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怀瑾:不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才能开始觉悟

 控弦破左的 2019-06-09

我们现在能读到南怀瑾的作品全集,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刘雨虹先生。她是南怀瑾的弟子,小南怀瑾3岁,追随南师做了近半个世纪的“义工”。南怀瑾大部分著作都是刘雨虹主持整理、编辑、校对,南师也亲切地称她为“总编辑”。

刘雨虹和南怀瑾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南怀瑾门下弟子众多,来自各行各业,但大家都尊称刘雨虹为老师,刘雨虹公认是最能体现和继承南怀瑾文化精髓的弟子。

南怀瑾:不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才能开始觉悟

为什么南怀瑾先生说“笑也是魔”?

刘雨虹在《怀师——我们的南老师》中,写到一个莲云禅七的故事。

1972年元旦,南怀瑾主持了一次禅七,地点在莲云禅苑。这是刘雨虹第一次参加南师主持的禅七。第一天很顺利,第二天的夜里,就开始腹泻,一夜时间泄了十几次,她以为自己生病,第二天没去参加。

负责人打电话来问,同时转告南怀瑾的嘱咐,问她泻肚子以后,有没有虚弱无力脱水的感觉,如果没有这种现象,就应该觉得神清气爽,因为打坐两天,使得肠子里积累的陈年老垢,都排泄了出来,叫她快去继续参加。

南怀瑾:不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才能开始觉悟

刘雨虹这才注意到,自己真的是神清气爽的感觉。只是习惯性的想法,让她把腹泻当成是肠炎。经南师提点后,她心中高兴,马上去参加禅七。

第三天晚上,可能是泄掉体内陈年老垢的缘故,浊气下降,而使清气上升,刘雨虹感到充满愉快,睡下以后毫无倦意,觉得清明至极,后来发觉自己一直在笑,一直笑到午夜以后。

第二天南怀瑾老师说,笑也是魔。这时,刘雨虹才悟到,原来笑和哭是一样的。

南怀瑾:不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才能开始觉悟

大喜和大悲,都是一种情绪的波动,得不到明心见性。

有的人以为,笑总比哭好。

其实,大笑和大哭,本质上都是一种情绪,情绪的起伏,像波峰和波谷一样,让人心思荡漾,无法回归安定的状态。一个人,只有时常保持心气神宁,才能明心见性。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有个朋友,她刚开始做自媒体时,阅读量很低,几乎没有收入,她经常唉声叹气,情绪很低落;坚持了几个月后,阅读量开始提高,收入大幅度增加,这个时候,她又情绪高涨,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非常感恩,认为平台爱她。

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状态:

得不到,或者得到很少,就会很烦恼、痛苦,认为外界对自己不公平;

得到了,渴望得到满足,就会很开心、兴奋,认为外界对自己很厚爱。

这就是把“得”和“失”,看得太重,也就是我们说的“得失心”,让一个人无法明心见性。

事实上,自媒体平台的阅读推荐,有一套计算机的算法和规则,你可以说它是AI人工智能,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程序,程序是逻辑算法,是机器人,不带人的感情色彩,只要符合条件,就YES,不符合条件,就NO,说不上爱谁,不爱谁。

我们人,只要陷入“得失心”,就会把一切外物都赋予自己的感情色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其实,万事万物,都是自然存在,只有人的心,会想太多。如果带着自己的主观情绪,去生活,去观察宇宙万物,就看不到万物的本性,也就无法觉悟。这就是为什么南怀瑾先生说“笑也是魔”。

南怀瑾:不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才能开始觉悟

不把身外之物看得看重,才能开始觉悟。

情绪的大起大落,干扰人心,使得人心不得安宁。

道家洞灵真人亢仓子说:“水之性欲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人之性欲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今世之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

水得不到清净,是因为有土在搅动,所以变得浑浊;人得不到长寿,是因为身外之物牵绊,所以人被物所役。

我们把身外之物看得看重时,得失心就产生了,心就被困住了,失去心气神宁。

南怀瑾:不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才能开始觉悟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们可以换一种心态:

保持一颗平常心,该做的事就努力去做,不把身外之物看得看重,“得到”和“失去”看淡点,心情就不会一会低落,一会兴奋,沉静下来,才能得到定静。

刘雨虹说,静能生定,定能生慧。通过静坐,练就一个宠辱不乱,波澜不惊的定力,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境界。

每个人静定的方式不一样,适合自己就好。

我静定的方式,不是静坐,而是经常一个人独处,有时候随意走一走,看一看,转一转,放松自在。

最后用南怀瑾先生这句话,和大家共勉:“一切事情,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