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嘉定碑刻

 秦王888 2019-06-09

嘉定碑刻

 今天,来看《重修应奎山记》碑。

  此碑青石质,碑文楷书,共29行、525字。民国九年(1920)立,浦文球书丹,周梅谷镌刻。此碑现存于嘉定孔庙当湖书院东碑廊。

  碑文讲述了叔厘“师直为壮”向县衙谏言、反对将应奎山改作娱乐之地亵渎文庙的事情。

  当年,吴中各郡县都有学堂,嘉定孔庙最为杰出雄伟。以前称为明堂,孔庙前原本只有一块平地,后经开凿,辟出了汇龙潭,人杰地灵。县令听信庸人之言,准备在山顶建亭子、辟为公园,供士女休闲娱乐。叔厘“笔舌交战”、据理力争,认为此举会破坏风水、亵渎文庙。最终,应奎山得以保全之前原貌。

  汇龙潭

原文部分摘录:

  辛壬之际,国体忽变,群飞刺天。邑令某将徇妄庸人之请,欲作亭山顶,辟为公园,供士女嬉春消夏。此非特完美之风水骤遭破碎,对于文庙亦甚亵渎。叔厘乃不忍坐视,根据学理起与力争,笔舌交战,师直为壮,得以保存旧贯,为功非浅。在叔厘之意,以为承其先志,不避越俎,而论者则谓叔厘此举公以为一邑,而私以为其宗,固非可诿之异人任也。

来源:嘉定区地方志办公室、《嘉定碑刻集》,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来看《重修说研堂记》碑。

  此碑立于乾隆九年(1744)。光绪《嘉定县志》卷二十九《金石志》云:“此碑旧在让堂,残石今在礼门外”。碑现存于嘉定孔庙东庑碑廊。

碑文讲述了重修说研堂事宜。以前,说研堂是先贤讲学的地方,但年代久远废弃了。郡县人士计划翻新,但没有实现。丁世隆任嘉定知县后,欣然听从了郡县人士所请,于乾隆壬戌年七月重修说研堂、次年五月修成,自此有了藏书屋子、也有接待宾客的位置。丁世隆崇文重教的贤明为后人称颂。

  丁世隆:字炉峰,浙江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乾隆六年(1741)四月任嘉定县知县,乾隆七年(1742)二月复任。


  嘉定孔庙大成殿正门

原文部分摘录:

  会丁公炉峰来摄篆,嘅然从邑人士请。经始乾隆壬戌年(一七四二)七月,逾年癸亥(一七四三)五月堂成,藏书有室,礼宾有位。某故得与邑人士及四方君子习礼、论文其间。翳丁公之赐,愿……惟物之兴……十八九……曲助,后不独以先生长者之无以庇寒暑燥湿,抑所以肃观瞻而崇矜式也。苏文忠至黄,黄人为创立精舍。而吾吴旧有所谓经义斋者,自安定不作,且荡为冷烟衰草矣。丁公礼贤,修废坠,得为政之本愿。非稯人学行文章有以兴起此邦之士庶,即丁公谁与谋?呜呼!两足不朽唉。

==================================

 今天来看故宋东祁王先生归田之记。 

  《故宋东祁王先生归田之记》为元代的碑刻,体量较大,下面又有赑屃驮架,显得十分雄壮,尽管它已经历六百六十余年的漫长岁月,但是仍保存完好,碑面字口清晰可辨,是嘉定有代表性的碑刻之一。此碑现立于嘉定孔庙大成门前。

  《故宋东祁王先生归田之记》碑文记录民间捐资助学之事,赞扬的对象是王斗祥,他是宋末元初的嘉定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任嘉定学正。学正,是主管一县教育的官员,相当于当代的县教育局长。在助学类内容的碑刻中它是第一通,有开风之先的作用。

  也许这位王先生曾经当过学正,深知教育事业的甘苦,使得他有很深的教育情结,念念不忘故乡的学校和莘莘学子。作为当时唯一的官学,当时嘉定县学开办了六十余年,尚属初创阶段,尽管教学经费由县衙门拨款,支付形式是官府调拨一定数量官田给县学,由县学租给农户,农户每年上缴田赋,用作教育经费。当时正值宋元易代之际,经济萧条,民生艰难,《故宋东祁王先生归田之记》碑文记述:“旧有田租岁入,养士不继”,“乡校废弛,无以作育善类”。县学经费匮乏、难以为继。元代至元二十五年(1286),王斗祥已重疴在身,“临终乃嘱其弟子润曰'是田归于学’。由是学廪充足,主讲席者,岁不乏人,迨今成材者众,乡人咸思先生之德不能忘也。”正是王斗祥无私的捐田助学,县学才得以延续运行,其功不可没也。

  相关史料记载,王斗祥前后两次捐田助学,第一次为宋代咸淳元年、捐田635亩;第二次为元代至元二十五年,王斗祥又捐田2767亩,合计3402亩。这是一笔巨额田产,很可能是他的全部家产。

  人们没有忘记王斗祥捐田助学的义举,元代至正七年(1347),在王斗祥捐田61周年时,一批士子集体向学官请愿:“吾乡先辈东祁王先生为一乡善士,以田归于学,迨今六十余载,未能勒石以记其绩,吾党之士与乡闾子弟,今日获饱食而知教化,游歌于斯者,谁之赐予?愿求作文记其绩,以劝将来。”2年后,碑成,立于孔庙大成殿前,以告示后人。从此,捐资助学在嘉定蔚成风气。

  嘉定孔庙育才坊

原文部分摘录:

  嘉定州儒学,至正九年六月十五日,据本学学职支日芳、陆公亮,训导朱天麟、袁利用等列名状呈:尝谓田归学校,士有好义之心;碑立宫墙,礼尚彰善之典。因循不举,永久无闻。窃原本学自故宋以来,田租薄少,虽不阙乏祭礼,未能广育贤才。幸于至元二十五年间,有本州儒士王东祁山长,将梯己义塾田地弍拾柒顷陆拾余亩,岁该额米壹千壹百余石,舍入本学管领收租,上以供奉春龝释奠、朔望祭祀,下以优给师生廪膳,养士育才。经今六十二年,砧基文籍历历可攷。切以王山长所舍田顷不为不多,一旦慨然归于学校,非其好义笃至,何以有此?揆之常伦,诚不易得,礼宜勒于坚珉,以彰其善,庶几不泯其实,垂劝将来。此事久未举行,甚为阙典。目今王山长嫡孙王晋,见充本学直学,谨厚文雅,学行两优,其来莅事于学,实思追报其祖,念欲举此,志亦可嘉。庸是阖词,如准所呈,将王山长舍田巅末镌碑纪实,仍将田顷租数刻于碑阴,同示久远。

来源:《嘉定碑刻集》

 元代,随着嘉定区域经济实力的加强,人口户数的上升,嘉定在江南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元代元贞二年(1295)嘉定由县升格为州,称“嘉定州”,前后达73年,故嘉定县学也就升级为州学。今天,来看关于州学的嘉定州重建儒学记、教授题名记碑。

《嘉定州重建儒学记》碑位于嘉定孔庙东庑碑廊,为元代碑刻,碑体毁损严重,残存大小不等的7块,文字不能卒读。幸好撰文者杨维桢的《杨铁崖先生文集全录》中收有这篇文章,得以窥见杨文的全貌。

蒙古是马背上的民族,蒙古贵族以战马铁甲得天下,定鼎中原后,一度重武偃文,错误地认为宋亡于重文,停止科举考试近半个世纪,知识分子沦为社会末等地位,与乞丐并列,民间有“九儒十丐”之称。然而,实践证明,马上可以得天下,但马上不能治天下,蒙古统治者终于认识到了“文治”的重要性,皇庆二年(1313)朝廷恢复了科举制度,并大力倡导教化,一度荒废的州学也重新进入他们的视野,重修州学也提到了议事日程。

《嘉定州重建儒学记》所记录的是元代至正年间修葺州学的内容,据清光绪《嘉定县志·庙学》记载,元至正十六年(1356),“明伦灾”,但具体是什么灾不详?估计是火灾。两年后,代理嘉定知州张元良重建州学,“并建学仓”。杨维桢在《嘉定州重建儒学记》中也有“至正丙申堂毁”的记载,“至正丙申”,即至正十六年,时间完全合拍。张元良是十分重视教化的官员,认为“庠序之教,纲常所系,不可以一日废也,于是撙浮费及劝率力义之家,募贫丁、相什伍,填淤地成址若干亩,”“构新堂其上”,“广购书籍以资经训,礼致五经师,使日与弟子讨论辩道,磨励忠孝”看来,当时修州学,除了官府支付了一些款项外,民间“力义之家”也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此外,杨维桢在碑文中还提到了州学教授陈公礼,元代的教授不是职称,而是地方政府中负责教育的官员,相当于教育局长,正是在陈公礼的大力呼吁下,州学才得以顺利地修复,而且,他也是这通碑刻的立石人。

《教授题名记碑》位于嘉定孔庙内东角门壁间,元至正十四年(1354)立。

  元朝对教育比较重的,尤其是对学校教育更为重视。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谥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大力倡导儒家文化,并下令对各地庙学认真修缮,嘉定孔庙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很好的修葺,还增建了不少附属设施,如儒林坊、燕居殿、棂星门等。元代,教授不是职称,而是学官的称谓,州级的学官称“教授”,相当于今天的教育局长。《教授题名记碑》是记录元代州学教授事迹的碑刻,由时任嘉定州学的教授朱孔昭立。

朱孔昭,字用晦,江西赣州人,元至正十一年至十四年(1351—1354)任嘉定州儒学教授。在三年任期中,他做了三件事,即“祭祀”、“教养”、“修造”,具体说就是负责嘉定州的祭孔礼仪,教书育人,以及修缮孔庙。从《教授题名记碑》看,朱孔昭教授是位称职的官员,他初到嘉定时,州学“适遭积弊之余,废弛已甚,即欲扶植,顾材力弗逮,遂撙节浮废,量入为出”,第二年,情况就有好转,“仓廪既充,生徒日盛”。接着,新任嘉定知州郭良弼到任,他也是一位热衷于教育的官员,他拨出州内的财政积余,修缮州学,“一新礼殿,两庑、仪门,无不周备”。由于创造了良好的教学设施,“仍命生徒肄习雅乐,悉合古制。复增置弟子员累百余人,二、三年间,人材迭出,学校兴修,是亦贤侯作成之效也”,通过上述碑文,大致可以知道州学的规模,可知州学生已达一百人左右,还培养出了一批人才。在即将离任前,朱孔昭写下了这通碑刻,希望后人知道这一段历史,并希望有后贤者补上名字。通过此碑,可以了解这个时期嘉定教育的状况,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立碑后,果然在元至正年间,又有陈公礼及蒋堂两位教授因政绩突出,他们的名字被补刻到这通碑刻上。“教化嘉定”的形成,是由诸多因素综合促成的,其中自然也包括历代有作为、有贡献的地方教育负责官员。

嘉定州重建儒学记

原文部分摘录:

  嘉定古娄县之析也。国朝升州,孔子宫亦从而大之。在州南一百九十五步,基于宋令高衍孙。至大庚戌(1310)州守王铎改创明伦堂,天暦己巳(1329)守赵道泰重建大成殿,移堂殿之南,士论病之,拟迁庙东,暦守数十而弗能。更阅三十余年,天将兴之,固先废之。至正丙申(1356),堂毁。明年兼摄州事者太尉府分帅张元良以教授陈公礼之请,谓时论虽急矣,而吾庠序之教,纲常所系,不可以一日废也。于是撙节浮费及劝率力义之家,募贫丁、相什伍,填淤地成址若干亩,甃石堤捍水若干丈,构新堂其上。前接轩荣,旁翼斋舍,立教官庑于西,旧西斋地也。迁学廪于东,旧东斋地也。与夫直庐庖湢之所,靡不新焉,惟先圣龛帐与大成乐器、泮沼、仪门未具。教授陈公礼复请扵贰守铁侯、张侯、州倅贺侯,遂相与完而成之。追理学租以廪生徒,广购书籍以资经训,礼致五经师,使日与弟子员讨辩道义、磨励忠孝,葢实不鄙夷,其将责成于作养之余,以应宾贤者之所需也。岂徒轮奂其宫以务观美哉!

  嘉定孔庙仰高门

教授题名记碑

原文部分摘录:

  学校题名旧矣,故领教者当知其軄有三,曰“祭祀”,曰“教养”,曰“修造”,三者不废,斯不旷厥軄矣。余扵至正辛卯(1351)冬忝教兹学,适遭积弊之余,废弛已甚,即欲扶植,顾材力弗逮,遂撙节浮废,量入为出。暨次年,仓廪既充,生徒日盛。幸遇大名仲贤郭侯来牧是州,以其羡赀,一新礼殿,两庑、仪门,无不周偹。仍命生徒肄习雅乐,悉合古制。复增置弟子员累百余人,二、三年间,人材迭出,学校兴修,是亦贤侯作成之效也。余将告满,代者甫临,旧尝立石于庭,自元贞初,校官乡贯、姓氏悉纪之,至前教吴静观书之,已无余矣。苟不复立以継前志,则何以考某人之贤否、岁月之始终,岂非缺典欤?后之来者,请题于石,传之悠久,是余志也,扵是乎书。至正十四年四月朔日,平江路嘉定州儒学教授朱孔昭谨题。

来源:《嘉定碑刻集》,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