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疗痰证,知其要者,一言以终

 昵称32461016 2019-06-10

治痰七法


痰之生导源于肺脾肾三焦功能失调,经络不和,气化功能发生障碍。痰之成是因津液运行失常,造成潴留,转化成痰。

故治痰原则是:理肺、健脾、益肾,宣达三焦,通经导络,理气为主。但临床又要分辨痰之寒、热、虚、实,症之缓急,病之所在,邪之深浅,病程之长短,结合实际,而灵活运用攻导和补温清润七法。现具体分述如下。

(一)攻逐法

治痰往往先理脾,补脾。因脾健则为胃行津液,湿浊得以排出体外,则痰涎自化。然而痰有轻重之别,缓急之分,病急势猛,痰涎壅盛,停滞太甚,阻经塞络,外闭皮腠玄府,内闭肺脏或上犯神明,险候俱备者,则必“决而去之”,以展气化之机,非攻逐之法,不能开塞;虚者也可标本兼治,但应治标为主,治虚为辅,以救垂危之疾,

临床可选用:神仙坠痰丸(黑牵牛、炙皂角、生白矾);控涎丹(甘遂、大戟、白芥子);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礞石滚痰丸(青礞石、沉香、酒大黄、元芩);透罗丹:(巴豆、杏仁、大黄、黑丑、皂角、半夏);降痰奔马汤(雪梨汁、生姜汁、蜂蜜、薄荷面);雄黄解毒丸(明雄黄、川郁金、巴豆)。

(二)消导法

病痰者,邪痰未盛或盛者,没有转化为顽痰者,慎不可攻之。攻之则伤气而引邪深入难解,必以消导法治之。消者去其壅,损而尽之;导者去其滞也,即引而去之,乃得其平,

临床可选用:和剂二陈汤(姜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济生导痰汤(半夏、炙南星、赤茯苓、枳实、橘红、炙甘草);半夏丸(姜半夏、皂角、生姜);节斋化痰丸(天冬、黄芩、瓜蒌霜、蛤粉、橘红、桔梗、香附、连翘、青黛、风化硝、姜汁);鹤顶丹(白矾、章丹);青州白丸子(半夏、南星、白附子、川乌)。

(三)和解法

病始因虚而生痰,继而因痰转为实,此为“至虚有盛候”,补之则痰益固,攻之则正虚不有胜任,只有温凉并用,苦辛分消,补泻兼施,双方并治,分解其兼症、夹症,调其气血,则正复而痰不生,痰去而正无损,此为“和解法”。

方剂如下:橘皮汤(半夏、茯苓、陈皮、细辛、青皮、桔梗、枳壳、炙甘草、人参、旋覆花);枳壳丸(枳壳、人参、五味子、柴胡、甘草、石斛、诃子);柴胡瓜蒌汤(柴胡、芍药、人参、半夏、甘草、瓜蒌、生姜、大枣);指迷茯苓汤(茯苓、麦冬、黄芩、秦艽、柴胡、杏仁);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生姜)。

(四)补益法

《内经》指出:“精气夺则虚。”虚痰之生,有成于下者,亦有生于中者。成于下是因肾虚,真气不能上升,上起下焦决渎功能障碍,气化功能不通,水津不能运行,蓄积于下,转化为败浊之物——痰。此谓“痰之本水也,标也,其本在肾”之理。生于中者,是由脾气不足,健运功能低下,不能为胃运行津液,引起中焦气化升降功能降低,造成津液停积,水湿贮留,促使营卫不清,转化成痰。此谓“痰之动,湿也,其本在脾”之义。其病来缓,去则迟,病程长,痰涎多,不易减少,“虚则补之”,医见痰多,若攻之,则元气复损,病必转成危证,必用补益之法治之,补则痰涎渐消。

其方剂如下:济生肾气丸(山萸肉、白茯苓、丹皮、熟地、五味子、泽泻、鹿角、山药、沉香、官桂);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苓桂术甘汤(茯苓、白术、桂枝、炙甘草);参术健脾丸(人参、白术、茯苓、陈皮、炙甘草、白芍、当归);金匮肾气丸(山萸肉、丹皮、茯苓、山药、熟地、泽泻、肉桂、附子)。

(五)温化法

仲景指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指痰涎生成因机体内在阳气虚衰三焦不利,造成痰凝于膈上,或涎停于中,胶结不去,或虽去而又复生,法当温阳化湿,盖痰动于脾,温则能健,痰生于湿,温则能行,化则能除,则水津能运,正气能复,痰涎自化矣。

方剂如下:二生汤(附子、半夏、生姜、木香);范汪旋覆花汤(炙乌头、旋覆花、细辛、前胡、炙甘草、茯苓、半夏、生姜、桂心);胡椒理中丸(古月、炙甘草、荜茇、良姜、细辛、陈皮、干姜、白术、款冬花);千金半夏汤(白术、半夏、生姜、茯苓、人参、桂心、炙甘草、附子);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姜半夏、桂心、茯苓、炙甘草);沉香茯苓丸(沉香、白茯苓、半夏、人参、丁香、甘草、橘红、肉蔻、榔片);本事神术丸(苍术、生芝麻、大枣)。

(六)清热法

痰证因热与火而生,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痰者,水津之标也;火热者言其本也。火与热二者互相转化,其轻者为热,甚者为火,火热所以能使水津成痰,是因机体内在阳气郁结不散,热渐增加,蒸腾水津,造成水津凝聚,转化为痰。亦有因痰阻塞阳气不通,造成阳郁太盛,阳盛则生热,导致痰热互相借助,相互为虐,此为“痰因火盛逆上者”以欲去其痰,必先清其热,热清则痰散。

其方剂:洁古小黄丸(南星、半夏、黄芩);二陈汤加黄芩、连翘、栀子、桔梗、薄荷、清心牛黄丸(东牛黄、胆星、姜黄连、水飞朱砂、当归、炙甘草);青蛤丸(水飞青黛、蛤粉);桑丹泻白汤(霜桑叶、生姜皮、竹茹、炙甘草、醋丹皮、骨皮、川贝母、粳米)。

(七)清润法

燥为干涸涩滞之痰,燥导源于火之极,火盛则伤阴,阴虚则生热,热又化火,耗阴化燥,津液不足,又火热煎津,凝聚为痰。但亦有因寒而生燥者,寒性则收引,能使津液凝结不散,转化为痰。治宜清之,润之。清之则气自化,润之则自消。

其方剂如下:杏仁煎(杏仁、生姜汁、白蜂蜜、饴糖、桑皮、川贝母、炒木通、紫菀、五味子、生地、知母);沙参杏仁汤(南沙参、杏仁、川贝母、鲜杷叶、梨汁、蔗汁);雇氏八汁饮(甘蔗汁、藕汁、梨汁、芦根汁、西瓜汁、鲜生地汁、鲜茅根汁、薄荷汁);滋阴清化丸(天冬、麦冬、生地、熟地、知母、川贝母、茯苓、生山药、天花粉、五味子、甘草);当归阿胶汤(当归、白芍、熟地、茯苓、阿胶、麦冬、瓜蒌仁、甘草、大枣)。

小结

上述治痰七法,只要证、脉、法相符即可选用。至于治痰必行气,言有偏也,因理气是对气滞气郁而言。气虚生痰者,也必补而去之,医者不可不知;阴虚火炎,煎津凝结为痰者,禁用辛温燥热补气之药,寒湿生痰者,禁用黏腻苦寒湿润之品;痰由风寒所者,禁用温补酸收之剂,此谓“病因不齐,药亦宜异”之理。治痰之药,有引经达所者,临床亦必选而用之。痰在胁下者,而白芥子能除,非此不治。

痰聚皮里膜外者,必用生姜汁、竹沥导而去之;

痰在四肢者,非用片姜黄、竹沥不能开;

痰结喉中者,必用化痰、咸软之品,如瓜蒌仁、杏仁、海浮石、桔梗、青连翘、风化硝之类。

但海浮石、蛤粉使热痰能降,湿痰能燥,结痰能软,顽痰能消;

枳实行气又有泻痰之力;

天花粉、风化硝能降膈上热痰;

薤汁、韭汁能治虚滞不行,中焦有涎停痰积之证;

白矾、杏仁有澄清化痰,引痰下膈之能;

益智仁有摄涎固脱之效。药证相符则病必愈。

今医治痰习用二陈汤,若阴虚枯燥之病,必重伤其阴,造成坏证,临证必须慎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