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笑翻越南史】传20 堪称黎桓第二的男人

 陆一2 2019-06-08

李英宗继位,因为只有三岁,故其母灵照太后摄政。

灵照太后怀抱着小皇帝,在朝堂上一呼百应,俨然灵仁太后(倚兰夫人)的再世。

两人都是黎氏,然而历史的评价却截然不同。

灵仁太后,在历史上总体以正面评价为主。

灵照太后,则负面的评价居多。

这里面很大原因和一个男人有关。

这个男人就是我们前文所提到的鹦鹉哥——杜英武。

英俊潇洒鹦鹉哥

杜英武,字冠世(名字很霸气),出身于当时最炙手可热的家族(超级官二代)。杜英武少年时相貌很漂亮,传说“肌肤莹净,状貌瑰奇”,堪比美女。

鹦鹉哥的才华也很出众,“书数射御、药石、经脉,无所不通。阴阳、兵法、橒蒲(一种掷式游戏)、博奕,无所不究”,可谓有理想、懂实践、会科研、能玩乐的复合型人才。

杜英武之父杜氏(姓杜名氏,一个怪名字),正是名臣李常杰的外甥,年少时跟随舅父搬迁到国都升龙,在这里娶妻杜氏,并生下了若干儿女,其中之一便是杜英武,

杜英武的长姐便是崇贤侯之妻、李神宗李阳焕的生母。

可以说杜英武有个比较搞笑的地方:其父亲是杜氏,其母亲也是杜氏,其姐姐仍是(皇太后)杜氏。这是一个历史巧合,还是历史记载有误,只有等未来更多的资料来证实了。

此外,杜英武义父是神宗时期的太尉黎伯玉。

黎伯玉在仁宗时期以儒学入仕,曾担任过礼部侍郎、内常侍、武卫等职,资历老到,在神宗时期成为交趾李朝的肱骨大臣,历任太尉、太师,后被赐姓张,故有些书里也称张伯玉,可以说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大臣。顺带说一句,黎伯玉很可能是和李常杰一样的太监出身的大臣,但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证据。

总之,无论是交趾皇族,还是群臣幕僚,都对杜英武非常看重。

杜英武只比自己的外甥李神宗李阳焕大两岁,但因为长得漂亮,还是难得的复合型人才,在仁宗时期就被选为人才储备计划,受到重视。到了神宗即位,杜英武只有十四周岁,便被委以重任,管理宫中事务。话说回来,让一个小帅哥跑到后宫管理宫中事务,基本上等同于派孙猴子去管理蟠桃园,不知道当时做这个决定的人,是不是脑子进水了。

不过鹦鹉哥确实不是只会勾引小姑娘的绣花枕头。后来神宗时期的几次对外战争,杜英武多次参加并立有战功。

等到神宗去世,英宗即位时,刚满24周岁的青年才俊杜英武开始渐渐进入了交趾的领导圈子。

太皇太后杜氏,死于1147年,比其子还晚死了近十年,对于其孙子英宗时期的执政影响很大。作为杜氏的弟弟,小皇帝的舅公,鹦鹉哥很快在交趾政坛中获得重用,官封检校太尉,后来又晋升为辅国太尉。

在这个过程中,杜英武交了一个女朋友。这个女朋友身份很不一般,她就是上文中三夫人的主角、英宗的生母、当时的灵照太后黎氏。

灵照太后(虽称太后,守寡时也不过二十岁左右)与杜英武的关系非常密切、非常铁,以至于所有人都感觉不正常。这件事,古史书大多不说破,只说灵照太后很信任鹦鹉哥(“太后亲信之”),但史家大都心知肚明。写大越史记的黎文休做注释时明确写道“杜英武出入禁庭,私通母后”。到了近代,越南史学家陈重金的《越南通史》也明确说明“黎太后与杜英武私通”。可见这件宫帷丑闻在越南历史上被大多数史家所认可。

太皇太后杜氏,不知是否了解杜英武与灵照太后黎氏有染,如果了解,实在不知道她如何看待自己儿媳和自己亲弟弟的奸情。

1140年,获得后宫支持的杜英武被封为宫殿令,负责掌管(宫廷)内外事宜,很有实权。据说当时国事无论大小,均由杜英武决断。

英俊潇洒的鹦鹉哥在晚上睡着皇太后、白天处理国家大事的日子,不知道是否想起了黎桓,因为他的人生轨迹,很大一部分与黎桓太像了。

申利之乱

1140年,就在杜英武刚刚当上宫殿令不久,英宗便迎来了登基以来的第一次大乱。

一个名为申利(也称“尚衰”,这哥们看着名字就前途堪忧)的算卦老师傅,自称是当年仁宗的妾生儿子,后来出家为僧,如今认为应该由自己继承交趾的皇位,自号“平王”(这个称号源于北宋给交趾君主的“南平王”的封号),纠集党徒,在交趾的北方边境起兵,意图夺取李朝政权。

在中国史料中,这个申利也名“赵智之”,曾在1139年(也就是起兵的前一年)跑到大理国寻求军事支援。

前文中说过,在交趾北部、大理东部、宋朝西南是一大片广阔的三国边境。

大理和交趾为了争夺边境的地盘经常打架,比宋越之间的纠纷要频繁和严重的多。两国曾经历次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但一般都是交趾获胜。

申利自称李仁宗李乾德之子,这对于大理国来说,绝对是个报复交趾的好机会,便答应了申利的借兵请求,发三千兵马,从大理国将申利送入交趾境内争夺政权。

当然,这时候申利也给宋朝(南宋)暗送秋波,希望宋朝也派兵支持其争位。

史书记载,1139年,赵智之(即申利)派人携带五十两黄金、一头大象作礼品到广西拜见地方官,向宋朝官府要求借兵。广西经略安抚司自然没有蠢到随便应承这种事,忙密令沿边各部落,一旦接到申利这种请求务必婉拒,又马上向宋廷报告此事。宋廷果然下令各地不得接受申利之请,并要广西提高戒备。

这样,申利的要求被宋人婉拒了。

原因在于,这个时候正是南宋政权草创,与金政权一边讲和一边打仗,忙得不亦乐乎。宋高宗连本国被金人占据的北方土地都顾不过来,那还有兴趣琢磨西南的边事。

况且自从经历宋越熙宁大战,两国都在战争中感受到了巨大的痛楚,都没兴趣再起争端,这使得两国的关系处于令人难以置信的蜜月期。交趾方面逢年过节定时上供,从不耽误,偶尔新君即位,马上跑到宋朝讨封,即使宋朝皇帝被金人打得抱头乱窜也绝不缺席。宋朝方面,对于交趾的内政也从不干涉,接触也非常谨慎,遇到交趾的叛臣、宋越边境的骑墙派跑到宋国来寻求政治避难一概拒绝,统统将之遣送回李朝。

一言以蔽之,此时的交趾,已经和大怪兽是铁哥们了,大怪兽没兴趣、不想、也实在不能参乎交趾的乱事。

申利(也就是赵智之)有点失望,但毕竟有大理国的助力,聊胜于无,便率兵一路向南,进入交趾境内。

1140年,申利的军队先在边境活动,经由鸡洞(位于高平省)、太原州,入据上原州、下农州地区,招纳和网罗各色武士,势力扩展很快,俨然是李朝的边境大患。

1141年,申利开始自封平皇(升了一级),立众妻妾为皇后、夫人(采用交趾制度),儿子为王侯,大封党羽为高官。


李朝一开始派遣谏议大夫刘禹儞率兵从陆路征讨,太傅许炎率兵从水道讨伐。

李朝大军到达博沱江时与申利的水军交战,结果居然大败,申利军队斩杀李朝的先锋将领苏渐。

申利获胜后,返回上原州修建关隘固守。刘禹儞则不甘失败,继续率军讨伐,但再度战败,其所带兵将折损过半。

此时申利移驻西农州(今太原省),乘胜追击,攻破富良府(在今宣光、河江、安沛等富良江流域地区),开始觊觎李朝的国都升龙(即今河内)。

看到军队这么无能,鹦鹉哥愤怒了:堂堂中华岂能被这帮蛮夷给搅乱了!(原文:“蛮夷猾夏”系引用《尚书》里面的话。)

鹦鹉哥向朝廷请求统兵出战。李朝这时候人心大乱,难得看到有人出来顶缸,立即批准。当然,考虑到鹦鹉哥和太后的关系,也不太可能不批准。

杜英武率军到广驿(地名),与申利大战。杜英武采用分兵战术,“分兵为十道,以备不虞”。申利军经过此前的几次大胜,兵力暴增,但军队质量却堪忧,以数量上的优势和杜英武军队大战,却一触即溃。

可见兵贵精不贵多,数量太多,素质差的士兵反而成为拖累。

杜英武军大胜,杀得申利党徒死伤无数,申利手下多名大将被擒,如万崖州首领杨目、金鸡洞首领周爱,均是依附申利的边境少数民族势力,至此被杜英武击破。

申利在此战逃脱,逃回陆令州,杜英武招集了申利败卒加以安抚,如俘虏的杨目、周爱,对之加以善待,使不少申利的追随者纷纷投顺。

申利退回陆令州后,杜英武继续征讨,很快又攻克陆令州,俘获申利手下二千余人。彻底瓦解了申利的军势。

虽然鹦鹉哥如此威武,但可惜的是,他并没有捉住申利本人。

申利北逃至谅州(就是如今的谅山)时被捉住。捉住申利的是日后交趾李朝另一个不次于鹦鹉哥的重量级人物——苏宪诚。

苏“现成”同学大概也意识到自己确实是白捡了一个“现成”,便主动将俘虏申利送交杜英武带回升龙处置。李朝将申利等主犯二十余人处斩,大部分被迫参与者被免罪。这样,申利之乱结束。

插播一句,申利是一个受交趾国外势力支持,以冒充皇帝儿子的方式意图颠覆交趾的人,整个申利之乱其实定性很容易,但现代越共的史学家,一直将申利定位成领导人民反帝的起义志士,比较令人费解。

李朝认为杜英武对镇压申利有功,加以封赏,英宗还“抚尊亲而彰之”。实际此时英宗只有5周岁左右,其实是黎太后叫使然。

至于一开始战败丧师的刘禹儞这段时间通过进献祥瑞之物(白鹿、槟榔珠、蟾蜍珠)给朝廷,居然也没有获罪。

赏罚不明,实在是国运跌落的标志。

一门两太后

英宗中期,杜英武将族兄之女杜瑞珠送入宫中,成为英宗李天祚的夫人。这个女人从辈份来说,应该是英宗的表姑,但仍嫁给英宗,并生下数名皇子,其中一人就是李龙翰——未来的李高宗。杜瑞珠后来被尊为灵道太后。杜氏一门出了两任太后,于是成为非常有影响力的外戚集团。当然这时后话。

杜瑞珠的得宠使杜英武更为显贵,位列群臣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政敌的攻击

杜英武辅政约二十年,地位甚高,权力很大,自然也有一大票的反对者,认为杜英武行径太不像话,简直是黎桓第二。

据史籍记载,太皇太后、神宗之母、杜英武的亲姐姐杜氏虽然死在1147年,但杜英武的强势一直未减。因其与黎太后关系暧昧,如同交趾的二皇帝,对同僚和下属一向很傲慢,态度不好。朝廷上下,都认为杜英武是强权之臣,秽乱宫廷。

一些李朝的重要大臣,如殿前都指挥使武带、广武都火头梁上箇、玉阶都火头同利、内侍杜乙、皇室成员智明王、保宁侯、驸马郎杨嗣明等都团结起来,打算找机会搞掉杜英武。

在这一大串官员皇族中,殿前都指挥使武带属于实权人物,掌握禁军。

“火头”听起来像是“烧火做饭的头”,其实一开始,这个名称在中国军队中确实是掌管炊事的后勤人员名称,不过在交趾李朝禁军中,渐渐成为武官官名。梁上箇、同利是两个人名,从官名上说,比武带的地位要低。

内侍杜乙是太监的代表。可见攻击鹦鹉哥的人群中有宦官势力。

皇室成员智明王、保宁侯等人物则符合越南史书记载皇亲国戚的一贯特征——不知其名、不知生平。

这里重点说下“驸马郎杨嗣明”这个人。因为这个人和我们之前的内容有些关联。

杨嗣明在越南历史中也是一个英雄儿女式的存在。

杨嗣明本是富良府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富良府自然因为富良江而得名,在前文曾屡次提过。杨嗣明早年可能被迫卷入进申利之乱,不过在申利之乱结束之后,获得赦免并被李朝启用。因为出身于少数民族,故被多次派遣到边境各少数民族地区负责安抚工作,其中就包括前文中反复提到的广源州。

总之,在越南人看来,杨嗣明在维护越南国家领土统一和民族团结工作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故其被赋予很高评价。

因为工作努力,身份特殊(少数民族),觉悟也很高(忠于李朝),李朝非常器重他,在1144年将韶容公主嫁给他,故他也有了驸马郎的头衔。之后又被调入到李朝中央工作,后来就卷入到了攻击杜英武的事件中。

宦海沉浮

攻击杜英武的过程是这样的。

1150年农历九月某一日,武带率领兵马在城门口大呼英武的罪状,大意是:“(杜英武)到皇宫里随便行动、乱搞男女关系、动作凶猛淫秽,XX的声音连皇宫外边都听得到,总之很黄很暴力,罪行很严重,应当严惩,臣等请皇帝早点干掉他……”

英宗皇帝当时只有十四周岁,多少懂点事情,知道鹦鹉哥和其母关系不太健康,便下令禁军捉住他,囚禁狱中,命令廷尉调查其是否有上述劣迹。

这下子鹦鹉哥的命运一下子跌到了谷底。话说进了笼子也算好,只怕对于政敌来说,就算是笼中的鹦鹉也是威胁,只有死鹦鹉才是安全的。

危难时刻,就体现出女朋友的珍贵价值了。交一个重感情又靠谱的女朋友是非常重要滴。

虽然皇帝下令严查,但皇帝他妈却不这么想。

黎太后非常担心狱中的杜英武,在外边想尽办法去营救。一方面命人准备安全的酒食送给牢中的杜英武,以防其在狱中被人毒害,另一方面,又在食器中暗放黄金,用于贿赂武带及其部下(鹦鹉哥被关在禁军牢中,也就是武带控制的牢中)。黎太后不愧是厚黑学大师黎桓的后人,把行贿玩得炉火纯青,上次三夫人夺嗣事件轻松搞定徐文通,如今也搞定了武带。

当时负责监管杜英武的监牢官员阮杨(武带的下属)听说上司和同僚们都收了黎太后的黄金,不禁急道:“你们贪了这次好处,日后咱们大家就都要死在杜英武手里了,干脆趁现在捅了他,省得后祸!”说着就要拿戈前去捅鹦鹉哥。

此时另一个监牢的官员叫谭以蒙,连忙将戈夺下,说:“殿前大人(指武带)说了,这个杜英武论罪该死,但需要经过皇帝审问,不能擅自动手!”严格来说,这话逻辑也没错,毕竟任何时期都应该讲法制、讲程序,私刑是不对滴。

让皇帝亲自审问符合办案流程,但问题在于,虽然杜英武是否该死听皇帝的,但皇帝恐怕是要听他妈的。

阮杨不禁怒骂:“殿前(指武带)不该叫‘武带’,应该叫‘武大便’!你们一群二货,为了贪这点金子,连命都不要了!”阮杨意识到杜英武终将逃出并回来报复,自己难以逃脱,便投井而死。

不久,李英宗李天祚亲自审理案件,果然没有杀死杜英武,而是将他流放到外地。

再掌朝权

鹦鹉哥虽然流放在外,但这事情没有完。

黎太后在鹦鹉哥离开后,一直寂寞,朝思暮想希望让他回来复职。

毕竟皇帝年纪小,黎太后便操纵儿子,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大赦罪犯,这样,在同一年(1150年),鹦鹉哥便获得赦免。而这一时期不少交趾的各色罪犯也是运气大好,统统享受鹦鹉哥带来的好处,得以免罪出狱。

杜英武一经赦免,立即再度担任太尉,继续辅政,而且更受宠信,甚至“擅祸福,专生杀”。不但如此,杜英武嫌朝廷军吏抓人太慢,而且不一定听话,便特别设立了一个类似后世中国锦衣卫的组织——奉国卫都,组织了一百多人,凡是有犯罪的人,直接派奉国卫都抓捕,结果手到擒来,非常顺手。

鹦鹉哥绝不是谦谦君子,有仇必报:当初让我遭罪的,必定要让你们加倍还回来。

鹦鹉哥寻机向英宗李天祚密奏:“以前武带等人曾经带领禁军冲入宫廷,这个罪非常之大,如果听之任之,他日一定会生叛乱,必须早做惩处。”

李天祚其实名不副实,其庙号英宗,但实在不能算英明。

听了鹦鹉哥的吹风,李天祚便答应了。杜英武便派遣奉国卫都迅速捉拿武带等人,严加惩办。结果当年密谋搞掉鹦鹉哥的众人统统遭殃。

王室贵族成员智明王、保宁侯等人被降爵位,玉阶都火头同利等八人被斩于市,殿前都指挥武带等二十人在江边被枭首,驸马郎杨嗣明等三十人被流放到边远环境险恶之地,内侍杜乙等五人被处以木马之刑。

这里说明一下。关于木马之刑,也称“上木马”,目前资料有限,判断不出是死刑还是肉刑。一般野史中经常说使用木马(或木驴)刑来惩罚性犯罪的女性,甚至有此题材的性虐电影,但目前缺少严肃史料佐证。除此以外,再没有关于木马之刑的解释,不知杜英武给太监杜乙同学究竟用了什么样的木马。

总之,这次鹦鹉哥的打击报复之下,牵连入案而受到惩处的共达六十多人,正如自杀的阮杨的推测。

事后,李朝在鹦鹉哥的操纵下再颁多道禁令,严厉管制朝廷内外的活动及言行。这样,没了风言风语,鹦鹉哥心满意足,从此和黎太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158年春,交趾大臣阮国出使宋朝时,看到宋廷设有铜匦(匦即小匣子),如同现在的首长热线,下层人士可以匿名投书,有助于下情上达,阮国颇开眼界,回国后便向英宗李天祚提起,建议自家也弄一个。李天祚听了觉得不错,便派人设置。

这本来在政治上是好事,但不料,某日铜匦被放了一封匿名举报信,称杜英武要兴兵作乱,这下子可炸了锅了。

无论如何都查不到投寄人是谁。鹦鹉哥大怒,认定匿名举报信是阮国所为——你提倡弄铜匦,原来是为了整我。命令奉国卫都将阮国收捕查办。

阮国自然斗不过杜英武,被迫认罪,被判流放到清化。

其后某日李天祚突然想起阮国,便想召阮国回朝,鹦鹉哥预先探知便派人送毒酒给阮国。阮国知道鹦鹉哥不杀自己不罢休,只得饮毒酒而死。这样,一个很有前途的大臣,被自己的皇帝给坑死了。

壮年而死

鹦鹉哥虽然权势熏天,但终究未能成为黎桓第二。

李朝虽然式微,英宗虽然不太聪明,但李朝毕竟立国百余年,忠臣故吏极多,杜英武把持朝政多年,却没敢越雷池一步。故而杜英武一生,终究还算是忠于李朝的。

另外鹦鹉哥的寿数也到了。

1158年农历八月,刚刚毒死阮国不久,杜英武便患上重病,以黎太后为首的李朝对其病情十分关注,派遣交趾国内外最好的医生给诊治,但最终均告无功。

1159年农历正月,鹦鹉哥去世,尚不到四十五周岁,可谓壮年而死。

英宗李天祚及黎太后均表哀悼,为鹦鹉哥举行盛大丧礼,太傅苏宪诚亲自办理丧事。

李朝追赠杜英武,又给他增加了一大堆称衔,与李常杰的头衔非常近似(头衔只比李常杰少了一个“天子义弟”)。

至此,杜氏一族中传奇的人物,郭盛溢、李常杰一族的后人杜英武去世。

李朝倒数第二个强人离开了历史舞台。

接下来,李朝最后一个强人将走上前台。

苏宪诚——越南版孔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