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汉宣帝虽然最后扳倒了霍光家族,却始终没能扳倒霍光,自昭帝起,霍光便一直屹立在朝堂巅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他死亡。霍光先后经历武帝、昭帝、废帝、宣帝四朝,是妥妥的四朝元老。 武帝时期,霍光的政治起点;霍光之父霍仲孺只是平阳县的一个衙役,这样的出身,注定在汉代这种仕途环境中很难有所作为,然而,霍仲儒无意中给霍光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霍去病的父亲在他出生前便已离去,他从小到大都不知父爱为何物,然而,这并不妨碍他孝顺父亲。 元狩二年,霍去病拜骠骑将军,出击匈奴时路过平阳县,在这里,他见到了生父霍仲孺。父子见面,自然是以泪洗面、互诉衷肠,此后霍去病为父广置田地奴仆,随即离去。 于是出任郎官、曹官、侍中等,元狩六年,二十多岁的霍去病骤然去世,霍光升任奉车都尉、光禄大夫。 若非有霍去病,霍光年纪轻轻,是断然不可能坐上这个位置的。 此后二十余年,霍光事武帝愈发谨慎,居然没有犯过一次错误,由此,霍光深得武帝信任,巫蛊之祸后,霍光成为托孤大臣。 后元二年,霍光官拜大司马大将军。 昭帝继位,霍光排除异己,染指宫禁;八岁的汉昭帝刘弗陵继位,辅佐他的,是霍光、桑弘羊、金日磾、上官桀四人。 跟康熙时的辅政四大臣一样,先帝之意是以四人互相牵制,共同辅政,最终却因为四人内部斗争,变为了一人独大。 桑弘羊、上官桀族灭,金日磾病亡,霍光权倾朝野,百官噤若寒蝉。 霍光之女嫁给上官桀之子后,生下了一个女儿,上官家走通盖长公主之门路,让这个年仅6岁的小女孩成为了皇后。 皇帝长大后,霍光身为皇后外公,为了让皇后诞下龙嗣,竟插手昭帝宫闱之事,不允许他亲近其他宫人。 年轻的皇帝当然内心抗拒,可他没有办法,于是索性连皇后也不碰了。我们都知道,汉昭帝死后无子,这个情况的出现,霍光要负首要责任。 抵触皇后这种事,汉惠帝刘盈身上也出现过,吕后强令他娶自己的外甥女张嫣,刘盈终其一生,也都没有碰过这位皇后。 元平元年,汉昭帝驾崩,年仅二十一岁。 专擅废立,激烈的君臣斗法;汉昭帝去世,死后无子,那自然是要拥立一位宗室,霍光左挑右选,昌邑王刘贺脱颖而出,进入了他的视线。 霍光拍板,迎刘贺登基。 刘贺凌晨看到了圣旨,草草准备一番,中午就出发了,为了赶快入京,他半天急行一百五十多里,跑死了好几匹马。 为什么这么等不及? 他不急不行,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一分一秒都显得特别珍贵。 他太忙了,以至于连祭奠太庙都抽不出时间。 “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 刘贺毕竟不是汉文帝刘恒,刘恒可以安插人手,刘贺却不行。 霍光当然不会放任刘贺这么干下去,权力是噬人毒药,他执政数十年,怎么可能说放手就放手。 霍光欲废皇帝,大臣们并不心服,然而在田延年的威慑之下,没有人敢提出异议。 刘贺在位27天,列罪一千余条,被霍光赶下了龙椅。 这场君臣之斗,以霍光的胜利而告终。 刘贺并不昏庸,从近年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等物,我们也可以推敲一二,最起码,刘贺是一位修文重礼之人,他的失败,只在于操之过急。 如果刘贺真的那么昏庸,汉宣帝也不至于继位之后对其大加提防。 不论如何,这一次废帝行动,霍光的权力再一次得到巩固,真正是万人之上,睥睨群臣。 力压宣帝,执权至死的四代强臣。刘贺被废,拥立新君的责任自然再一次落在了霍光肩上,除了他,也没有人敢干涉此事。 霍光决定,拥立刘据之孙刘询(刘病已)继位,这便是西汉史上有名的贤君——汉宣帝。 于是汉宣帝下诏,朝中大小事,悉决于大司马。 当然,这是做样子,毕竟就算不下诏,也改变不了霍光专权的事实。 我们都知道,汉宣帝刘询有一个“下诏求剑”的故事,为了把同甘共苦的许平君推上后位,刘询玩了这么一手。 这是唯一一次在霍光面前提出不同意见,虽然许平君确实成为了皇后,但这也不过是表面上的胜利,没过几年,这位许皇后就被毒死了。 他只能等,直至等到地节二年(前68年),才终于长舒了一口气,霍光病重,旋薨。 霍光即死,霍家仍然不可小觑,然而他们毕竟不是霍光,汉宣帝一方面抚慰霍家,一方面悄然布置,开始了夺权计划。 结果自然是以刘询的胜利收场:霍光一家杀的杀,流放的流放,牵连者达数十家之多。 好在汉宣帝没有死在霍光前面,否则,成为五朝老臣的霍光会干出什么事,谁也说不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