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典故“一苇渡江”和启蒙名篇《千字文》的由来

 悟痴 2019-06-09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千百年来,古人不知人留下来多少的有关长江的壮丽诗篇,或抒发赞叹,或缅怀古迹,或追思往昔,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古人早已作古,长江依旧向东奔流不复返,而滔滔江水中所镌刻的不知凡几的历史典故和名人趣事,至今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启迪着后人,激励着后人。

“一苇渡江”和《千字文》

一千五百多年前,那时中国正处于南北朝时期,佛门大兴,各地兴建各种佛塔、佛窟、寺庙,中原与天竺之间的佛教弘法事业也日益频繁,中国最著名的就是唐朝的玄奘西行求真经,在此之前多是他国佛教高僧前往中原弘法。有位叫达摩的高僧为弘扬佛法,不远万里,飘洋渡海而来,在广州港上岸。梁武帝听到消息后,马上派出使者将其送往国都建康。梁武帝是个好佛之人,虽然他治国理政未必英明,但历史上关于他崇信佛法的逸闻趣事却是不少。从“南朝四百八十寺”到《断酒肉文》,再到四次舍身出家,不一而足,这不是本文重点,就不详举了。

(以下内容与世面流传颇不相符,如介意,慎观之)

高僧达摩与梁武帝见面,聊的内容当然是佛法,聊着聊着不知就怎么聊到智慧这方面去了,都说佛法精深,晦涩难懂,但中原也是人才济济,道家、儒家的人才都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恰好梁武帝手下有这么一个相当厉害的大臣周兴嗣。梁武帝对达摩说:“您是智慧通天的达摩祖师,我呢有个智慧同样超群的臣子,而且我刚好手里有份王羲之的碑帖,要不你们俩欣赏这份碑帖,然后琢磨琢磨,切磋切磋?

周兴嗣在接到梁武帝的要求后,回到家里,心里既激动又坚定,感觉身上肩负了一个重要的使命。当时梁朝在梁武帝的带动下,举国崇佛,佛教僧徒被拔到相当高的地位,道家、儒家都要靠边站,影响力日渐式微。周兴嗣觉得必须利用好这次契机,向世人展示中原本土道、儒两家的真正实力,于是一整个晚上,都在苦思冥想、穷尽脑汁,从王羲之碑帖上摘出一个千字,编纂成文,终于写出了影响千古、启蒙百代学童的《次韻王羲之书千字》,此时的周兴嗣也因用脑过度,一夜白发。

第二天,梁武帝看到呈递上来的《次韻王羲之书千字》时,内心激动不已,接连赞叹。此前,梁武帝命殷铁石从王羲之的碑刻上拓印出一千个不重复的字,以供皇室子孙启蒙习字使用,但字与字之间互不关联,学起来未免枯燥无趣。而周兴嗣现所做的《次韻王羲之书千字》,对仗工整、富含韵律、文采斐然、朗朗上口,是儿童蒙学习字的极佳读物,因为它共一千个字,所以后人便将《次韻王羲之书千字》简称为千字文。世面流传的版本:梁武帝只是命令周兴嗣给来源于王羲之碑文的一千个字按韵编排,说:“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并无与达摩有所关联。达摩北上入魏是因为他所修行的大乘佛法与梁武帝的小乘佛法不相磨合。孰是孰非,读者自酌。

达摩手里拿着梁武帝递给他的《次韻王羲之书千字》,眼睛看着,心里想着,嘴里却久久不开口,他知道,中原文化博大精深,人才辈出,从此篇一眼就可窥出。也许是祖师须往中国北地弘扬佛法的遗命,也许是看到梁朝的士人多好功业,弘法不易,达摩决定不再停留于梁朝,辞别梁武帝,立即动身北上。 前面说过,梁武帝喜好佛事,就算用不着达摩 ,也不会他走掉,急令封锁航道,并派出军队急速追赶达摩,此时达摩已来到长江边,前无舟船,后有追兵,万分危急之刻,达摩拔起江边的芦苇,捆成一束,抛之江里,跃身而上,乘着芦苇,成功渡江。这便是典故“一苇渡江”的由来。

我们可以看出,达摩不单理解佛法深刻精微,而且武功很高强,果然那时能名动大江南北的人物都很不简单。达摩渡江北上入魏后,曾在嵩山面壁九年,最后开创一代禅宗,达摩也被尊为禅宗祖师。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影响深远,其中禅宗六祖惠能的一首诗广为流传,传颂至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