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乐通宝背三钱的发现,带来明朝制钱的疑问

 蔡叔刚 2019-06-10

本文改编自 苏晔 著作 中华古币春秋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永乐通宝背三钱,钱币学家王荫嘉20世纪20年代末得于苏州。据说一位老收藏家来拜访王荫嘉,那位老先生因为春节将近,经济拮据,打算将他的传家宝——“永乐通宝背三钱”出让,这枚钱为生坑,钱的左上角还有缺损。王荫嘉喜欢收藏明代古钱,正缺少这枚稀世珍钱,因此他十分喜欢,决意买下。而对方却开出了500银圆的高价,那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于是王荫嘉请太太向其姐妹家里去借钱,最后凑齐了10封银包(50枚银圆为一封),终于获得此枚仅见之品。

永乐通宝背三钱    上海博物馆藏

该钱楷书,直读“永乐通宝”,背穿右铸有“三钱”两字。制作精鉴,笔势磅礴。质为黄铜,生坑,原钱缺左上角,幸文字未损。直径为33.5毫米,厚3毫米,现藏上海博物馆。

由于永乐通宝背三钱是枚稀世珍钱,王荫嘉决定秘不示人,甚至钱拓也从不外传。他在40年代曾担任《泉币》杂志校订,在该刊上提写过八十多篇文章,没有一篇提到过此钱,也可证明他的守密。就连他交往甚厚的、号为藏泉家的南张(张叔驯),也只给予观赏一次。

王荫嘉

王荫嘉,苏州人,对钱币鉴别甚精,又留心掌故,善考据,所藏古籍版本甚丰。对文字、历史造诣也很深,这对他研究古钱,受益良多。加上他的许多钱币藏品,得之于著名的收藏家,如周仲芬、金砚云、刘鸦、闪渭卿等人,其中有不少奇珍罕品,对他的研究增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他特别爱好乡土之物,有“宝苏局钱癖”之称。抗日战争前,他就集有八十多种宝苏局咸丰钱。自己有乡情,也就能体会别人有乡情。钱币学家罗伯昭是四川人,经多年收罗,还未得到后蜀孟昶铸造的、稀有品大蜀通宝,常表示遗憾。王荫嘉就将自己的大蜀钱割爱,赠与罗伯昭,这件事成为泉界美谈。

王荫嘉集钱有三十多年,数量约在万枚以上。可惜日军攻占苏州时,藏泉一部被洗劫。1940年以后,他任《泉币》校订,责任重大,非常辛苦,疲劳致疾。《泉币》也因经费不济等原因,勉强维持到抗战胜利。

《泉币》杂志

       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共二十二年,铸有永乐通宝。永乐通宝常见的是小平钱是种小平制作精好,边廓整齐,铜色紫红,文字清秀。

永乐通宝母钱   天眷堂16332元成交

     明成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封燕王。建藩北平。燕地与蒙古接壤,朱棣经常奉命出塞巡边,筑城屯田,多所建树。他曾屡次出征,威名大震。

太祖死,皇太孙朱允炆即帝位,用齐泰、黄子澄等人谋略,主张削藩。有几个封王已被加上罪名,予以废除。即将轮到燕王朱棣,他与他的大臣张玉、朱能等密谋,斥齐泰、黄子澄为奸臣,用“清君侧”名义,在建文元年(朱允炆年号)起兵,称“靖难之师”。

四年破京师(今南京),夺得帝位。朱棣即位后,改元永乐,并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

永乐通宝背三钱

永乐钱是否遵照大中、洪武钱制,也有五式呢?

大家知道大中钱有五式: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这是在朱元璋为吴王时颁布的。在朱元璋即位后,又颁布洪武通宝五式,钱背穿右有“一钱”、“二钱”、“三钱”、“五钱”、“一两十”等字样。彭信威先生所著《中国货币史》中谈到永乐通宝钱时,只说:“永乐钱只有小平钱,没有折二以上的大钱。”可见当时作者尚未知晓有此折三钱。

近年网络上出现有永乐通宝背一钱,钱缘较宽,形制与同期中原钱有区别,所见有两三枚。另华夏古泉图库有一枚永乐通宝背一钱,可惜图片不清晰。

永乐通宝背一钱(安南铸)

永乐通宝背一钱 (图片来自华夏图库)

因为永乐钱过去只见小平,有的钱学家也未见过折二以上大钱,因此就没有想到永乐年间会遵照大中、洪武的五式,铸过永乐大钱。现在有了永乐折三,而折二、折五、当十尚未发现,是铸量少呢,还是除折三外,根本未铸其他大钱?

有人估计,不会单单只有永乐折三,而无其他。也有人说当时也准备依五等钱式铸造,最后没有被批准,已铸成一批钱样,只能回炉销毁,这枚孤品,当属漏网之鱼。只是推测,无文献可稽。也有人认为大钱铸量少的原因,与洪武八年发行大明宝钞,几度停用铜钱或多铸小钱有关,永乐通宝背三钱也许属于试铸。

总之,永乐钱的钱制,还存在着疑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