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知命、改命,先学会“认命”

 向青骏风生水起 2019-06-09

这两天有几位朋友找我聊天。一位朋友说很羡慕我现在的状态,太好了。另外一位朋友很羡慕我的生活,因为我现在的生活基本就是看书写东西,再就是讲讲课。

很简单,但是也很丰富。想想从去年的12月20号开始写东西一直到现在,接近半年了。这半年,加上公众号的文章和课程的讲稿已经100多万字了。说简单是因为做的事情基本是一类,说丰富是这里也涉及到大量的问题,方方面面。

因为讲课的时间点是固定的,是有确定的期限的,所以讲稿的进度必须要得到保证;每天公众号的文章也要发,也得留出思考、沉淀的时间。

正因为这样,必须就得保证一个合理的进度,绷的太紧,是坚持不了多长时间的;放的太松,或者太过随意就会懈怠。所以,必须要保持一个基本稳定的节奏,这既包括作息的时间,又得包括身体状态的调整,更为重要的就是内心要保持一个松紧适度的状态。

我们很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下定了决心,就想开足马力,恨不得一天干三天的活,停下来休息一会,都觉得是对自己宏伟目标的亵渎,最终坚持不了两天就崩溃了。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追求一直领先绝对不是最佳的策略,如果这样,就是你一直在跟着别人的节奏跑,每个人的特点不一样,适合发力的阶段也不一样。最为重要的是要找对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按照自己的节奏,一点一点往上加,给自己的精神和身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找到那个最为合理的节奏,并尽量的保持住,你能脱颖而出是早晚的事,因为,绝大多数人做不到,大家基本都是急于求成,《庄子》里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朝三暮四,和我们现在理解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同。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朝三暮四。

《庄子·齐物论》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简单的翻译一下:

旧事物的分解,亦即新事物的形成,新事物的形成亦即旧事物的毁灭。所有事物并无形成与毁灭的区别,还是相通而浑一的特点。只有通达的人方才知晓事物相通而浑一的道理,因此不用固执地对事物作出这样那样的解释,而应把自己的观点寄托于平常的事理之中。所谓平庸的事理就是无用而有用;认识事物无用就是有用,这就算是通达;通达的人才是真正了解事物常理的人;恰如其分地了解事物常理也就接近于大道。顺应事物相通而浑一的本来状态吧,这样还不能了解它的究竟,这就叫做“道”。耗费心思方才能认识事物浑然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点,这就叫“朝三”。什么叫做“朝三”呢?养猴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分给三升,晚上分给四升”。猴子们听了非常愤怒。养猴人便改口说:“那么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名义和实际都没有亏损,喜与怒却各为所用而有了变化,也就是因为这样的道理。因此,古代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其实,我们和那些猴子没什么区别,我们都想先得到,觉得“落袋为安”,我们做了很多“宏伟的计划”,

离目标有一点差距我们就开始焦虑,而焦虑反过来又影响了我们的身体,身体机能的紊乱反过来又影响了情绪,让我们进入一种恶性循环,越做越差,就开始自我怀疑,就此进入自暴自弃。而我们很少思考,什么才是事情发展的本来规律,这些规律不以我们的意志、“目标”而转移,不是你想要三个就给你三个,也不是你想要四个就给你四个。

想知命、改命,先学会“认命”

我一直说,所谓的“得道”,不要理解的那么复杂,其实就是我们找到了一个和大自然和我们把精力投注进去的事物的频率达到一致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同频共振。这当然既包括了精神的状态,更包含身体的状态。

我们有时候看很多人跑步,感觉非常有韵律,很有节奏感,而跑步的人也会越跑越轻松,而不是上来就一波冲刺,浑身酸疼。并不是说那些跑起来特别有韵律、有节奏感的人就不会酸疼,而是他们知道如何平滑的达到一个平衡点,然后就是顺畅的越过那个平衡点,进入一种新的平衡状态。

前边的文章里我也说过,判断一个人是不是靠谱,看他做事是不是有节奏感,如果做起事来很有节奏感,知道什么时候该紧,什么时候该松,该紧的时候紧的起来,该松的时候松的下来。这需要强大的自我调节的能力,既包括精神的张弛有度,也包括身体肌肉的发力与松弛的调节。

我们再来看一段《淮南子》的内容:

自信者,不可以诽誉迁也;知足者,不可以势利诱也。故通性情者,不务性之所无以为;通命之情者,不忧命之所无奈何;通于道者,物莫不足滑其调。詹何曰:“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矩不正,不可以为 方;规不正,不可以为员;身者,事之规矩也。未闻枉己而能正人者也。原天命, 治心术,理好憎,适情性,则治道通矣。原天命,则不惑祸福;治心术,则不妄 喜怒;理好憎,则不贪无用;适情性,则欲不过节。不惑祸福,则动静循理;不妄喜怒,则赏罚不阿;不贪无用,则不以欲用害性;欲不过节,则养性知足。凡此四者,弗求于外,弗假于人,反己而得矣。

翻译一下吧:

自信的人是不能用诽谤赞誉来改变他的志向的,知足的人是不能用权势利益来诱发他的欲望的。所以通达天性的人是不会追求天性所做不到的事情的,懂得命运的人是不会担忧命运本身所无法左右的事情的,通晓道体的人是没有外物能够搅乱他的内心和平的。詹何说过:“还不曾听说过自身修养很好而国家治理得很差的事,也不曾听说过自身修养很差而国家治理得很好的事。”矩尺不正就不能划出方形,圆规不标准就无法画出圆形来。自身的修养就像上述说的矩尺圆规,没听说过自身不正而使别人端正的事。溯源天性、端正心术、理顺好憎感情、调适情性,那么治国之道就通畅了。溯源天性就不会被祸福迷惑,端正心术就不会喜怒无常,理顺好憎感情就不会贪求那些于本性无用的东西,调适情性这欲念就不会没有节制。不被祸福所迷惑则行为就能动静循理,不喜怒无常这赏罚就不会出偏差,不贪求于本性无用的东西就不会因物欲而伤害本性,欲念有节制就可怡养天性而知足。这四个方面,都不能从外界求得,也不必借助别人的力量,只须立足自身就能得到。

有时候我跟朋友说,要学会随遇而安,随遇平衡。有些朋友会问我,这样是不是太消极了?

其实,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了,你不先把心安下来,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有时候,要知命、改命,要先学会“认命”,你不认它也是那样。

人在低谷,最重要的不是全力突破,更不是消沉下去,而是能够先冷静下来,面对现实,把得失之心、利欲之心、争竞之心先放下,我们才可能能够看清真相,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才能够“因势利导”,这个因势利导,是根据形势的变化,逐步的,一点点的调整,而很难一步到位、一蹴而就。

我们很多时候总是会说:只要我有钱,就一定怎么样;只要我有什么条件,就一定能怎么样。其实,想着一招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基本是不可能的,而且,一招解决所有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妄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解决问题就如治病,必须一点一点来。

我就碰到过很多朋友,刚开始,医生说什么听什么,略有好转以后,就开始急于回复,擅自增加药量,或者多个方子并用。

呵呵,想想,这是多么的可笑?并不是吃的药多就能康复的越快,而且,是药三分毒,擅自增加药量只会阻碍你身体里那一点点正气的恢复,病情很容易反复。

治病的过程,就像人身体里的正邪之气之间的一场战役,中医上讲的是扶正祛邪,而我们现在很多时候治病是祛邪也祛正,导致人的身体在更低水平上达到一种脆弱的平衡。肿瘤被消灭了,健康的细胞和器官也都大受损伤,影响人正常的机能,这样恢复起来会更难。(我不是医生,只是打个比方,该听医生的还是听医生的。)

其实,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说的很清楚:凡此四者,弗求于外,弗假于人,反己而得矣。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自己欲望的提线木偶,被欲望裹挟,也被欲望牵制,一举一动都不是出于自然,不是出于理所当然,而是为了欲望、利益,自己一头跳进了陷阱而不能自拔。

我们总是会觉得很累,很疲惫,而这种累来自于不快乐,不快乐才是最累的

我想大家可能都刷到过一条抖音:不是不想睡,至于为什么不想睡呢,我也不知道,就是想再等等……

其实,失眠就是典型的心肾不交、魂不守舍。该休息的时候,不能休息、休息不好,身体自然也就好不到哪儿去,然后又是一个恶性循环。

先“认命”,弗求于外,弗假于人,反己而得之后,才能真正的看清命运,也就是知命,然后安住当下,命运自然会改。

伏尔泰有两句名言,我觉得很好:

我决定要幸福起来,因为我想活得更久一点。

.........

笑,可以战胜一切,这是最有力的武器!

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种傻乐,是没心没肺,其实,没心没肺,傻乐一下,你身体里、思想里那些积极的因素也会被调动起来。

做个开心、快乐的人,世界也会对你微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