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骆驼祥子》里提到的老北京平民熟食——“熏鱼儿炸面筋”

 茶香飘万里 2019-06-08

3.15刚刚过去,关于食品质量问题的讨论余热还没有散去。“货真价实”四个字虽然是句口号,却也是扎扎实实的行为准则。

但老北京有一种行业,卖的东西虽名不副实,买主却十分喜欢。这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这是一种卖熟食的商贩,因为多数背着红色的柜子,被称为“红柜行”。不论年代、经济状况,人们对于熟食都是有需求的,这一点老北京的贫民也不能免俗。

《骆驼祥子》里提到的老北京平民熟食——“熏鱼儿炸面筋”

老北京卖豆腐的行当(图片 | 作者拍摄)

《骆驼祥子》里提到的老北京平民熟食——“熏鱼儿炸面筋”

老北京行当(图片 | 历史一点通)

《骆驼祥子》里这么写北京平民的熟食消费状态:

“……来到这里作小买卖的,几乎都是卖那顶贱的东西,什么刮骨肉,冻白菜,生豆汁,驴马肉,都来这里找照顾主。

自从虎妞搬来,什么卖羊头肉的,熏鱼的,硬面饽饽的,卤煮炸豆腐的,也在门前吆喊两声。她端着碗,扬着脸,往屋里端这些零食……”

刮骨肉的优质伙伴已经死得其所,只剩零零碎碎叫不上名字的部分;而驴、马们则多数死得鞠躬尽瘁,它们不过是为穷人稍稍发挥一下剩余价值;羊头肉、熏鱼儿、卤煮这些小吃的食材可是一板一眼,不折不扣,虽则也是平民饮食,却能平民得多少幸福一些。

我们说的这种“名不副实”的生意就跟熏鱼儿有关。这种生意是卖“熏鱼儿炸面筋”或者说叫卖“熏鱼儿肉”的。

《骆驼祥子》里提到的老北京平民熟食——“熏鱼儿炸面筋”

黄花鱼(图片 | 搜狗图片)

这里的“鱼”主要指的是黄花鱼。旧京讲究的人家吃黄花鱼只在春三月,天气复苏而没有听见第一场春雷之前,是一种时鲜。之所以有这个讲究,是因为旧京吃东西讲究“应时当令”,据说下过春天第一场雨,黄花鱼产卵之后肉就不再好吃,于是惨遭闲置——不知道这是不是为着可持续发展编出来的讲究。

黄花鱼的烹调多数百姓人家喜爱清炖,出锅前洒一把鲜嫩的花椒叶。热气烘托出花椒叶的清香,一院儿的街坊都能知道——到了该吃黄花鱼的日子了。

当然,这样的时鲜不止一种吃法。当时有专门的作坊将小黄花鱼用秫秸皮夹牢、细绳绑好,熏熟批发给卖熏鱼儿的小贩。

《骆驼祥子》里提到的老北京平民熟食——“熏鱼儿炸面筋”

熏小黄鱼(图片 | 搜狗图片)

这种小贩背着一个红漆漆过的小柜,小柜无论天气多炎热都不会招来“热情”的蚊虫,显得十分干净,其中的道理十分隐秘,有人说是因为他们的柜子悄悄擦过蟾酥。说来奇怪,这种小贩虽说吆喝“熏鱼儿炸面筋”,但大部分时候不卖这两种东西。他们卖的主要货物是熏对儿虾、熏猪头肉、熏猪下水、熏鸡蛋,捎带发面火烧。

《骆驼祥子》里提到的老北京平民熟食——“熏鱼儿炸面筋”

发面葱油火烧(图片 | 豆果美食)

夏日的午后两三点钟,人们午睡醒来睡眼惺忪地坐在自家院子里罩棚下喝着凉茶、酸梅汤,卖熏鱼儿炸面筋的小贩就开始了他们的工作。

他们虽然是“各自为战”,但其实有各自严密的小团体(旧北京称为锅伙,意思是同一个锅里吃饭的伙伴),趸来原料用锯末炙熟,分别出售,因此他们做出的熏货滋味十分独特。猪头肉颜色酱紫,多吃不腻,猪肝淡而肥美,用大刀片儿切得飞薄,正好用来下酒,还能提供“肉夹馍”——把猪头肉、熏鸡蛋夹在片儿火烧里,供人们酒酣兴足之后、桌上“长城大战”之时、一天的劳作完毕,既醉且饱,中式“汉堡”源远流长。

《骆驼祥子》里提到的老北京平民熟食——“熏鱼儿炸面筋”

熏猪头肉(图片 | 土购网)

《骆驼祥子》里提到的老北京平民熟食——“熏鱼儿炸面筋”

熏猪头肉(图片 | 土购网)

现在的人们晚上喜欢吃烧烤,老北京爱吃宵夜的人也不甘示弱——冬天佐酒的是羊头肉、羊蹄筋、羊眼、驴肉,夏天就是熏鱼儿炸面筋摊子上的猪耳朵,一些落花生,当然,还有恒久不变的“主人公”,可能是烧刀子、可能是白干、可能是露酒……就着灵感、牢骚、疲惫、喜悦,一体咽进肚里。美好的食物带给人的快感就这么从舌尖传达到心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