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黔西南丨四球古茶与南方茶叶之路

 贵理工涛声涛影 2019-06-09

距今2000多年前,司马迁笔下的古夜郎国经营着南、北盘江流域的广阔土地。夜郎国在这里拓土开疆,发展生产,依托当地独有的四球茶资源,将茶叶作为其主要的出口商品,积极发展对外商业贸易,构建了中国南方茶叶之路。

南方茶叶之路分为水路和陆路两条。水路以牂牁江(今北盘江)为依托,经红水河直下南越(今广西、广东一带),再由海路转向世界各地。陆路则向西南取道滇国(今云南),从东南亚各国经身毒(今印度)再转向世界各地。

此立论有史可据。

依据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番阳令唐蒙至南越食到蜀产枸酱,南越人士告于唐蒙:“道西北牂牁江,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唐蒙因此上书汉武帝,用夜郎兵下牂牁江奇袭南越。

《史记·西南夷列传》有载:“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今印度),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张骞所到的“大夏”即西域古国,可见蜀之商品是通过夜郎国运到身毒国,再转运至深居中亚内陆的大夏国的。

依据

我国南方茶叶之路和北方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两条对外的经济大通道,具有同样重要的历史意义。南方茶叶之路在后来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扮演着西南地区经济大动脉的角色。唐宋时期又在这条大动脉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形成了与西藏地区贸易的“茶马古道”。

2000多年来,由于历史的偏见,南方茶叶之路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当下我们应当尊重历史,还原夜郎国的真实面貌及其所发挥的历史作用。


茶的起源

茶起源于哪里?学术界对此有过不少的争论,但仍是未解之谜。19世纪,一名英国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大茶树,许多学者就此认为“印度是茶树的起源地,中国茶树是从印度引进的”。针对这一观点,许多中国人拿出史料进行反驳:在云南发现的当今世界上最早的古茶树已有3200年树龄,早于印度3000年;“神农尝百草,得茶以解之”,说明中国茶拥有悠久的历史。而茶树又起源于中国何处?直到1980年在贵州普安县与晴隆县交界的云头大山出土了迄今唯一一块茶籽化石,终于让全世界关于茶树起源地的争论画上了句号。

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历时30多年的鉴定,认定该化石为四球茶茶籽化石,距今已有100万年以上。这使得茶的历史一下子被往前推进了100多万年,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茶起源于中国,起源于贵州。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宣布:贵州茶叶始于黔西南。

普安县境内发现的世界唯一的距今100万年的

新生代第三纪四球茶茶籽化石

茶籽化石是一块“宝石”,在当年散落一地的茶籽中,大自然对它情有独钟,让它成了100万年后我们重量级的话语砝码,给我们这片土地带来了荣耀和自豪。当然,这是偶然也是必然,没有那随处可见的四球古茶,没有那遍地都是的落地茶籽,大自然也无从选择。

古茶树

2011年7月13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向普安县颁发了“中国古茶树之乡”的牌匾。普安县地处黔西南州北部,这里纬度低海拔高,具备适合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2008年,为了全面掌握普安县古茶树分布和存量等信息,进行了一次资源调查,发现了县境内的夜郎坝、普白林场、江西坡等地有大面积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全县共有2万多株千年以上树龄的古茶树,主要分布在全县7个乡镇,面积达30多公顷。在这些古茶树中,植株最大的古茶树直径约170~180厘米,在国内极为罕见,是非常珍稀的茶树库源。

普安县的野生古茶树

2011年5月22日,普安县又邀请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相关负责人组成“中国普安野生古茶树”专家组深入普安,对野生古茶树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等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专家组认定:“普安古茶树是目前国内已发现的最古老、最大的茶树,在分类上属于四球茶品种,是珍稀的古茶树资源,在茶树起源、演化和分类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普安是茶树原产地之一,也是目前最大的四球茶野生古茶树群居地。”该古茶树品种属于32类茶科中的一种,并且是全球唯一,为普安县独有。普安千年四球古茶不但有保健和醒脑益神的作用,同时还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功效。

古道

开通南方驿道,是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实施的一件大事,从秦时的“五尺道”到汉时“自僰道指牂牁”的南夷道,再到打通西南夷地区至身毒的道路,中央政权竟至不惜举大军“行诛隔滇道者且兰,斩首数万”,于是也就有了“夜郎归汉”的历史故事。

现存普安县的白沙古驿道,据说开辟于周赧王三十八年(公元前277年),由伐夜郎王滇的楚将庄蹻所建,秦汉时又扩展为五尺道、南驰道,《贵州通史》称之为“夜郎驿道”。商周时它为民间商道,秦汉时为南方茶叶之路,唐宋时为茶马古道。

白沙古驿道

晴隆县的古驿道,据民国《安南县志》载:(蜀汉时期)“(武)侯南征,道过斯,人马渴乏,忽见涌泉以济人,引水以济马”,“城南三里鸦关下有饮马池,曰‘汉寿亭饮马池’(《通志》谓:是寿亭侯之子关索遗迹)。”由此可证,在蜀汉时,已有驿道在县境内穿行。明、清两代,晴隆县的驿道非常发达。由黔入滇,主要有两条驿道:一条置于县南境即关晴北盘江古道,大致线路是由贵阳经安顺、关岭,过北盘江入县之东地,经半坡塘、燕窝寨、灵官箐、哈马哨到达县城,再从县城往西经鸦关、乌鸣铺、沙子岭、保驾楼抵江西坡桥,出县境至普安县、九峰村、泥拉铺、盘县、亦资孔入滇;另一条置于县北境,从安顺市到郎岱镇,过打铁关、毛口乡,进入县境西陵渡(河塘)、五里牌、都田村、母洒村、黄厂村,翻过老鹰岩出县境,达普安县之白沙乡、罐子窑镇,转由盘水镇汇入大道入滇。

黔西南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示意图

黔西南的古道遗存十分丰富,历史价值较高。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茶马古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黔西南州兴义市、普安县、晴隆县和贞丰县共有8处文物点列入“茶马古道”贵州段。

南方茶叶之路上的嗨马舞

彝族嗨马舞,是流传于黔西南州普安县地瓜镇、三板桥镇一带彝族村寨的一种民间传统祭祀舞蹈,起源很早,流传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嗨马舞是一个赶马者与一个或两个扮成马的演员表演人与马之间关系的舞蹈。这个舞蹈源于驯马的过程:第一次驮东西的马因为不适应生产劳作,会有一番剧烈地反抗,经过一番调教之后,它变得任劳任怨、勤恳踏实,成了人类最好的帮手之一。

“仿生”是舞蹈中的一大重要门类,特别是在原生态舞蹈中,“仿生”更是一大主题。嗨马舞的仿生有两大特点:一是它表现了一匹野性十足的“生马”被调教成一匹“熟马”的过程;二是表演这个舞蹈借助了道具,饰马的演员腰部捆有一段马的后半截身子,身前则是马的前半截身子。表演内容多由道具完成,而不是完全借助于演员的形体表现,嘶、咬、啃等全由马头表现,人则表现踢、刨、跑等动作。

彝族嗨马舞

关于嗨马舞的艺术起源有多种说法,包括“源于自然说”、“源于生产劳动说”、“源于宗教说”。彝族是一个山地民族,日常生活中与马有着不解之缘,尤其在以古驿道为依托的南方茶叶之路上,马作为彝族人民生产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伙伴,其形象进入民族民间艺术也是理所当然的。嗨马舞是在祭祀活动中,人们从仿生角度和从生产生活中得到灵感创作出来的一种民族民间原生态舞蹈,使人联想到“山间铃响马帮来”的情景,也印证了当时以马帮驮运的生产实际,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一部权威的中国人文地理百科全书

一张鲜活的城市名片

一个城市对外宣传平台

(向上滑动查看黔西南名片)

黔西南名片

世界喀斯特精华

中国布依族之乡

夜郎考古

山地旅游

贵州龙动物群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官方微信订阅

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西街3号

联系人:陈宇

电话:010-835439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