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野竟然有本书,独特到全球唯一!

 刘沟村图书馆 2019-06-08

一个小锣,一个堂鼓,两个艺人在大槐树下,这就开场了。他们演唱的是“槐书”,名字挺奇怪。我们听过“大鼓书”“锣鼓书”这些以乐器命名的曲艺形式,那槐书一名从何而来,难道与槐树有关?其实槐书起源于新野,全世界他处无此书。

新野县沙堰镇陈营村槐书老艺人茹新和(艺名茹和尚,已故)1961年谈:相传,在清末年间,樊集街西南角的卢堰村,有兄弟三人经常在外以玩猴戏为生。

后来感到玩猴单调,观众不多,挣钱少,于是就在演出中加一些杂技类的表演,如:翻跟头、耍剑、打飞脚、扫荡腿等。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觉得演出场面仍然枯燥,又试摸着加入了唱段,虽然没有乐器伴奏,但是演出场面显然较前活跃,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开始以猴戏腔调演唱,慢慢地随着走村穿街,到那里就学那里的民歌小调,吸收其特点,不断改进演唱曲调,进而加土小锣小鼓以伴奏,烘染演出气氛,招来了较多的观众。

他们每逢回来,饭后月下就在门前大槐树下练习曲目,左邻右舍都好奇地去听唱,时间长了人们听到锣鼓声响,纷纷围拢到槐树下听书.久而久之,就习惯地传为槐书。

1961年,县文化馆在民间艺术普査工作中,发现这一独特的曲种,请茹新和老艺人回忆了槐书的起源和部份唱词。光绪三十一年茹开始学唱槐书,当时卢堰村只有三人会唱,因而槐书只兴盛了不长时期。

直到1960年的五十多年中几乎没人演唱了。县文化馆为了抢救槐书这一通俗易唱的形式,特请茹新和到曲艺队,由茹口述,梁德恩、任华锋和罗守信等同志记录,整理了《崔罗斗》,《又衙门》及《小姑贤》等十七个曲目和六个书帽。继之,县曲艺队把槐书搬上舞台。

1962年,南阳地区举行曲艺汇演,县曲艺队青年演员曹献珍和吕成敏演唱的《崔罗斗》、《又衙门》,获得了音乐奖和演出奖.自此,槐书得到了社会关注,重新在我县生根开花。县曲艺队将槐书作为经常演出的形式之一,兄弟县曲艺队也学唱了槐书节目。自从我县曲艺工作者将槐书演唱搬上舞台以来,不断进行改革、尝试,除挖掘整理的传统曲目外,还创作了一些新曲目。

1964年,县曲艺队演员田荣振、曹献珍等演唱的槐书《夫妻俩》、《双育苗》,在南阳地区曲艺汇演中获奖。1978年,县文化馆曹保全同志创作的槐书《爱田新歌》,参加了南阳地区调演,被评选为优秀曲目赴省演出。《河南日报》进行了报道及较好的评论。经曲艺工作者记录、整理的槐书曲本现已保存归档。

茹新和老艺人的代表曲目:《崔罗斗》、《又衙门》及《小姑贤》等颇受群众欢迎:这里摘录《崔罗斗》曲目几段唱词:

柳叶青青榆叶多,听我说一个家不和。

此事出在汝宁府,城东八里崔家坡。

这人姓崔叫崔吉取个妻子本姓岳。

没有多男并多女,所生儿子有两个;

老大名字叫崔礼,老二起名叫崔合。

老大娶妻张家女,贤良稳重死做活;

老二娶妻罗三姐,人人叫他搅家婆。

……

从这里看出槐书曲调具有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特色,曲词则是通俗易懂的。因而,广受劳动农民所欢迎。槐书基本属于乐曲系曲种,它是从清末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由于流行时间较短,还没有发展像大调曲那样有完整成套的曲牌,所以唱腔比较单纯,没有曲牌名称。它的唱法只有起腔、随腔、落腔之分。基本曲调也只有回句,已不像民歌那样简单重复,每段可根据词组、词意做一定的调整,若把四句唱腔分为:启、承、转、合,再转句上音乐就是垛子句,则可加进许多唱词。

槐书被搬上舞台后,它以新颖别致的曲调吸引了广大观众,并得到内行和专家的好评。七十年代后期,经专业文化工作者对它的调门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改革,变单口、双口为多口演唱。在音乐唱腔上,把大调曲、曲剧及地方民歌曲调揉进槐书里,使槐书的演技和唱腔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