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的“熏鱼儿”不是鱼(专辑)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6-19

目录

(1)老北京的“熏鱼儿”不是鱼

(2)老北京的熏鱼 猪内脏

(3)老北京风情之 “熏鱼儿”肉

(4)北京熏鱼儿

(1)老北京的“熏鱼儿”不是鱼

在老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中,有一种名目特殊,叫“红柜子”,他们都背着一个红漆木箱,有了顾客,便将箱子放在地上,翻过来就成了案板。红柜子叫卖的是所谓“熏鱼儿”,可实际上与鱼关系不大,主卖下水、熏鸡蛋、炸面筋等。

老北京地处北方,冬季寒冷,用传统方法养鱼,基本过不了冬。当时人们吃鱼不容易,要么是海鱼,要么是本地池塘的野鱼,有明显的季节限制。真是卖熏鱼,一年大部分时间没法做生意,每年到季节时,红柜子确有熏鱼卖,但其他时间只能卖其他卤制品。

红柜子属小本生意,进不起正经肉类,只能做边角料,老北京习惯上不把“熏鱼儿”看成是冷荤,只当成零食,多是买了给小孩解馋。据爱新觉罗·瀛生先生说,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两个大铜元可在红柜子买2两多肝,堪称物美价廉。红柜子可以赊账,但积欠太多,讨要时曾发生过人命案。

现代人对熏法颇忌讳,认为不利健康,但老北京则不同,认为熏过的肉食属“发物”,小孩接牛痘时吃一些,可让病毒充分“发”出来。

老北京“熏鱼儿”选材严格,王希富先生曾说,以熏猪头肉为例,要专找里面带筋的那块肉,它看起来白如肥脂,其实是香、脆、细嫩的白筋,加上有层次的瘦肉和梅红色的薄皮,经过特殊煮制,并和黄花鱼一起熏过,吃起来味道极其特殊,是老北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彩小吃。

传统“熏鱼儿”在做法上也有绝活,北方做熏食与南方不同,南方多用茶叶末加红糖,北方则用锯末,最好是榆树,味甜,再不就是杉木,柳树有青气味,而白杨因后味苦,一般弃而不用。“熏鱼儿”虽是民间小吃,却有不少名人拥趸,比如林庚白与周作人当年聚会时,以此物就茶,俞振飞和程砚秋则常以熏对虾下酒。

“熏鱼儿”行虽然走街串巷,但行规甚严,每人都有固定的游动售货区域,严禁乱窜,此外下水中绝不卖腰子,再有就是切肉用的刀必须自己磨,不能交给磨刀的代劳。从业者需要很好的刀工,能把熏肝切得片片透明。

根据传说,“熏鱼儿”还是“卤煮火烧”的前身,因为它过去都是夹火烧吃,火烧多是顾客自带,广安门外莲花池一家小酒店前卖“熏鱼儿”的陈师傅突发奇想:为什么不把“熏鱼儿”和火烧同煮呢?这样又热乎又方便,因此创造出了“小肠陈”,一时风靡京城,得到梅兰芳、张君秋、新凤霞等人的赞赏,一度在很多地方都设了摊点。

“熏鱼儿”材料、做法都简单,关键看用心程度,只有能吃苦肯下料,才会做出不同的味道来,后人在此方面已不愿下工夫了,所以渐渐消失。

本文主要材料引自《北京志·人民生活志》

(2)老北京的熏鱼 猪内脏

熏鱼炸面筋,背着红漆柜子满街吆喝熏鱼炸面筋,可是这两样吃食,十问九没有。他所卖的大半都是猪头上找,再不就是猪内脏。卖熏鱼的有帮,十来个人就成立一个锅伙。大锅卤,大锅熏,然后背起柜子各卖各的。江南俞五初到北平,住在南池子玛戛喇庙里,庙里就住了一群锅伙,就这样俞振飞不知不觉把卖熏鱼的猪肝吃上瘾,只要是三五知己小酌,俞五总会带一包卤猪肝去。卖熏鱼的猪肝不知怎么卤的,一点儿不咸,还有点儿甜味,下酒固佳,白嘴也不会嫌咸叫渴。此外卖熏鱼的还卖去皮熏鸡蛋,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挑的,每个都比鸽子蛋大不了多少,他们还代卖发面小火烧,一个火烧夹一个熏鸡蛋正合适,小酌之余,每人来上一两个小火烧也就饱啦。

(3)老北京风情之 “熏鱼儿”肉

老北京人将猪头肉煮而熏之,谓之“熏鱼儿”肉。其色绛紫、味道淳厚, 与膘肥的酱肘子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多食而不腻,且含高蛋白,营养颇丰。民间视为“发物”之一,小孩接种牛痘时吃一些,可让病毒充分发出来。


老北京的街头巷尾,每于夕阳西下,便有身负红漆木柜的小贩吆喝“熏鱼儿、炸面筋来哟!”或吆喝“烂肉哦”!这便是叫卖熏鱼儿猪头肉、熏猪下碎的。有的则靠住一个“大酒缸”(酒馆),在门口等主候客。遇有卖主儿,便以木柜盖板的背面为案板,巧手用刀,将肉切如纸薄。人们买来下酒或者夹于两层皮式的 “片儿火烧”(一种不带芝麻的火烧)之中而食,别有风味。


早年,真正的熏鱼儿乃是指熏好的黄花鱼,一条条地夹在秫秸杆上, 以防破碎。此外还有熏虾、熏螃蟹等等海味。但是,演变到后来,根本不卖熏鱼儿,而是以卖熏猪头肉为主,谓之“熏鱼儿”肉,兼卖熏猪肝 、熏肥肠、猪脑儿、熏口头、熏鸡或熏鸡蛋,秋来带卖熏螃蟹。这都是人们下酒的好菜。此外,还有些等外的熏食,如熏苦肠儿、熏猪心、熏猪肺,香中稍带苦味,老北京人买来切碎剁烂,掺在白米饭里当成猫狗的吃食。

(4)北京熏鱼儿

老北京人将猪头肉煮而熏之,称“熏鱼儿”。其色绛紫、味道淳厚, 不但不腻,且含高蛋白,营养颇丰。民间视为“发物”之一,小孩接种牛痘时吃一些,可让病毒充分发出来。

卖熏鱼儿的小贩自负红漆木柜,走街串巷,吆喝“熏鱼儿、炸面筋来 哟!”有的则靠住一个大酒缸(酒馆)门品,等主候客。遇有卖主便以木 柜盖板的背面为案板,巧手用刀,将肉切如纸薄。人们买来下酒或者夹于 “片儿火烧”(一种不带芝麻的火烧)之中而食,别有风味。 早年,真正的熏鱼儿乃是指熏好的黄花鱼,一条条地夹在秫秸杆上, 以防破碎。此外还有熏虾、熏螃蟹等等。

不过这只是熏肉食中的一种,演变到后来,根本不卖熏鱼儿等海味,而是以卖熏猪头肉为主,兼卖熏猪肝 、熏肥肠、猪脑儿、熏口头、熏鸡蛋、熏豆腐干等。此外还有熏苦肠,香中稍带苦味,人们买来切碎,掺在米饭里喂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