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垂体的扫描,你必须知道这些

 渤海小鱼0728 2019-06-09

垂体的解剖结构

垂体的解剖结构精细复杂,其高度与年龄相关,一般不会超过10mm,婴儿、儿童为6mm,成年人及绝经后妇女为8mm,育龄期妇女10mm,妊娠晚期及产后妇女可为12mm。

垂体分为垂体前叶即腺垂体(占75%,包括结节部、中间部及远侧部)和垂体后叶即神经垂体(包括神经部及漏斗部),见下图。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垂体的MRI 信号有所不同,新生儿整个垂体在T1WI 上表现为高信号,约6 周以后,垂体前叶的信号强度逐渐减弱并最终与脑皮质相似,而垂体后叶组织内具有较多的神经分泌囊泡则表现为高信号,若高信号缺失则可能与中枢性尿崩症或垂体腺瘤受压有关。

垂体的血供

垂体的双重血供系统与肝脏的血供系统类似,正常情况下,垂体前叶由脑底动脉环分出的垂体上下动脉所形成的门脉系统间接供血,垂体后叶由颈内动脉行经海绵窦后部时发出的垂体下动脉供血,垂体柄则接受来自垂体上动脉和垂体下动脉的血液。无论是垂体前叶还是后叶,均有直接的引流静脉,经垂体下静脉引流至硬脑膜静脉窦,见上图。

在临床检查中,最常见的垂体腺瘤。垂体腺瘤是最垂体最常见的病变,其起源于垂体前叶,也是鞍区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按其是否具有内分泌功能异常分为有功能腺瘤(占70%,以泌乳素腺瘤最多见)和无功能腺瘤。影像学根据垂体腺瘤的大小将垂体腺瘤分为两类:直径<10 mm者为微腺瘤,直径>10 mm者为大腺瘤。

MRI被广泛应用于垂体的影像学评估,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改进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用于垂体的影像学评估,如在高端的设备上可对垂体行DWI、DTI,MRS、fMRI 等检查。日常工作中最多的是垂体的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垂体动态增强扫描,对于垂体大腺瘤常规的平扫及增强扫描即可进行鉴别诊断,但对于平扫未发现异常及怀疑微腺瘤的需行垂体动态增强扫描。

垂体的扫描

垂体结构细小,受周边组织影响较大,所以需要合理的设置参数才能获得良好得对比度和信噪比的图像。为了保证图像的信噪比及对比度,垂体最好采用1.5T及以上场强的MRI扫描,常规采用小FOV(15-18CM),薄层(2.0-3.0mm),间距(0-0.5mm)。据相关文献报道在T1WI序列中,短TR/TE值可以增加组织间的对比度,因此应尽可能选取短的TR/TE值。

对于垂体大腺瘤行常规的平扫及增强扫描即可满足诊断要求(如需了解病灶周边的细微结构,可使用3D序列扫描)。在行垂体的扫描之前建议首先做一个序列的全脑的横轴位扫描,确定颅内是否有存在其他病变,再行冠状及矢状面的扫描,如下图。

冠状位及矢状位定位线平行于垂体柄,扫描9层左右即可

但对于微腺瘤需行动态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扫描时需要保证足够的时间分辨率、图像对比度及图像信噪比,一般4-5层即可,注射造影剂后开始连续扫描(1.5T:8-10期,每一期20-30S最佳,3.0T:15-20期,每期10S左右最佳),动态增强扫描应在200S内完成,完成后再行延迟期的矢状及冠状面扫描。完成后对动态增强图像作时间-增强曲线分析。根据垂体的血供关系,垂体增强强化顺序为垂体漏斗部及后叶、垂体柄、垂体前叶。

垂体无血-脑屏障,在注射造影剂后的早期即可发生强化,而大多数的微腺瘤由垂体的门脉系统供血,其强化比正常垂体慢,在注射造影剂后早期表现为弱强化或不强化,延迟期较正常垂体强化;但也存在少数的微腺瘤由颈内动脉直接供血,在增强早期也会发生强化。据部分文献报道在注入对比剂早期即30-90S和1-3min为垂体微腺瘤的最佳对比时间。

垂体为双重供血,Davis等认为全剂量(0.1 mmol/kg)会降低正常垂体与逐渐强化的腺瘤之间的对比度,故推荐使用半剂量(0.05 mmol/kg)进行动态增强扫描。

参考文献:

郑文强, 翟建. 磁共振成像对垂体腺瘤诊断价值的研究进展[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10):75-76.

Elster A D. Imaging of the sella: anatomy and pathology.[J]. Seminars in Ultrasound Ct & Mri, 1993, 14(3):182-194.

王苗苗, 杨健. 垂体腺瘤MRI技术的研究进展[J]. 磁共振成像, 2015(9):704-710.

Chowdhury I N , Sinaii N , Oldfield E H , et al. A change in pituitar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rotocol detects ACTH-secreting tumours in patients with previously negative results[J]. Clinical Endocrinology, 2010, 72(4):502-506.

Zee C S, Go J L, Kim P E, et al. Imaging of the pituitary and parasellar region.[J]. Neurosurger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03, 14(1):55-80.

张建鹤, 王守森. 垂体腺瘤的磁共振影像技术研究进展[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6, 15(1):93-95.

马宜传, 谢宗玉. 动态增强MRI在垂体腺瘤诊断中的应用[J].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4):288-292.

Davis P C, Gokhale K A, Joseph G J, et al. Pituitary adenoma: correlation of half-dose gadolinium-enhanced MR imaging with surgical findings in 26 patients[J]. Radiology, 1991, 180(3):77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