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绝笔之作《虞美人》,千古名篇背后的叹息

 昵称48860834 2019-06-07

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取名于项羽身边的美人虞姬,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冰》、《巫山十二峰》等。

楚汉争霸时,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法避免,他的霸业就要烟消云散,他却没有任何留恋、悔恨和叹息。然而唯一令他忧虑,无法割舍的就是陪在他身边南征北战多年的挚爱虞姬,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姬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无限哀伤地唱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悲歌。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无奈之下,虞姬为了不使项羽为难,突然从项羽腰间拔出佩剑,自刎而亡,就这样香消玉殒。项羽抚尸大哭一场,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跨马提戟,准备杀出重围。但终因寡不敌众,未能逃出汉军的追击,到了乌江边无处可逃,自刎于江边,时年31岁。

后来刘邦以礼埋葬了虞姬。据说,在虞姬鲜血染红的地方长出了一种罕见的娇美花草,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多情又柔骨侠肠的虞姬,就把这种不知名的花叫做“虞美人”。这名称就一直流传到今天。

虞美人兼具素雅与浓艳之美,二者和谐地统一于一身。其容其姿大有中国古典艺术中美人的丰韵,堪称花草中的妙品。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篇千古杰作《虞美人》,是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李煜所作。李煜,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这首词是李煜亡国后,被俘于开封的第二年所作。中国当代词学家、文史学家、教育家、词人,民盟成员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这首词上阕的春花烂漫,秋月皎洁,本是自然最美的实景,令人畅想和向往,而李煜用了“何时了”三字发问,问的离奇,问的惊异,细细品来,实含两层意蕴:往昔岁月是何时了却的?劫后之残生又将何时了却呢?这表明了他对生命的决绝心态。

'小楼昨夜又东风'、'不堪回首'也是将小楼、故国,人生等等统统笼罩在永恒的月色中,只能在与生命决绝前,放纵一下悲哀的心情,任凭自己沉溺在这种无边的生命悲歌中,静静地等候人生终曲的奏起。

下阕煞尾两句自问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怀,写出愁思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以水喻愁,李煜之前已有许多,但此句不仅新颖警辟,而且既贴切又富有力度。遂为名句。可与李颀'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刘禹锡'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愁!';秦少游'落红万点愁如海'等一并流传千古。

宋代大词人陆游《避暑漫抄》评说:“李煜归期后,郁郁不乐,鉴于词语,在赐第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做之,遂被祸”。也就是说,他让歌妓演唱他所创作的这首《虞美人》被宋太宗知道后大怒,赐他毒药,将其致死,于是这首《虞美人》就成了李煜的绝笔之作,留给人 ·· `的只是一声叹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