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建筑入门:如何判断一座建筑的年代?

 若悟369 2021-12-04

本文作者:昧旦

判断一座古建筑的年代,是建筑保护工作者在进行建筑实录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的一项工作。祁英涛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成书的《怎样鉴定古建筑》中,将鉴定方法总结为“两查”、“两比”,即现场调查,查找文字资料(包括文献、碑刻、题记);与已知年代的建筑或“法式”对比,与文献资料对比。当然,对于一般的爱好者而言,在实地探访的时候既无法靠近测量,也很难在短时间内从卷帙浩繁的文献资料中提取到有用的信息。因此本文将从几个最基础的目测手法出发,简要科普从唐代到清代官式木构建筑的形制特征以及断代方法。

注意:

1. 本文所述手法仅适用于古建筑的初步断代,在没有文字(尤其是工匠题记)印证的情况下,断代结果只能认定为“某一时期前后”或者“具有某一时期风格”。实际上,由于不同朝代间的过渡期总会保留前一个朝代的形制特征,因此如果没有文字印证,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只能判断出一个大致的区间,典型的例子如山西平顺天台庵,长期以来被列为“四大唐构”之一,但直到近年才发现了“大唐天成四年”的题记,因此断代为后唐建筑

2. 本文采用形制特征以《营造法式》、《工程做法则例》等记载的官式建筑做法为准,实际在不同区域的建筑会有诸多地方性特征,篇幅所限无法详细介绍,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查找相关资料

3. 由于绝大多数的古建筑都会在后世维修甚至更换构件,因此很多建筑内会同时存有多个年代的形制特征,这时就需要根据建筑主体木结构(梁架、斗栱)是否仍是初建年代的遗存来判定它是否还是初建年代的建筑,至于更为复杂的新旧交替的情况就需要交给学界讨论了。

1 整体风格

一般而言,可以将唐——五代——辽视作一条传承关系,将宋——金视为另一条传承关系。唐五代辽建筑风格疏朗雄浑,斗栱硕大,出檐深远;宋金建筑则走的是柔和绚丽的路线,重小木作装饰,其中金代华丽程度更甚;辽、金、元作为少数民族创立的王朝,在结构上也多有创新(后文会详细讲述),其中元代建筑更是以结构简朴(甚至有些简朴到草率)为特征。明代建筑则更端庄规矩,抛弃了前代那些不甚严谨的做法,清代建筑基本沿袭明代,但更注重尺寸模数和细部装饰,到末期已经呈现呆板繁琐的趋势。

要将每个朝代的木构建筑风格用短短的几句话概述,不可避免地会以偏概全,因此这里只是进行一个不严谨的梳理,让读者在面对一座完全陌生的建筑时,能够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下文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解。

2 看斗栱

将斗栱放在第一个讲,是因为在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诸多构件中,斗栱是最具特色,变化最多样,且随时代变化最明显的那部分。这里分为整体和部分两个方面简述。

2.1 整体

总体而言,斗栱的整体从唐代到清代历经了一个从“大”到“小”的过程,这指的不仅仅是斗栱绝对尺寸的大小,也是指斗栱高度相对于柱高的比例。唐、五代及辽初建筑斗栱硕大,斗栱高度甚至能够达到柱高的40%-50%。辽中后期、宋、金建筑斗栱高度约为柱高的30%,元代大多减为柱高的25%。到了明代,斗栱的结构性已经大大减弱,装饰性则相应增强,斗栱高一般仅为柱高的20%,清代则更甚,到了故宫太和殿这里,斗栱的高度已经只有柱高的12%了。

从斗栱大小的变化,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它从结构构件向装饰构件的转化过程,这一点也体现在斗栱的分布上。根据《营造法式》中的宋代叫法,我们可以把外檐斗栱分为放置在柱头上的柱头铺作,没有放置在柱头上的补间铺作和放置在角柱上的转角铺作三种。唐、五代、辽建筑斗栱结构性强,因此补间铺作一般大小、出跳弱于柱头铺作,而且相邻两朵柱头铺作之间最多仅用一朵补间铺作(也有不用的)。宋金元时期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的大小、形制逐渐变得一样了,柱头铺作间用两朵补间铺作的情况也逐渐增多(特别是正中的当心间)(当然也有晋祠圣母殿这种只在前半部分用补间铺作的奇葩)。到了明代,柱头铺作已经基本沦为和补间铺作一样的装饰性构件,补间铺作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可以达到4-6朵;清代斗栱装饰性更甚,甚至出现了8朵的最高记录。这里有一个区分明清官式建筑的方法:由于清代《工程做法则例》中严格规定了斗栱间距为十一斗口,因此一般而言,清代建筑斗栱排列整齐,间隔大小一致,而明代建筑当心间的斗栱间隔常常会大于其它间。

除了外圈的外檐铺作,很多建筑会在内檐重要部位(如天花四周)施加斗栱,内檐斗栱的数量从唐至明逐渐减少,到了清代就不再使用了。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斗栱形式,比如说最典型的斜栱,常见于宋金元建筑,清代少数地方建筑会采用(不过一般很好与宋金元斜栱区分),明代则几乎完全销声匿迹了。

文章图片1

[1]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唐)斗栱

文章图片2

[2]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侧立面(图摘自梁思成《中国古建筑调查报告》),斗栱硕大,用一朵补间铺作

文章图片3

[3]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辽)

文章图片4

[4]大同善化寺三圣殿(金)斗栱

文章图片5

[5]大同善化寺三圣殿立面,当心间用两朵斗栱(注意看正面次间的斜栱)

文章图片6

[6]平遥双林寺天王殿(明)

文章图片7

[7]平遥双林寺天王殿(明),注意不同间之间斗栱的间隔

文章图片8

[8]北京故宫太和殿(清)(图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2.2 部件

斗栱本身构件众多,斗、栱、枋、耍头的形制都有年代的差别。篇幅所限,本文仅介绍目测时最容易识别的构件——昂。

昂最初是斗栱中的斜向构件,用来挑斡斗栱后部构件的荷载,起到杠杆的作用,这种被称为真昂,唐、宋、辽、金建筑中很多都使用真昂。但是随着昂杠杆承重作用的减弱,从宋代开始就出现了用假昂代替真昂的趋势。假昂分为平出式和下折式两种,平出式假昂不再有明显的斜向趋势,而是和栱一样水平挑出(有个别案例会末端上卷,如万荣稷王庙大殿),多见于宋金两代的晋中地区;下折式则在平出式基础上末端向斜下弯折,是宋代以后常见的假昂形式。元代真假昂并用的形式比较多见,常常补间铺作用真昂,柱头铺作用假昂,明清就基本都是使用假昂了。明清的昂嘴有时也会雕刻出各种华丽的形状以增强装饰性。

文章图片9

[9]平出式假昂和下折式假昂

文章图片10

[10]宁波保国寺大殿(宋)真昂

文章图片11

[11]太原晋祠圣母殿(宋)平出式假昂(图源:刘涤宇摄于2018)

文章图片12

[12]平遥双林寺天王殿(明)下折式假昂

3 看平面布局

这里的平面布局指的是建筑的单体平面,在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柱子的排列是平面布局的核心。平面内最外一圈被称为檐柱,而内部的柱子被称为内柱或金柱。唐、宋、辽初建筑的柱网平面一般比较规整,金柱横竖都与檐柱对齐,发展出了单槽、双槽、金厢斗底槽等标准的平面样式。当然一些小型的建筑为了空间利用,也常有不设内柱的情况。辽代中期开始,特别是金、元两朝,发明了一种叫做“减柱造”的形式,顾名思义,就是减去平面中的一部分前金柱或者后金柱,以期获得更大的室内空间,这也使得这些建筑被迫使用巨大的梁来支持更大的跨度;此外还有“移柱造”,即将部分金柱移位,一般同“减柱造”同时使用。“减柱造”和“移柱造”在金元建筑中,特别是大体量建筑中十分常见,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明清两朝又恢复了宋代规整的建筑平面,但仍有一些建筑会省去当心间的前金柱,也算是减柱造的一种遗产了。

文章图片13

[13]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唐)典型的金厢斗底槽平面,前后金柱排列规整(图摘自《中国古建筑调查报告》)

文章图片14

[14]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金)典型的减柱造+移柱造做法,七间大殿甚至只有两根前金柱

4 其它

除了明显的斗栱与平面布局外,还有很多细部以及整体形式可以用来推断建筑的年代,由于年代特性相对不是那么明显,归结在此。受篇幅所限,本文舍去了许多诸如阑额、驼峰、用材尺寸等难以仔细观察的部件或需要测量的手段,仅在此列出一些易于目测观察的点以供参考:

1. 侧脚:为了增加木构的稳定性,将柱子顶端向内略微倾斜,这种做法叫做“侧脚”,宋代《营造法式》明确规定正面的柱子“随柱之长,每一尺则侧脚一分”,即侧脚百分之一。在宋、辽、金建筑中很多都有侧脚的痕迹,且很多超过法式规定的倾斜角度,但侧脚到明清就变得很不明显了。

2. 柱础:唐到元常见的柱础是覆盆式,其中唐代喜欢在柱础上雕刻莲瓣,宋辽金喜欢雕刻卷草文等种类繁多的花纹,元代则大多不雕刻。明清柱础最典型的是 “鼓镜式”,也有形状类似鼓的“鼓式”以及在此基础上与八角形、方形等结合的种种复合形式。注意:柱础是很容易在后世修复中被更换的构件,因此需要全面分析所有的柱础才能得出结论。

3. 举折:举折是用来确定坡屋顶坡度与曲面形态的做法,一般而言,年代越晚,举折的坡度越陡。唐代坡屋顶高度与深度之比一般只有1:5左右,举折平缓,宋辽金元多在1:4-1:3之间,到清代就相当陡峻了。

4. 砖:由于砖在明代才得以大规模运用,因此在此之前的砌砖技术一般只用于砖佛塔和夯土包砖,以砖砌山墙为特征的硬山顶建筑在明代之后才出现。

文章图片15

[15]苏州罗汉院大殿(宋)卷草纹覆盆加石礩

文章图片16

[16]上海真如寺大殿(元)素覆盆加石礩

文章图片17

[17]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宋)素覆盆加鼓形柱础,为后世更换


参考资料

[1]祁英涛. 怎样鉴定古建筑. 文物出版社. 1981年6月

[2]周淼. 唐宋建筑转型与法式化:五代宋金时期晋中地区木构建筑研究.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20年7月

[3]徐怡涛. 文物建筑形制年代学研究原理与单体建筑断代方法.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 2009

[4](宋)李诫《营造法式》

[5]梁思成《中国古建筑调查报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