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脚 古建筑柱子的制作与安装方法。宋《营造法式》载:“凡立柱,并令柱首微收向内,柱脚微出向外,谓之侧脚。每屋正面,随柱之长,每一尺即侧 脚一分。若侧面,每一尺则侧脚八厘。至角柱,其柱首相向各依本法。 ” 也就是说,柱子上端的柱头和下端的柱脚,其中心线不在一条铅垂线上,即与地面成斜角。 ▲侧脚示意图 “侧脚”使用在角柱、檐柱、山柱三种柱子上。按照《营造法式》规定,檐柱向内倾斜千分之十,山柱向内倾斜千分之八,角柱向建筑中心的两个方向倾斜。但是,元代以前的建筑大多超过了上述尺度。曾有文章指出,当所有的柱子都做侧脚时,其实可以假想:所有的柱子的延长线会在天空中无限远处交于一点。 为了防止柱子站立不稳,《营造法式》还规定:“截柱脚柱首,各令平正”。“侧脚”的做法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感,提高了木构架的抗震性能和建筑材料的结构刚度。“侧脚”的做法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明清时期仍在使用但不十分明显。 ▲古希腊建筑视觉纠偏采用的方法 中国建筑的柱“侧脚”和希腊建筑的视觉纠偏内倾柱式方法和效果大致相同。如果依照图中1方式建筑看起来就是图中2的样子。只有按照图中3的方式建筑看起来才是图中1的效果 ▲[元]上海真如寺大殿 ▲[元]用手机测角仪可以看出上海真如寺大殿角柱有明显的侧脚 ▲[元]五台县广济寺大殿檐柱向内侧脚 ▲[元]曲阳北岳庙明显的檐柱向内侧脚 ▲[金]华严寺大殿侧脚示意图 生起 生起有两种含义: (1)古建筑柱子的制作与施工方法。《营造法式》对“生起”作了具体规定:“至角则随间数生起角柱。若十三间殿堂,则角柱比平柱生高一尺二寸,十一间生高一尺:九间生高八寸;七间生高六寸;五间生高四寸;三间生高二寸。”由此可见,平柱与角柱不在一条水平线上,从明间、次间、梢间,平柱至角柱逐渐增高,形成缓缓上升的弧线。 “生起”的使用,使得建筑外形圆和优美,增强了构件间的结构强度,使建筑更加稳定。 (2)檐头和正脊部分,由于生头木的支垫作用,呈曲缓上升之势,也称“生起”。 生起流行于唐宋辽金元各代,明清以后,柱子“生起”在北方建筑中消失,在南方民居中仍较盛行。 ▲[五代·后晋]山西平顺大云院弥陀殿后立面,生起明显。(新浪网友 千钧一发) ▲[五代·后晋]山西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侧立面,侧脚及生起都很明显。 ▲[辽]浮雕石棺,侧脚及生起都很明显。 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建筑史的一个概括为:唐辽豪劲、宋金醇和、明清羁直。事实上,生起与侧脚这些微小的处理方法正是构成早期木构建筑审美上的重要因素。下图是网友绘制的有、无侧脚与生起的对比图,由此可见一斑。 ▲有、无侧脚和生起的对比图(网友:admin) 参考文献 李剑平 中国古建筑名词图解辞典.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李允鉌. 华夏意匠.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4 ✎ 宋式大木作结构笔记(连载中): >>> (1)什么是“以材为祖” >>> (3)地盘分槽——古建筑的平面图 >>> (4)殿堂式——叠层构架法 >>> (5)厅堂式——混合构架法 >>> (9)柱梁作——整体构架法 >>> (10)什么是减柱造 >>> (13)什么是“移柱造” >>> (15)柱之'卷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