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横滨:承接首都功能疏解的成功典范

 燕子地理图书馆 2019-06-08

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即将发布之际,我们选取了横滨、仁川和东莞三个大都市圈核心区重点城市,对其转型发展的历程和经验进行了梳理总结,以期为上海更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长三角城市“各扬所长”,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提供借鉴。

横滨城市转型发展与东京都市圈的规划建设密不可分。东京都市圈是由国家战略主导,以提高首都圈能级和促进首位城市在全球及区域网络中发挥作用为目的的超大型跨区域建设。第四次首都圈规划中,日本政府提出将东京的部分城市功能加速分散到首都地区以外的其他核心城市。

作为首都地区除东京以外的最大城市,横滨自身扩大城市工作机会的需求与首都圈规划赋予横滨的职能相吻合,横滨在总体规划(1980-2000)中也提出了要增加其作为东京核心城市发展所需的功能。为此,横滨的城市转型发展,是立足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的,日本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整个区域间的协作分工至关重要。

图1 横滨市四年中期计划(2014-2017年)的总体定位

 吸引首都产业转移,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东京作为日本的首都承载着复杂的城市功能,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及科技中心。在战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资源、生产和财富等不断向东京集中,东京的“大城市病”也日益突出。1956年,为了减轻东京的“城市病”,并促进与周边地区实现合理、均衡和有序发展,日本制定了《首都圈整备法》,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在都市开发区域建设多个工业化卫星城,以吸引产业及人口转移。

正是在此背景下,横滨利用其雄厚的近代工业基础积极吸引东京的产业转移,在东京湾沿岸大规模填海造地,并辅以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的东京企业。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入驻横滨临海工业带和67个工业园的2332家企业中有半数来自东京。这不仅促成了横滨的产业发展,而且帮助东京突破了产业发展的瓶颈。

 规划建设两大新城,增强自身经济发展核心功能 

横滨作为东京大都市圈的组成部分,由于与东京相距太近,久而久之,作为主体城市的独立性逐步萎缩,在一定程度上发展成为东京的“卧城”。虽然有本叮金融区和中华街商业区等传统CBD,但均已老旧,与横滨国际化港口城市的地位不相匹配。为此,横滨先后在滨海区域规划建设了港湾未来21区(MM21),围绕新横滨站打造站城一体的高铁新城,成为横滨新一轮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MM21注重加强商业及国际交流等功能,积极承接东京相关首都功能,同时集成了跨国公司、文化设施、研究机构等,给市民提供了就业场所和岗位、活化了当地经济,从而强化了横滨的经济自主性。据统计,2015 年MM21的观光人数约7600 万人,就业人数约10.2万人,企业数量约1770个。

图2 横滨未来港湾21地区(MM21地区)

新横滨地区以新横滨站为核心进行高密度开发,通过功能复合、导入文化设施等措施,吸引大量商业、商务和IT 产业聚集,打造无论工作日还是休息日都充满活力的城区空间,完成了从“工作在新横滨”到“生活在新横滨”的转变,在《横滨市都市计划(2013 年)》中新横滨地区被定位为横滨市的新中心。

图3 横滨城市发展的功能组团规划

 始终坚持文化立市,着力打造文化艺术创新都市 

与京都、东京等城市相比,横滨的历史较为短暂。但横滨在对外开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被人称为“世界之横滨”。这里不仅有10座日本重要文化遗产、3座市指定文化遗产,还有日本最大的唐人街。

除此之外,完善的文化设施体系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也让横滨这座港口城市展现了别样的文化魅力和特色。这些都是横滨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的重要原因。2004年,在开港150周年的时候,横滨提出了建设“文化艺术创新都市”的口号。2010年通过的《创新都市计划》指出“文化艺术不仅充实市民的生活,还对活跃都市和城市的国际竞争力产生重大的影响”。

从横滨的发展计划可以看到,在最近的十余年间,横滨高度重视文化艺术的在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较为清晰地阐述了文化和城市发展的关系。通过建设属于横滨自身独特的城市文化来建设创新型都市,让横滨整个城市持续富有活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