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画研究 | 汉画像的线性特征及对后世中国画的影响

 涤砚堂 2019-06-07

  两汉四百多年孕育的汉画像艺术,使中华民族多了一个图像呈现的世界。汉画像亦称“汉画”,包括汉画像石、汉画像砖、壁画、帛画、漆画、玉器装饰、铜镜纹饰等多种形式。由于历经千年,只有画像石、画像砖得以大量保存并流传下来。其流传和鉴赏主要靠拓片,故约定俗成地称其为画像。当代汉画研究专家顾森说:“若论什么是具有中国风貌和泱泱大国气派的美术作品,汉画可以给出确切的答复。”

  汉画像在硬质性砖石上以刀代笔雕刻塑造的线性造型,呈现出令人惊叹的写意性的笔墨甚至“以书入画”的线性特征。而且线条表现形象的内在结构与细节不是单纯的罗列和无意义的堆积,而是“有意味的形式”,体现出形似与神似的统一,以及对意境的表现与深化。汉画像的线性特征深远地影响了后世中国画。

  一、线与线性

  线条作为艺术语言,是人类审美意识觉醒的标志之一。有了线的意识,人们便能够概括出事物的轮廓,营造视觉形象。这是人类思维走向进步的重要表现。当代学者李泽厚认为:“线条不只是诉诸感觉,不只是对比较固定的客观事物的直观再现,而且常常可以象征着代表着主观情感的运动形式。”人物、山水、花鸟三大中国画科目中,线条的基础地位一直没有动摇过。

  关于线性,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陈龙海认为:“即具有线的意义和性质,但它不是直观的线条。艺术中的线性意识,一是一致的空间方向性,在原始思维相似律支配下的排列组合,追求众多事物之间的有机统一,即秩序感;二是在时间中延绵的‘线’,大多作为最基本的造型手段,以简洁而鲜明的轮廓线再现事物。”中国艺术虽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桑巨变,但其线性意识和线性表现都一直贯穿在艺术魂魄之中,延绵不衰。

  二、汉画像的线与线性特征

  汉画像吸纳了楚人的原始艺术精神和商周青铜器的造型、纹饰以及战国时期绘画之长,用绘画、雕塑、雕刻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创造了一种非绘画而似绘画、非雕刻而似雕刻的独特风格,产生了极其丰富且特征突出的线条表现形式。

  其一,线之阳刚遒劲。汉画像上的线条是从传统的花纹图案变化而来的,但已不再是花纹图案,而是有生命力且动态十足的人物与禽兽形象。其目的是要表现出自然形象的生机勃勃,从而更好地表现出画像的深刻意境。浙江海宁汉画像石墓,其墓室内四壁门柱上雕刻有蟠龙柱画像。蟠龙柱形体内部的阴刻线条阳刚沉稳,富有弹性,表现出蟠龙攀柱而上的遒劲力道。这些刻线顿挫有力,强劲挺拔,工细流畅,阳刚之气跃然于画面之上。

  其二,线之简约概括。简约概括的线,凸显了画像造型的象征性。洛阳出土的伍伯画像砖(见图一),既将伍伯的形象表现得形貌生动、服饰得体,又将人物行进中的状态刻画得鲜活而又富有灵动的美感。其线条富有曲直、粗细、长短、刚柔等变化,张弛有度,“骨”的力度与“质”的美感兼备,塑形与传神并举。

图一

  其三,线之生涩古拙。古拙之美是艺术家对美的深层次追求。体现在线条上则显示出一种遒劲、苍老、生涩、浑朴之感。使用线条时应当避免产生浮、滑、飘、流、轻等弊端。在汉画像中,这种古拙的线条风格的产生,既因受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刻工自觉追求“生拙”“浑朴”的风格;也因汉画像以刀代笔在砖石上雕刻容易产生出“生涩”之感。如四川出土的汉画像砖“弋射”(见图二)等作品便具有这种风格。

图二

  其四,线之韵律飞扬。陕西西安出土的西汉陶舞女俑,身体微曲,一臂前扬,一臂后伸,舞姿呈现出线条的流动状态。雕刻者把具体形象转化成流畅洒脱的线条。这种线条并非形象本身所固有,而是雕刻者对意象及意境的构思。 其刻意追求一种韵律飞扬的线性之美,是为了表现出形体与韵律节奏的关系。

  线条是造型艺术的外在形式。它所揭示的内涵、所反映的观念思想,则形成了线性特征的表达。

  其一,线性运动特征。于此,当代汉画学者黄雅峰概括为,一是行云流水般的运动。把孤立形象置入流动的虚灵空间,营造出极高的运动速度。以飞动的图像与云气交融结合,表现生命与信念无拘无束地神游于天地人间。河南南阳汉画像石墓的虎车雷公画像(见图三),三只翼虎如三道闪电,云车羽葆飞扬,云轮滚滚,仙人舞动,共同组成行云流水般的运动形式。二是周而复始的运动。画像石中经常出现循环流动的天体与云气、有象征意义的人或动物形象。循环运动使画像石表现出流线般的感觉。三是节奏明快的运动。如陕西绥德出土的墓门画像(见图四),展现了左右二人相互配合的舞姿,给人以节奏美感。四是点、线、面构成的运动。山东嘉祥宋山小石祠后壁画像(见图五),在点、线、面的构成中,不难看出马、车、阙、树的主干是面,树的枝干是线,树叶是点。画面的运动形式是靠环绕线状的树枝连接生机勃勃的点状树叶与马、车、阙之块面而构成。点附着了线,线推动了面,画像中点、线、面形成了和谐的动势。

图三

图四

图五

  其二,线性平面特征。汉画像保留和发展了原始艺术线性平面的表现特点。不同于西方空间形态已远离了原始艺术,对物象体积的表现逐渐增强的线性表现特点,汉画像在体积与面积的表现中始终以线性表现为主导。画像石、画像砖无论是线刻、凸凹面刻,还是隐起与起突刻,都凸显出线性平面的特点。如西汉霍去病墓石雕虽然占有一定的立体空间,但与西方同时期石刻的立体表现方法所呈现出的视觉面貌是不同的。

  其三,线性时空特征。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唐建概括汉画作品的画面结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把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情节表现在一个场面中,具有连环画的特征;另一种是把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的情节归纳于一个场面中,具有独幅画的特征。这两种类型的结构都具有情节的线性秩序排列特点。如马王堆西汉帛画,把天上、人间、地下的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情节连环画般连缀起来,但它又都是紧扣着“引魂升天”这一主题思想作线性展开的。山东两城山石刻画像的“乐舞百戏”场面,整幅结构平列三层:看乐舞的一层,表演乐舞百戏的两层。刻工把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情节表现在一个场面中。画家突破时空局限性,撇开焦点透视,开创性地向散点透视的结构方向发挥,形成了中国画的透视特点,影响延续至今。

  三、对后世中国画的影响

  一是丰富了线条类型及表达方式。汉画像的线性意识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画家。他们在艺术实践中总结出很多线条语言理论,如人物画的“十八描”、山水画的种种皴法、花鸟画的纤巧线条及文人画的笔墨情韵等。中国画中,物象轮廓、人物形态、衣褶、道具以及虚实关系、阴阳向背等都要借助于运动的线条来表现,以线条的运动轨迹表现出形象姿态。

  二是传承了线条的情感属性。近代画家吕凤子在分析线条形态与情感的关系时说:“凡属表示愉快情感的线条……总是一往流利,不作顿挫,转折也不露圭角的。凡属表示不愉快感情的线条就一往停顿,呈现一种艰涩状态,停顿过甚的就显示焦灼和忧郁感。”主观的情感始终和笔的表现融合在一起。笔锋所指,无论点、线、面都留下其感情活动的痕迹。笔力具有不依存物象而相对独立的美学意义。这种蕴含着抽象审美意识的艺术表现,已经成为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艺术最根本的特征;而这种美学观念在汉画像艺术简率、潇洒的线条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三是发展了不同题材的线性特色。如人物画之线。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表现人物用的是游丝般柔美、细劲、飘逸的“高古游丝描”;而其他形象如雷神、鱼龙、侍从,以及车船、山水、树木等亦都能因物变线,线条有粗细、曲直、轻重等变化。如山水画之线。山水画的造型技巧核心是线描,表达画家思想感情的笔墨亦重在笔法的线性表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用顿挫方刚的中锋勾勒出山石轮廓,又用节奏分明的侧锋皴法将山石的凹凸向背、远近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种笔法就是十分著名的“斧劈皴”。可以说,在后世中国画的形式美感和传神、写意的表达中,都可找到汉画像的影子。

  四是奠定了以书入画的书画合璧格局。一方面汉画像已出现的笔法特征与书法有密切的联系。如出现隶书的“蚕头”和“波磔”、由圆转方折、由弧线转直线等笔法,及楷、草、行等各种书体雏形线条。另一方面是书画审美思想的突破。东汉书法家蔡邕在《笔论》中所提出的“任情恣性”的书画美学思想冲破了“功用”论、“写迹”论的藩篱,实现了由“外”而“内”,并走向“写意”及“观美”的审美追求。这种书法上的变化反映到汉画中的线条的使用上,则使“刀斫斧凿”“力透纸背”的金石力度和“拙”“朴”面貌成为了传统。在汉画像砖、铜镜及瓦当中,常常见到图文共存的形式。这种形式的出现,不仅奠定了中国画绘画与题款相结合的构图布局,还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文化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