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镇故事|朱彝尊与为善楹联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9-06-10
小镇故事|朱彝尊与为善楹联

看似一幅画

听像一首歌

小镇故事多

请你一起来

小镇来做客

……

HELLO,欢迎来到【小镇故事】,一起聆听来自秀洲的历史文化故事。Ps:如果你有这方面的story,欢迎向我们来稿哦~

今天的【小镇故事】讲述的是朱彝尊与为善楹联的故事。故事的开头,让我们先来了解下一代文宗朱彝尊吧~

小镇故事|朱彝尊与为善楹联

朱彝尊,清代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醧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

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

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南朱北王”);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著有《曝书亭集》80卷,《日下旧闻》42卷,《经义考》300卷;选《明诗综》100卷,《词综》36卷(汪森增补)。所辑成的《词综》是中国词学方面的重要选本。

同是肚皮,饱者不知饥者苦。

一般面目,得时休笑失时难。

这是一代文宗朱彝尊书写并贴在王店镇古南禅院大门上的楹联。联语的意思是说,人人皆有肚皮,但有的饱食者却不知饥饿者的苦楚;人人皆有一样的颜面,得到机遇者不要耻笑失去机遇者的不幸。此联以生活小事寓志寄意,不仅含蕴有致,且借题发挥,不但感叹并斥责了世态炎凉,也流露出作者要构建以社会为体系的爱的儒家仁爱思想。

朱彝尊的大半生均生活在贫困之中,对民间疾苦深有体会。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即康熙四十七年和四十八年(1708-1709),嘉禾大地旱涝灾害并存。先是大旱,后又霪雨不断,庄稼颗粒无收,米价飞速上涨。饥饿的灾民四处逃荒,甚至饿死路边。

小镇故事|朱彝尊与为善楹联

朱彝尊此时居住在嘉兴梅里(今王店镇),眼看此番惨相,实在于心不忍,便一面商请太守臧公发起募捐赈灾,一面召集乡中富户,倡议开设施粥厂救济灾民。朱彝尊的倡议得到了急公好义之士的赞同和响应,乡绅杨启元等人主动献粮。朱彝尊当即在庆丰桥西堍的古南禅院设施粥厂救济灾民。广大饥民闻讯后非常高兴,每天有数千人前来领粥。

第二年春,灾害虽然过去,但豆麦未熟,饥荒仍在继续。朱彝尊倡议继续施粥,并不顾年老体衰,每日坐在古南禅院施粥现场,协助施粥的具体工作,这一次前来领粥的人每天多达二万。但也不是所有士绅都赞赏朱彝尊赈灾行动的,个别富户因心痛钱粮不肯施舍,却又找不到正当的理由,便恼羞成怒,将矛头针对积极倡导赈灾的朱彝尊,诬陷他收买人心,借赈灾名义克扣私截赈灾银两,一时谣言四起。

小镇故事|朱彝尊与为善楹联

朱彝尊以坦荡之心相对,继续默默地坐在古南禅院中主持施粥,并撰写了一幅《题施粥厂联》榜于寺门。此联即为“同是肚皮,饱者不知饥者苦;一般面目,得时休笑失时难”,劝诫大家尊重难民的人格,不要侮辱耻笑落难之人。这副楹联既表现了朱彝尊对灾民的同情和关爱,也体现了追求人格平等的思想,具有一定的警世作用。

春荒过去后,灾民们纷纷到朱彝尊曝书亭家中感谢救命之恩,听着灾民们发自内心的淳朴话语,朱彝尊的心也得到了慰藉,就在这年秋天,这位受人尊敬的老人不幸与世长辞。

朱彝尊开设粥厂、撰写楹联的事迹,后来被余霖写进了《梅里备志》,也被清代颇有建树的政治家、学者、文学家梁章钜收入了他的《归田琐记·楹联胜话》。

文/梅晓民

文字来源:南湖晚报

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