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培云(1917年8月23日-2012年2月6日),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省福州市,金属材料及粉末冶金专家,中国粉末冶金学科奠基人,中南矿冶学院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学术顾问 [1] 。 1934年黄培云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1938年从云南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金属研究所任助教;1941年抵达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1945年获得科学博士学位后继续在该院从事博士后工作;1946年底偕同夫人回到中国;1947年在武汉大学工学院矿冶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52年受命赴长沙参加中南矿冶学院筹建工作;11月1日中南矿冶学院成立,任教授,兼教务长、副院长;1954年创建粉末冶金专业;1956年中国科学院矿冶研究所在长沙成立,兼任副所长;1979年创立中南矿冶学院粉末冶金研究所并兼任所长;1984年担任中南工业大学学术顾问;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8年被授予中国工程院第一批资深院士;2010年2月《黄培云文集》出版;2012年2月6日于长沙病逝,享年95岁 [2] 。 黄培云创立粉末压制理论和烧结理论,被国际上称为“黄氏粉末压制理论”。研制成功多种用于核、航天、航空、电子等领域的粉末冶金材料。提出了非规则溶液活度系数的计算模型、二元系参数计算三元系参数的方法及模型和多级快速凝固制取非晶,准晶和微晶金属粉末理论 [2] 。 1917年(民国六年)8月,黄培云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省福州市。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是清华大学由留美预备学校改为大学后的第十班,所以称为十级 [3] 。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毅然参加一二·九运动。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日本侵略军进占北平,清华大学迁至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不久,西迁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2月,参加由闻一多等教授率领的步行团,并担任学生小组长,风雨兼程,历时两个多月,从长沙步行到昆明。9月,从云南昆明西南联大毕业后在清华大学金属研究所任助教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考取清华大学第五届公费留美生。 1941年(民国三十年)秋天,抵达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 黄培云 1945年,获科学博士学位后,他继续在该院从事博士后科学研究工作,黄培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是《铜反射炉渣中铜的存在形态研究》。黄培云的导师M·柯亨(cohen)教授等对他很器重,要挽留他继续留美。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黄培云毅然偕同已入美国籍的夫人回到了祖国,以图科学救国 [3] 。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3月,在武汉大学工学院矿冶系任教授,兼系主任。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准备渡江南下时,在美国的岳父母担心黄培云夫妇的安全,来信来电敦促他们立即赴美工作,被黄培云婉拒。 1952年3月,黄培云受命赴长沙参加中南矿冶学院筹建工作;11月1日,中南矿冶学院成立,任教授,兼教务长、副院长。 黄培云院士近影 郭小清 摄 1954年,创建粉末冶金专业,兼任中国科学院长沙矿冶研究所副所长。 1956年,作为冶金专家代表,参加了国家“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这一年中国科学院矿冶研究所在长沙成立,黄培云兼任副所长至1983年(该所现为矿冶研究院)。 1956年3月,赴北京参加“制定国家十二年科学规划”会议。 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黄培云恢复了中南矿冶学院副院长职务,兼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主管全校科研工作。 1979年5月,创立中南矿冶学院粉末冶金研究所并兼任所长。 1982年,当选为中共十二大代表。 1984年,退居二线,担任中南工业大学校学术顾问。 [4]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1998年6月,被授予中国工程院第一批资深院士。 2006年11月,中南大学举行“黄培云任教60周年暨90诞辰庆祝大会”。 2010年2月,《黄培云文集》出版。 2012年2月6日于长沙病逝,享年95岁 [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