜,号柯山,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他曾高中进士,官至史馆检讨,后受苏轼牵连,数遭贬谪。

这首诗中他借龙舟竞渡这一活动来缅怀屈原。

诗歌开头就说如今百姓们举办龙舟竞赛是为了纪念千年前含冤而死的屈原,然而如屈原这样的忠烈之魂,一去千年,怎么可能会再回来呢?

其实在屈原之前,中国便有端午节这个节日。

只是千年前的屈子选择在端午那日投汨罗江而亡,从此端午也成了悼念屈原的节日。

接着诗人又说到随着楚国的灭亡,屈原的离世,人世间还剩什么呢?也许就剩那千古传诵的离骚吧。

就像杜甫所言“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湖万古流”。

虽然屈原距离我们很遥远,但他的《离骚》却是万古长存,他那“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尚节操亘古不灭。

这首诗看似简单,却意韵深远,既有“忠魂一去不返”的无奈,又充满了“身死名存”的慷慨悲壮,是缅怀屈原的千古名作。

端午离我们很远,端午又离我们很近。

有时我们追寻传统文化,不仅是因为它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更多是能给予我们一种心灵的慰藉。

传统节日亦是如此,它不仅是一种文化象征,更有着非凡的凝聚力。

这种具有强烈意义的节日不是一般“洋节”所能比拟的。

不知你怎么看呢?

- END -

作者:凯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