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枣,从被架上神坛到终归平凡。一口气搞懂红枣的前世今生

 学齐宜荷 2019-06-08

红枣,从被架上神坛到终归平凡。一口气搞懂红枣的前世今生

红枣在北方地区被大面积种植,寻常人家也喜欢在一些闲院里种上一棵。我们可以注意到,北方过年时,喜欢蒸“枣山”这一类的面食来上供。这说明在北方农村人的心中,这是一种带着神奇的东西。

其实不只是现代,古代也是这样,在古代的一些志怪小说和历史文献中,多次写到枣,而且志怪小说每写到枣时,必定是来自莫名其妙的地方和海外仙山,历史文献则要严谨很多。

比如在汉代东方朔所著的《神异经》中是这样写的:

北方荒中,有枣林焉,其高五丈,敷张枝条一里馀,子长六七寸,围过其长,熟赤如朱,乾之不缩,气味甘润,殊于常枣。食之可以安躯,益气力。

我们可以看出来,东方朔在这里其实是写了两种枣,一种是“常枣”,一种是他写这种来自北方荒中的枣。东方朔是汉朝人,这到少说明在汉朝时,枣的品种已经有好几样。

红枣,从被架上神坛到终归平凡。一口气搞懂红枣的前世今生

《晏子春秋》中有过这样的记载:

景公谓晏子曰:东海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枣,华而不实,何也。晏子曰:昔者秦缪公乘龙理天下,以黄布裹蒸枣,至海而投其布,故水赤……

我们可以看出来,我国关于这个记载是非常早的。那么,枣来源于什么地方?有过什么样的发展呢?

红枣,从被架上神坛到终归平凡。一口气搞懂红枣的前世今生

一、远古到秦汉,起源和记载

所有的枣类,都来自于远古酸枣,经过前期的自然杂交后,进入人工培育阶段,然后成为现在的各种枣。红枣起源于我国,这个没有争议。早在七千年前,我国先民们就已经开始食用。

1978年,考古人员在河南裴李岗遗址发现了枣核化石,时间是大约七千多年前。

那时候当然是没有文字记载的,有文字记载的则要晚得多。现在存世的古籍文献中,最早我们可以查到《山海经》、《经诗》和《韩非子》。

《山海经》中是这样写的:

騩山有美枣

考虑到《山海经》中写的东西都太过虚无缥缈,而且成书年代一直都有争议,所以不具备作证的资格。《山海经》成书年代至少要在战国以前,向上可以到什么时候,则没有定论。更多学者愿意相信,《山海经》是经过了几百年的口口相传后,由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根据周朝国家图书馆和人们的口头叙述整理而成。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中是这样写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

红枣,从被架上神坛到终归平凡。一口气搞懂红枣的前世今生

到了战国末年,法家代表人物韩非《韩非子》中这样写:

子产为政五年,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桃枣荫于街者……

《韩非子》这样的记载说明在当时已经开始广为栽培。

到了汉朝时,经过秦始皇动不动就喜欢寻找海外仙山,红枣的身份突然开始发生变化,向神仙方向开始靠拢。汉朝时,出现了大量写红枣的志怪小说,无一例外的都把红枣归为仙山上才有的东西,意思也很明显,吃了这种仙山上的红枣,您就可以长生不老了。有时也被写成招待神仙的佳品,比如在《汉武内传》中这样写:

七月七日,西王母当下,帝设玉门之枣。

当然了,在汉朝历史文献中,写枣的也并不少,比如在刘向修订编撰的《战国策》中是这样写的:

苏秦说燕文侯曰: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

所以,红枣发端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正式有记载,而且在春秋战国到汉朝这段时间内,北方一些地方,比如现在的河南新郑等地,都已经开始广泛种植。

红枣,从被架上神坛到终归平凡。一口气搞懂红枣的前世今生

二、从魏晋到唐朝,愈发向神奇发展

到了魏晋时期,继续向神奇发展,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在东晋王嘉《拾遗记》中这样说:

北极有枝峰之阴,多枣树,高百寻,枝茎皆空,实长一尺,核细而柔,百年一熟。

这一看就用了夸张手法,而且那时候的夸张喜欢用大和年数多来表达。到南朝时的刘敬叔写的志怪小说《异苑》就更加夸张了,在里面这样写:

太元中,南郡江陵县有枣树,一年忽生桃、李、枣三种花子。

一树结三花,亏这些古人能想出来。但是,刘敬叔并不是只写志怪小说,他写的《宋书》《南史》都已经失传,这里的“宋书”说的不是后面的宋朝。

在集佛教、历史和文学为一身的佛家典籍《洛阳伽蓝记》中,也不厌其烦的写枣:

华林园蓬莱山南有百果园,果列作林,林各有堂。有仙人枣,长五寸,把之两头俱出,核细如针,霜降乃熟,食之甚美,俗传云出昆崙山。一曰西王母枣。

《洛阳伽蓝记》是本奇书,有功夫也有条件的同学强烈推荐阅读,不过这个不在咱们话题之中,打住不说了。

红枣,从被架上神坛到终归平凡。一口气搞懂红枣的前世今生

但是,农书可不会写得这么神奇,在北魏末年,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这样记载:

旱涝之地不任稼穑者,种枣则任矣。种类甚多

到了隋唐时期,依然被架在神坛上下不来,明明普通人家就有的东西,但只要一写进书里,那就是神奇到无边无际的仙品。似乎古人对这个红枣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崇拜心理,这种心理从何而来我们无从得知,但也不可否认,大多是从前面的记录中继承而来。

在唐朝颜师古写成的传奇小说《大业拾遗记》中这样记载:

信都献仲思枣四百枚,枣长四五寸,正紫色,细文文绉,小核,味甘胜于青州枣。北齐时,有仙人仲思得此枣种之,因以为名,一名仙枣,时海内惟有数株。

《大业拾遗记》不能当历史来看,但对了解那时候的风土人情很有用。

所以,从魏晋到唐朝是一段辉煌的历史,一直都被架上神坛上,但这种说法终将改变。

红枣,从被架上神坛到终归平凡。一口气搞懂红枣的前世今生

三、宋明到以后,回归普通

我国古代农业,到宋朝时是一个巨大的分界线,很多作物的种植在宋朝得到了完善,对于什么神怪的东西,宋朝人当然会颠覆前人的说法,比如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梦溪笔谈》中这样写:

枣与棘相聚,皆有刺。枣,独生,高而少横枝;棘,列生,卑而成林,以此为别。其文皆从刺,音刺,木芒刺也。刺而相戴立生者,枣也;刺而相比横生者,棘也。

我们可以看出来,这里再不说什么神奇了,也没有什么仙枣了,而是直接开始区分枣和棘,充分体现了科学精神。而且这个时候,种植已经非常普遍又普通,宋朝出现了大量的写枣诗词,比如在毛珝的押东韵七言律诗《海陵之堡城》中这样写:

边声藉藉早秋风,稻未黄时枣又红。莫厌水乡迁避苦,全家载入绿荷中。

红枣,从被架上神坛到终归平凡。一口气搞懂红枣的前世今生

元代王桢《农书》中这样写:

南北皆有,然南枣坚燥,不如北枣肥美,生于青、齐、晋、绛者尤佳

到了明朝,红枣彻底走下神坛,成为一种普通作物,明朝人王象晋《群芳谱》中结合前人经验和纪录,系统叙述了生长,包括分栽、修剪等等,里面是这样记载的:

枣:一名木蜜。皮粗,叶小,面深绿色,背微白。发芽迟,五月开小花,淡黄色,花落即结实。生青不堪食,渐大渐白至微见红丝……

栽培:

选味佳者留作栽。候叶始生,取大枣傍条二三尺高者移种。枣性硬,其生晚。芽未出,移,恐难出。三步一行,行欲相当……

修剪:

每元旦日未出时,反斧斑驳椎之,谓之嫁枣。不椎,则花而不实。斫之则子萎而落。候大蚕入簇,以仗击其枝间,振去狂花,则结实多。

红枣,从被架上神坛到终归平凡。一口气搞懂红枣的前世今生

到了现代,我国不论品种和种植面积上都远远的处于世界前列。从开始的野生到被架上神坛,再到魏晋唐朝时达到神奇高峰,宋明时的回落至现在的彻底普通,这并不是一种核果类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我国古人从迷信到科学的文明进步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