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人一定要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吗?如果做不到怎么办?

 天天听健康 2019-06-07

【专业医生天天与您说健康】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把血糖降下来是最基础的治疗,把血糖控制到多少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实际生活中经常见到有患者对血糖降不到正常值以下而忧心重重,那么如何对待这个问题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了解一下糖尿病最主要的危害是什么?有句话说:“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这句话表明了糖尿病治疗最终的治疗目标是避免高血糖对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损害,而这种损害发生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当血管发生这样的病变后,血管对正常血流产生阻碍,导致各组织器官供血供氧不足,特别是心、脑、眼、肾等因此而受损导致严重后果的发生。

其次,了解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是如何发生的?其发生机制是在血管内皮受到损伤后,血液中的脂肪大量沉积其上引起系列炎性反应,脂肪发生变性形成粥状物,破坏并取代血管正常组织,最终导致血管正常功能受到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长期高血糖是引起血管内皮受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脂肪的沉积在病变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

由此可见,要避免糖尿病引起血管病变发生,不仅要控制血糖,还要对血脂等进行严格控制,甚至对血脂的控制更为重要。因为高血糖虽然是造成血管内皮损伤的主要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血压升高、吸烟饮酒、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等都可损伤血管内皮,此时尽可能阻止脂肪的沉积就尤为重要了。

脂肪在血管内皮上的沉积并非是简单地粘附,而是由一种叫做低密度脂蛋白的物质将甘油三酯等脂肪运送进去,因此对这种运输工具进行严格的限制,即使在血管内皮有所损伤时,对阻止与延缓血管病变的发生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了解了这些知识,再来看血糖控制的目标就会心中有数了:

对于中青年糖尿病患者来说,预期寿命还很长,因此血糖要力争控制在正常水平即空腹血糖小于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同时要将低密度脂蛋白力争控制在2.6mmol/l以下。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低密度脂蛋白能控制在2.6mmol/L以下,空腹血糖控制目标可放宽至7.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目标可放宽至10.0mmol/L以下;如果已经发生了心脑血管病,在放宽血糖控制目标的基础上,一定要进一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将控制在1.8mmol/L以下。

综上所述,血糖控制在多少与自身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要注意去除可以引起血管内皮损伤的其它因素。需要提醒的是:在关注血糖高低的同时,一定要避免血糖的波动,要知道血糖的波动比单纯的高血糖对血管内皮的损伤会更大。

【如果此文帮到了您,点个赞打个赏点击关注吧,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