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嫔妃们听闻“朝天女”便花容失色?只因此女死法太悲惨!

 江山携手 2019-06-08

“一入宫门深似海,最是无情帝王家”,古代达官贵族为了得到皇家的信任,确保家族荣华富贵和权力影响,不惜把自己最疼爱的掌上明珠送入风谲云诡、前途未卜的深宫大院。于是,皇帝的后宫俨然成了官场争斗的第二战场,嫔妃们身后都有强大的家族势力做后盾,其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争风吃醋、借刀杀人等等频频精彩上演,让自诩聪明的现代人都惊掉下巴,怪不得很多网友发出感慨:“我要到后宫,最多活不过两集!”

大明宫词里记载:“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泽常忧雨露偏。龙驭上宾初进爵,可怜女户尽朝天。”其中大意是:妃嫔们入宫多年,却很少有人能够得到皇帝的宠幸,甚至有些妃子一生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然而当皇帝龙御归天,作为她们的奖赏便是家族加官进爵,还有金银财物赏赐等,代价就是要成为“朝天女”。到底什么是“朝天女”?为何后宫的嫔妃们闻之色变、花容失色?

中国古代,自商周时期开始,就有“人殉”制度,后来战国末期逐步取消。此后,在秦汉至唐宋期间,人殉制度基本上是名存实亡,“殉葬者”大多为“自愿”。直到辽金时期,“人殉”制度再度死灰复燃,此后又流行了近七百年时间。明太祖朱元璋曾留下遗诏:“太祖朝,天女户。”意思就是所有没有生育皇子的妃子,全部都要给他殉葬,后来又演变成“朝天女”,妃子们全都闻之色变。

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死后殉葬的嫔妃多达46人,朱棣死后的殉葬人数是16人,明仁宗朱高炽5人,明宣宗朱瞻基仅记载的就有9人,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时期。病重将死的明英宗明确下令,不允许他人为自己殉葬,从此之后,明朝废除了人殉制度。结果到了清朝时期,人殉制度再度恢复,且更加变本加厉,皇太极就曾让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为努尔哈赤殉葬。

成为“朝天女”的妃嫔,大多是被生前处决后,放入墓室,最常见的办法便是赐白绫或赐毒酒,如果不从,便由太监活活勒死,死相很惨。根据野史记载,为了确保“朝天女”死后容颜不变、死相好看,便想出灌水银的法子。就是在殉葬前,太监会将“朝天女”用迷药迷昏,然后割开她们的脑门,强行向体内注入大量水银。这样嫔妃们死后,依然容颜艳若桃花、栩栩如生,而且尸体不易腐朽。

所谓“朝天女”就是生殉女,后宫嫔妃们当然闻之花容失色,谁愿意死后成为水银女尸。好在从康熙朝开始,中国彻底取消了这种“人殉”制度。为何嫔妃们听闻“朝天女”便花容失色?只因此女死法太悲惨!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留言发表不同意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