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GLP-1 RA周制剂ADA中国证据——基线BMI对降糖疗效的影响| ADA 2019

 老周ljlj9w7mnv 2019-06-09

不想错过推送?


BMI会不会影响度拉糖肽在中国人群中的降糖疗效?


作为胰高血糖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中的长效制剂,度拉糖肽每周仅需注射1次,即能获得良好降糖疗效,这在AWARD系列研究中已得到验证[1]。研究中的受试人群以白人为主,体质指数(BMI)普遍较高,均值一般大于30 kg/m2[1]与国外人群相比,中国2型糖尿病(T2DM)患者BMI相对偏低,在AWARD中国系列研究(AWARD-CHN)中患者BMI均值在25 kg/m2左右[2,3]——那么BMI会不会影响度拉糖肽在中国人群中的降糖疗效?

为评估度拉糖肽在不同基线BMI(<25 kg/m2≥25 kg/m2)中国T2DM患者中的疗效,研究者对AWARD-CHN1研究和AWARD-CHN2研究进行了事后分析,并在今年的美国糖尿病协会年会(ADA 2019)正式公布结果。

AWARD-CHN研究简介[2,3]

先简单介绍一下AWARD-CHN1研究和AWARD-CHN2研究。

作为多中心、双盲、随机、平行对照研究,AWARD-CHN1研究纳入中国大陆、台湾和韩国737例未使用口服降糖药或口服降糖药单药治疗,伴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其中中国大陆患者占校正意向性治疗人群的77.2%(n=555),受试者按1:1:1随机接受度拉糖肽1.5mg、0.75mg及格列美脲治疗26周。

AWARD-CHN2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研究,纳入中国、韩国、墨西哥和俄罗斯血糖控制不佳的774例T2DM患者,其中中国患者占校正意向性治疗人群的78.3% (n=591) [3]。在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基础上,随机给予度拉糖肽0.75mg治疗,度拉糖肽1.5mg治疗和甘精胰岛素治疗,主要终点的治疗时间设置为26周,观察性终点的治疗时间设置为52周。

这两项研究均达到了预期,度拉糖肽治疗组HbA1c降幅均优于格列美脲治疗组或甘精胰岛素治疗组。

中国T2DM中,

基线BMI对度拉糖肽降糖效影响[4]

ADA发表的AWARD-CHN研究中国亚组事后分析,观察了基线BMI(<25 kg/m2和≥25 kg/m2)对度拉糖肽治疗26周后HbA1c自基线的变化。研究对象仅包括AWARD-CHN1和AWARD-CHN2研究中的中国T2DM

结果显示,AWARD-CHN1和AWARD-CHN2研究中分别有45.6%和42.8%的患者基线BMI<25 kg/m2

在AWARD-CHN1研究中,对于BMI<25 kg/m2的受试者,在HbA1c自基线的降幅上,1.5mg度拉糖肽与格列美脲的最小二乘均值(least squares mean, LSM)差异为0.55% (度拉糖肽减去格列美脲),0.75mg度拉糖肽与格列美脲的LSM差异为0.32% (度拉糖肽减去格列美脲),度拉糖肽均优于格列美脲(P<0.001);对于BMI≥25 kg/m2的受试者,在HbA1c自基线的降幅上,1.5mg度拉糖肽与格列美脲的LSM差异为0.53% (度拉糖肽减去格列美脲),0.75mg度拉糖肽与格列美脲的LSM差异为0.35% (度拉糖肽减去格列美脲),度拉糖肽均优于格列美脲(P<0.001)。

在AWARD-CHN2研究中,对于BMI<25 kg/m2的受试者,在HbA1c自基线的降幅上,1.5mg度拉糖肽与甘精胰岛素的LSM差异为0.58% (度拉糖肽减去甘精胰岛素),0.75mg度拉糖肽与甘精胰岛素的LSM差异为0.29% (度拉糖肽减去甘精胰岛素),度拉糖肽均显著优于甘精胰岛素(P<0.001和P<0.05)。

对于BMI≥25 kg/m2的受试者,在HbA1c自基线的降幅上,1.5mg度拉糖肽与甘精胰岛素的LSM差异为0.55% (度拉糖肽减去甘精胰岛素),度拉糖肽显著优于甘精胰岛素(P<0.001),0.75mg度拉糖肽与甘精胰岛素的LSM差异为0.16% (度拉糖肽减去甘精胰岛素),此时二者疗效相似

由此可见,无论患者的基线BMI水平如何变化,度拉糖肽均具有明确的降糖疗效。

总结

本研究提示:度拉糖肽可显著改善血糖和体重,且此效果不会受到基线BMI的影响。对于口服降糖药治疗控制不佳、BMI较高(如≥25  kg/m2的中国T2DM患者来说,每周1.5mg度拉糖肽可能是控制血糖更好的治疗选择。

主要研究专家

石勇铨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海军军医大学甲亢眼病诊治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胰腺病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中国医促会糖尿病分会常委,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骨质疏松分会常委、老年内分泌学分会常委。

上海市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常委,解放军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青年委员会主委,上海市糖尿病康复协会主任委员。

《中国内科年鉴》内分泌专业主编。从事内分泌代谢病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20余年,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基金资助项目共20项,发表文章100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10余部。

参考文献

1. Jendle J, Grunberger G, Blevins T,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ulaglutide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dulaglutide clinical data focusing on the AWARD phase 3 clinical trial program[J]. 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16, 32(8):776-790.

2. Chen Y H, Huang C N, Cho Y M,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ulaglutide monotherapy compared to glimepiride in East Asia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in a multicenter,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arallel-arm, active comparator, phase 3 trial[J]. Diabetes Obes Metab, 2018, 20(9):2121-2130..

3. Weiqing W , Nevarez R L , Ekaterina F ,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nce-weekly Dulaglutide Versus Insulin Glargine in Mainly Asia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on Metformin and/or a Sulfonylurea: a 52-week Open-label, Randomized Phase 3 Trial[J]. Diabetes Obes Metab, 2019, 21(2):234-243.

4. Yong Quan Shi, Bin Zhang, Hai Ya Wu. Efficacy by Baseline BMI with Once Weekly Dulaglutide in Chinese T2DM patients. ADA, 2019, Poster.

本文经石勇铨教授审核后发布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