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猪圈里走出来的国宝,制作工艺一度失传

 无限时空使者 2019-06-08

安徽省博物馆有一只南宋镶金边玛瑙碗,被称为该馆的八大镇馆之宝之一。

公元1972年某一天,小圩村一位村民盖猪圈,意外发现了一只看上去很不起眼的小碗。

考古人员得知消息,立即赶往现场,经过进一步清理,发现了一座规模不大的古墓。

古墓顶部为砖拱结构,墓室中有一口楠木棺,棺盖已经不见了踪影,里面也没有尸骨。

考古人员推测,此墓曾经被盗,盗贼看上眼的宝物已经被劫掠一空。

除了村民发现的小碗,还残存一枚金钗。

专家将此墓定名为胡母圩古墓。

根据墓砖推断,年代为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年—1189年),从出土文物分析,墓主为女性,是南宋时期官宦人家或富贵人家的的女眷。

盗墓贼一时疏忽大意,遗落了两件价值不菲的珍贵文物。

村民发现的小碗被专家命名为“南宋镶金边玛瑙碗”,经过鉴定,材质为玛瑙,碗口边缘镶嵌着黄金,碗底没有平常小碗的圈底座,呈圆形、敞口。

玛瑙碗通体为橙黄色,与镶边的黄金交相辉映,透出一种华贵典雅的气质,其制作工艺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此图为安徽博物馆官网截图,年代写的是北宋,百科诸多作者说是南宋,求考证)

金镶玉的制作工艺精细复杂,耗费时间很长,能够制作出一件国宝级别的金镶玉作品,需要耗费艺人多年的心血。

严格意义上的“金镶玉”工艺,早在道光年间就已经失传了。

南宋镶金边玛瑙碗是非常完美的金镶玉工艺品,因为翡翠质地极脆,韧性很差,所以这只碗不可能用来做日常盛饭的餐具,只能用来欣赏,故此被称为国宝。

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南宋镶金边玛瑙碗经国家文物局文物专家鉴定组鉴定,被确认为一等甲级文物,现珍藏于安徽省博物馆,被列入八大镇馆之宝之中。

(一说,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官网上搜不到此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