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滑膜炎的口服和外敷偏方用于急、慢性滑膜炎,外伤性滑膜炎,各种关节炎,炎症性积液。对风湿性、类风湿性、增生性关节炎所致的慢性滑膜炎有确切的疗效,我在初次治疗的滑膜炎病人中,相当一部分疗效不佳的患者,是在肿胀的关节腔内抽水多次后肿胀又复发,手术后患肢又肿胀,制动后关节变僵直,煅炼中肿胀加重,形成了一个不良循环状态,久之滑膜肥厚,关节腔变窄,肌肉萎缩,退变加快,导致关节功能障碍。 经过我采用无创伤、无激素,中药口服,外敷治疗滑膜炎药,针对性强,消肿快且彻底。一个疗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二个疗程消除滑膜炎症,三个疗程恢复滑膜功能。[一个疗程30天,治疗20天,休息10天]。 滑膜炎 - 不同类型滑膜炎的中药疗法对于不同类型的滑膜炎,下面介绍几个中药治疗偏方: 中药治疗滑膜炎口服方剂! 1、水湿型:滑膜炎Ⅰ号方,薏苡仁30g,牛膝10g,苍术10g,黄柏10g,茯苓10g,当归10g,独活15g,鸡血藤20g,赤小豆30g,防己15g.甘草10g, 2、瘀血型:滑膜炎Ⅱ号方,其组成为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川芎10g,生地15g,赤芍10g,地龙10g,牛膝10g,薏苡仁30g,独活15g,赤小豆30g. 3、随症加减:兼寒者加桂枝15g,兼风者加防风10g,兼热者加金银花15g,痛甚者加蜈蚣1条. 服用方法:上方水煎500ml,每日1剂,分3次服用,连服5剂,停2天.在服。 中药治疗滑膜炎外敷方剂! 【外敷方剂】赤芍10g、杜仲20g、红花10g、干姜20g、牛膝20g、天麻10g、续断20g、五加皮20g、川乌10g、草乌10g、桂枝20g、当归10g、狗脊20g、土鳖20g、木瓜20g、乳香10g、没药10g、细辛10g、川穹30g、冰片5、血竭5g上药制成粉备用。 【用法用量】根据患者局部肿胀的范围,每次取药粉50-100g, 用黃酒适量调成糊状,敷于患处,外覆塑料薄膜,并用绷带固定。隔日1次,每次2-5小时,用药后皮肤有灼热痛感,不能耐受者可缩短敷药时间。 【适用人群】膝关节滑膜炎、髋关节滑膜炎、骨质增生、踝关节滑膜炎、创伤性滑膜炎、鹰嘴滑膜炎、滑囊炎等身体各部位滑膜炎。 【禁忌】:孕妇和对本品过敏者慎用。 中药治疗滑膜炎外敷疗法。原理:中药外敷刺激神经,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促使滑囊内液体吸收,使之重归产生和吸收动态平衡,达到消除滑囊内滑膜炎症而痊愈的目的。 [特注] 治疗时一定要口服和外敷同时用,这样可以提高治愈。 滑膜炎怕手术、一味药来消除! 热心网友:(飞往家乡的燕 784760612)“你好,我有治疗滑膜炎的偏方,我用了很有效果,现将方发给你,请你发表到你的日志里,因为你的空间人气多(找偏方的人多),我曾经到你的空间找过没有治此病的方。滑膜炎治疗(买中药栀子,也叫山栀,大概半斤左右,磨成粉,用白酒和成泥状,敷在膝盖处,然后缠纱布,怕渗漏可以缠一层保鲜膜。每晚睡觉时敷好,白天取下,连敷七天,也可视轻重程度延长。很多人用过效过不错,我就用7天,停药后第2天水肿完全消了。这个病治好以后要注意少运动,这方是我儿子给找来的,提供给需要的人。” 献方人:王老师 这和现在临床常用的湿敷法是完全一致的。 【操作方法】把所选药物浸泡、煎汤取汁,将5~6层纱布置于药液中浸透,挤去多余药液后,敷于患处。一般每1~2小时换1次即可,如渗液不多,可4-5小时换1次。 【主治病症】 一、急性肠梗阻葛根皂角汤(《俞穴敷药疗法》) 葛根、皂角各500g。上药加水4000ml,煮40分钟,去渣,取4块10层30cm见方的纱布,浸药液交替在腹部湿热敷,每次1小时,每日2~3次。功能理气通便。主治急性肠梗阻。 二、胁痛麻菜汤(《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鲜麻菜1棵。草药切碎,煎汤,以毛巾或纱布浸药液,趁热湿敷痛处。每日3~4次。每次20分钟。药液不可内服。功能理气活血止痛。主治胁痛。 三、癫狂 礞石癫狂汤(经验方) 透骨草20g,礞石20g,艾叶、菖蒲、远志、郁金、胆南星、茯苓、法半夏各10g。上方礞石先煎30分钟,再加入其余药物煎煮30分钟,去渣,将一块洁净纱布浸泡于药汁中,使之湿透。取出,温度适中后敷于患者神阙、气海、关元穴处15分钟。然后再浸泡于药汁中再敷于心俞15分钟,每日1次。功能清热化痰,重镇安神。主治各型癫狂。 四、失眠刺五加安神汤(经验方) 刺五加、磁石各20g,茯神20g,五味子10g。先煎煮磁石30分钟,然后加入其余药物再煎30分钟,去渣取汁。将一块洁净纱布浸泡于药汁中,趁热敷于患者前额及太阳穴,每晚1次,每次20分钟。功能镇惊安神。主治各型失眠。 五、不育症生精汤(经验方) 熟地、枸杞子、山药、楮实子、菟丝子各15g,淫羊藿12g,泽泻、山萸、丹皮、茯苓、透骨草各10g,丁香9g。上药加水2000ml,煎至药液约1000ml时去渣,将毛巾浸泡于药液中,取出毛巾绞去多余药汁至不自然滴水为度,将其敷于丹田穴。敷3次后再同法热敷命门、肾俞共3次。此法可于先内服上述中药2次后进行。每日1次。功能补肾生精。主治阴阳两虚之精子缺乏症。 六、坐骨神经痛干姜乌头汤(《中药贴敷疗法》) 干姜60g,乌头20g,干辣椒30g,木瓜25g。上药加水2000ml,煮30~40分钟,趁热熏患部,水温后以纱布浸药汁热敷患部,反复2~3次,每日2次,7天1疗程。功能散寒止痛。主治寒痹型坐骨神经痛。 七、失语 玉蝴蝶汤(经验方) 玉蝴蝶、桔梗、薄荷各10g,白芷6g。上药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将洁净纱布浸泡于药汁中,取出敷于神阙穴、肺俞穴,每日1次。功能宣利肺气。主治各型失语。 八、痈一味消肿汤(《中药贴敷疗法》) 黄芩6g。将晒干的黄芩切碎,投入500ml水中,火煎20分钟过滤;然后放入无菌纱布浸泡3天,即得黄芩纱条敷料。将患处用双氧水消毒后,覆上黄芩纱条,再覆以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2次,2日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痈、疽、疔、疖。 九、颜面痈肿三黄汤(湖北中医杂志1985;(1):20) 黄芩、黄柏、黄连各10g。上药煎沸5~20分钟,待冷却到40°C左右,视病灶大小,取敷料块或毛巾折4~5层,面积稍大于病灶范围,浸透药液敷于患部。每次1小时左右,每日3~4次,3天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颜面部痈肿未溃者。 十、臁疮蚯蚓水(中医杂志1957;(5):18) 大的活蚯蚓30~50条。以凉水洗净活蚯蚓,放入杯内任其吐出泥土,约2~3小时后,再经水洗放于洁净之玻璃杯内,然后撒白糖15g,放在冷暗处经15小时左右,蚯蚓体内水分即全部渗出与糖溶化,遂成一种淡黄色粘液,然后去蚯蚓,将溶液过滤消毒(煮沸或高压蒸气),即成蚯蚓水,放于冷暗处或冰箱内,以防腐臭。用时先用生理盐水拭净患部,然后按创面大小剪纱布放入蚯蚓水内浸透,以消毒镊子将其敷于疮面,同时外敷消毒纱布5~6层,用绷带固定,每日或隔日1次,疗程2ro~30天。功能清热利湿敛疮。主治臁疮,亦可治小儿腮腺炎。 十一、褥疮蛋姜水(新中医1990;22(8):18) 干姜粉10g,生姜汁40ml。上药经高压灭菌后,取蛋清60ml,生理盐水400ml,和好搅匀,用纱布敷料在配好的溶液里浸泡后,取出敷于疮面,隔2~4小时换药1次,或连续湿敷即可,10天1疗程。功能温经活血敛疮。主治褥疮。 十二、烧伤黄连水(经验方) 黄连适量。将黄连煎水制成5~10%黄连水备用。用时注意痂下有无积脓,如有积脓,应剪除痂皮,予以引流;创面上用纱布浸药湿敷,每日2~3次,10日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主治烧伤已有感染者。 十三、虫咬螫伤黄柏水(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4):248) 黄柏5g,元明粉3g。上药水煎,取纱布浸药液湿敷患处,每日4~6次。功能清热解毒消肿。主治各型虫咬螫伤。 十四、带状疱疹雄茶酊(福建医药杂志1986;8(3):63) 雄黄30g,儿茶60g,七叶一枝花30g,金银花10g,蛇床子90g,白英90g,半边莲60g,白藓皮60g,75%酒精100ml。将上述中药浸入酒精中,浸泡1周后,经过滤装瓶备用。用时,取纱布浸药液湿敷患处,每日4次,一般连续敷药4~6天可愈。功能清热解毒燥湿。主治带状疱疹溃破糜烂渗出者。 十五、湿疹马齿苋水(《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马齿苋60g(鲜品250g)。洗净加水2公斤煎煮20分钟(鲜品10分钟),弃渣。用时取净纱布6~7层浸药水湿敷患处。每日2~3次,每次20~40分钟。功能清热利湿。主治急性渗出性湿疹。 十六、剥脱性皮炎生甘草煎液(《实用中医皮肤病学》) 生甘草60g。上药加水煎成药液,然后以毛巾或纱布蘸取药液湿敷患处,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主治各型剥脱性皮炎。 十七、阴道炎大蒜汁(《民间中草药验方选》) 大蒜头。去皮洗净,捣汁,浸湿消毒纱布,睡前塞入阴道深处,放置15~30分钟后取出。连用7天为1疗程。功能解毒杀虫。主治滴虫性阴道炎。 十八、小儿麻疹透疹汤(赤脚医生杂志1974;(2):29) 生麻黄、桂枝各9g、浮萍、西河柳、樱桃核、芫荽子各15g。上药煎汤1000ml,煎好后去渣乘热用毛巾或纱布蘸湿,轻轻擦熨头面、心胸部皮肤,稍冷即换,如此反复5~10分钟,每日4~5次,每剂药使用2~3次后更换,2~3天为1疗程。功能发表透疹。主治麻疹透出不畅。 十九、天行赤眼 黄柏菊花液(新中医1975;(4):8) 黄柏30g,菊花15g。上药加开水500ml浸泡2小时,用纱布滤过,以此药汁用纱布湿敷,每次10分钟,每日2次,连用1~2天或至病愈。功能清热解毒。主治急性结膜炎。 二十、麦粒肿食盐水(《中国民间疗法》) 食盐15g。将食盐用开水溶化,待温,以消毒纱布蘸盐水湿敷患处,轻者3~5小时换1次,重者1~2小时换1次,3天为1疗程。功能消肿散结。主治麦粒肿。 【注意事项】 1.注意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热烘疗法是在病变部位涂药后,再加热烘的一种治疗方法。 热烘疗法是近代在涂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外治法,它借助热力的作用,使局部气血流畅,腠理开疏,药力渗入,从而达到活血祛风以减轻或消除痒感、活血化瘀以消除皮肤肥厚等治疗目的。 【操作方法】依据病情,选择适应的药膏,将药膏均匀极薄地涂于患部,然后用电吹风吹烘(或火烘)患部,每日1次,每次约20分钟,视皮肤病变部位大小可适当增减时间,烘后即可将所涂药物擦去。 【主治病症】 一、阳痿热烘补阳散(《中国民间疗法》) 淫羊藿、巴戟天、芦巴子、泽泻、石菖蒲、柴胡各10g,茯神、山萸肉各12g,肉桂、附子各6g。上药共研细末,将药粉铺在少腹部,然后盖上数层白布,再洒上酒和醋,点燃,当病人感觉热痛时,即用棉垫轻压,将火熄灭,约在1分钟后把热水袋放棉垫上保温,约隔4~5分钟,再加醋和酒少许,重新点火,如此重复5~6次。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病俞即停。功能温肾壮阳。主治阳痿。 二、疥疮青黛膏(经验方) 青黛散75g,凡士林300g。先将凡士林烊化,再将青黛散徐徐调入,配成青黛油膏,将药膏涂于患部,须均匀极薄,然后以电吹风烘(火烘亦可)患处,每日1次,每次约20分钟,视皮肤部位的大小可适当增减时间,烘后即可将所涂药膏擦去。功能解毒杀虫。主治疥疮。 三、湿疹湿疹热烘方(《中国民间疗法》) 鱼腥草、白藓皮、苦参、苏叶、黄柏、紫草、大枫子(打)、苍耳子(打)各30g。上药浸于75%酒精中数日,酒精以浸没药物为度,滤出酒精,装瓶备用。用时以药液浸湿棉垫,敷于患处,以电吹风的热风吹棉垫,每日2次,每次20分钟,7~10日1疗程。功能燥湿止痒。主治各种湿疹。 四、银屑病退银膏(山东中医杂志1986;4:52) 麻油250g,黄蜡50g,轻粉15g,雄黄30g,东丹4g。麻油煎沸后,入黄蜡,再煎至无黄沫时,将余药末渐渐投入,调成膏。将少许药膏薄涂患处,用电吹风吹局部,每日1次,每次25分钟。烘毕即可将药膏搽去,不再涂药。视皮损情况连续使用。功能解毒凉血。主治银屑病。 五、手足皲裂疯油膏(《中医外科学》) 轻粉4.5g,广丹3g,飞朱砂3g,麻油120ml,黄蜡30g。将疯油膏配成后,取少量在患处涂匀,用电吹风机热烘,每日2次,每次30分钟,15天为1疗程。功能润肤生肌。主治手足皲裂。 【注意事项】 1.操作时须随时听取病人对治疗部位热感程度的反映,防止皮肤灼伤。 2.一切急性皮肤病禁用。 3.需坚持治疗长时间方能获效。 肚脐治病五十方(内科)肚脐治疗五十法,是笔者在三十年临床中从多方面收集起来的实效经验,方法简便易行,疗效确切显著,且不受地域及习俗的影响,特介绍于下,供同道参考。 一、内科 1、气血凝滞,寒结不通,心胃气痛:用鲜吴萸叶、鲜桔叶、石菖蒲、小茴香根各等分,共捣如泥加白酒适量烧热熨脐上,冷则重炒,反复敷熨,效果良好。 24、小腹寒痛:每周隔生姜艾灸脐中一次,以热为度。25、食积寒结:手揉肚脐,左右旋转。 3、胃脘痛:桔子叶、吴萸叶、香薷叶若干,葱白三十根,共捣如泥敷脐中。得腹鸣、矢气即愈。 4、谷丙转氨酶升高:用瓜蒂、秦艽各10克,青黛、紫草、黄柏、丹参、黄芩各30克,铜绿15克,冰片6克,麝香1克,共研细粉。每用2克放脐中,用胶布固定,二日换一次,三次后转氨酶即可下降。 5、癃闭、前列腺肥大:用独头蒜一个去皮,大栀子三个,食盐少许,共捣烂贴脐,胶布固定。效佳。 6、前列腺肥大:艾叶60克,石菖蒲30克,共捣绒,炒热布包熨脐上。数次症解。 7、胃下垂:蓖麻仁10克,五倍子5克,共捣如泥,敷脐外以膏药固定,每天早、中、晚加热熨一次,第四天换药一次。一般敷六次即愈。孕妇、吐血者忌用。 8、遗尿证:甘草50克,白芍、白术各20克,水煎二次去渣,然后熬成膏状。另用硫磺50克,白矾10克,研细合膏成饼,烘干研细装瓶备用。用时取粉0.2克敷脐上,再盖一块薄纸片,胶布固定,3~7天换药,二次即愈。 9、老年性前列腺肥大性尿潴留:白矾、食盐各10克,共研细,用纸圈围脐周,填药在内,滴水于药上,小便即通。 10、热结膀胱,小便不通:鲜青蒿200~300克捣烂敷脐,纱布或塑料覆盖胶布固定,待排尿后即可去药。一般30~60分钟排尿。 11、小便不通:葱三根连须叶洗净,白胡椒七粒,共捣如泥填脐中。30分钟小便自通。 12、自汗、盗汗:五倍子5克,辰砂1克,共研细水调敷脐,一次见效,三次即愈。 13、水肿腹胀:白芥子30克,公丁香10克,肉桂10克,白胡椒30克,共研细粉,分三份。每用一份醋调敷脐中,2小时换药一次。 14、水肿腹大:甘遂30克研细,醋调敷脐周围,内服甘草水,腹水从二便排出。 15、腹胀如鼓:腰黄53克,拣月石18克,炉甘石17克,淡牙硝21克,冰片23克,麝香8克,共研极细粉末,每次填脐中0.06克,5~7天换药一次,胶布固定,逐水之力甚强。 16、脾肾阳虚水肿:白术10克,*参6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硫磺6克,白矾6克。共研细敷脐,水肿可退。 17、痰多(清稀)咳喘:麻黄、杏仁、细辛、甘草各5克研细,加葱五根,共捣如泥,敷脐中固定,可化痰平喘。 18、慢性支气管炎:白术6克,*参3克,干姜3克,炙甘草3克,研细敷脐中固定,三日换药一次。三次症除。 19、赤白痢:巴豆仁3粒,黄腊10克,捣成膏敷脐中,胶布固定。一日后即愈。 20、脾虚水泻,消化不良:*参10克,白术7克,干姜5克,炙甘草3克,共研细粉,每次2克,水调敷脐,3~5次即愈。 21、腹泻:胡椒粉3克,大米饭适量,调成饼贴脐中,外用伤湿膏固定,二日换药一次,一般三次泻止。 22、风寒感冒:桑叶、菊花、杏仁、连翘、桔梗、甘草、薄荷各3克研细,加葱白五根,白蜜一匙,共调为饼,外敷脐中。治无不验。 23、肝硬化腹水、腹痛:用花椒(花椒目亦可)热熨脐腹。 来源:网络/免责声明: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