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己的心声”与“读者的呼声”——2019浙江高考作文题

 潮大叔 2019-06-07
为生命,爱语文,最审美

2019浙江省高考作文题,跟我的专著《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精准碰撞,说是机缘巧合,不如说是共同的认知。

【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熊芳芳说

这个题目,本质上就是要思考和讨论“自己的声音”与“人类的声音”的辩证关系、“活出自我”与“为他人而活”的辩证关系。

十分巧合的是,这一话题,在我的《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一书的中编“抒情:文学的救赎”中有以下阐释:

关于写作,莫言说:“一个写作者所使用的语言,应该是属于他自己的、能够使他和别人区别开来的语言。一个写作者观察事物的视角,应该是不同于他人的不同的独特视角……没有偏颇就没有文学,中庸和公允,不是我心目中的好的写作者所应该保持的写作状态……趋同和从众,是人类的弱点,尤其是我们这些经过强制性集体训练的写作者,即便是念念不忘个性,但巨大的惯性还是会把我们推到集体洪荒的边缘,使我们变成大合唱中的一个无足轻重的声音。合唱虽然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形式,但一个具有独特价值的歌唱者,总是希望自己的声音不被众声淹没。”(《文学个性化刍议》)

莫言又说:“只有个性化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文学;真正的文学必然地会揭示出人类灵魂的奥秘,而揭示人类灵魂的奥秘,不但是东亚文学的共性,也是世界文学的共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他们的作品是从自己的精神世界出发,但也同时反映了广阔的社会。”(《作家和他的创造》)

诚然,自言自语是文学的起点,但它并不是终点。当代散文家刘亮程也曾说过:“作家都是通过自己接近人类的,每个作家都希望自己最终发出人类的声音。但在这之前,他首先要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一个有价值的作家要关注的恰恰是生活中那些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们构成了永恒。”(《一个人的村庄》)

自语式的言说并不意味着拒绝对话。文字令一个个孤立的个人得以沟通。即使是不同民族和时代的人,也能因文字把书写、阅读的现实性和永恒的精神价值联系在一起。王小波说:“人在写作时,总是孤身一人。作品实际上是个人的独白,是一些发出的信。我觉得自己太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我相信,这是写严肃文学的人共同的体会。但是这个世界上除了有自己,还有别人,除了身边的人,还有整个人类。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与人交流。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在写。”(《与人交流》)

从自语走向对话,不仅是一个客观要求的必需,也是一种主观变化的必然。叔本华曾说:“一旦我们的思想找到了文字表达,那这一思想就开始为他人而存在,它就不再活在我们的内在了。就像一个有了自己存在的婴儿一样——它已经跟母体分离了。”(《论写作和文体》)

文学作为一种自语式的言说,其实就是一种“在”的方式,也是对“在”的沉思。我们不仅能够从中听到作者自己的声音,也能听到人类的声音,听到人与人的对话,也听到人类与自然的对话。

这是写作中“自己的声音”与“人类的声音”(或曰“自己的心声”和“读者的呼声”)的辩证关系。

那么,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对此,萨特有言:“人总是故事的讲述者,他被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环绕着生活。他通过这些故事看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而且他试图像他正在讲述的这些故事那样生活。”

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一生的作品,我们的生活不可能是完全孤立的,它不只是属于“我”自己一个人的生活,我们被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环绕着,它们彼此交融,交互共生;又像是天上的星辰,每一颗星辰都有自己的轨迹,但是,其他星辰的运动变化,也会影响到“我”;反之,“我”的运动轨迹,也会影响到其他星辰。活出璀璨的自我,就会照亮更多的他人;更多的他人的生命,也会温暖我照亮我。

跟所有的星辰一起闪烁,跟所有的人们一起行走,所有的远方,所有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封底评论:

这是我近几年看到的一部谈语文教学谈得相当好的一部书,是一部理性色彩浓厚的著作,与这一领域某些浅显而浮泛的“经验之谈”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对语文以及语文教学深切而独到的体悟,为中国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经验。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作家 曹文轩

长期以来,我们接受的是一种屠宰式语文教学,就是将一篇好端端的文章大卸八块,弄死了欣赏。好文章有气息有温度,它是活的。熊芳芳用“心”触摸经典文学中的心灵气息和温度。这是最有价值的。

——20世纪最后的散文家、乡村哲学家  刘亮程

她用语文演绎和铺张生命的华丽和庄严,她从生命的视角观照和解读语文的内涵和指归,这样的课程自觉和人文担当,使她的课堂具有了鲜明的个性追求和独特精彩,更具有了不同凡响的理性和高度。

——“本色语文”首倡者、著名特级教师  黄厚江

语文教育是要通过各类优秀语言形式的浸润和滋养,在教师与学生生命的共情中,培养学生功用性的语言素养和非功用性的精神素养,使之成为语言优雅、精神优美的健全的语文人。这是熊芳芳老师已有的追求,也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应有的追求。

 ——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特级教师  郑逸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