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出现,为人类的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语言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语言在表达思想、解释事物的同时,又无意中隐含了部分事物与思想的真相。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是语言使用者的笨拙,同时也是语言自身的局限。自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问世以来,语言的“言议”争论一直没有断过,庄子更是其中的不可或缺的一个。语言真的是思想的绊脚石吗? ![]() 轮扁斫轮 庄子《天道》: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 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译文】 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斫车轮,放下椎凿走上前来,问桓公说:“请问,您所读的是什么书?” 桓公说:“是圣人之言。” 轮扁说:“圣人在世吗?” 桓公说:“已经死了。” 轮扁说:“那么国君所读的书,是古人的糟粕啊!” 桓公说:“寡人读书,轮人怎敢妄加评议呢!说出道理还可以,说不出就得处死。” 轮扁说:“我用我所从事的工作来观察。斫车轮,轮孔做的宽就松缓而不坚固,做的紧就涩滞而难入木。不慢不快,得心应手,口里虽然不能言说,却有技巧存在其间。我不能告诉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继承我,所以七十岁还在斫车轮。古时候的人跟他们不可言传的都一块儿消失了,你所读的书,就是古人的糟粕啊!” 言不尽意:语言的局限性![]() 看图,不要说 庄子用这个故事明确语言的局限性,因为庄子认为最高境界的大“道”是无法言说的。他在《齐物论》中说“夫大道不称,大言不辩……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熟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真正的大道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说的清楚的就不是真正的大道了,而人们应该认识的大道就是那个无法用语言来言说的道。 庄子在《天运》说: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 足迹是鞋子印出来的,但足迹绝对不是鞋子;语言是用来表述思想的,但语言本身并不是思想。特别是道理的那些精华部分,更是无法用语言讲的清晰明白的。 庄子反对语言,原因就是因为“言不尽意”。他在《天道》中写道: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 人们所尊重的“道”是写在书上的,书又用语言来书写的,语言有其可贵之处。语言贵在意义,意义有所指向。意义所指向的,语言却未必能完全表达出来。语言究竟能不能完全地传达“意”,人们已经争论了上千年了。 陶渊明在《饮酒》中写道: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在大自然中体会到了人生的真正意义,而这种意义又是生活的一种最高境界,所以他认为自己没有办法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语言明显贫乏的多。事实上,语言根本无法把人们的每个微妙的细节精准的表达出来。庄子《天道》中接着说: 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如果想完整地了解一个人,看到的是他的形象与表情;听到的是他的声音和声誉。一般人认为只要通过动作与声音就可以知道对方的心里活动,庄子认为这种知道是不准确的,更是不完整的。现代所谓行为学、痕迹分析、微表情等等的流行说明庄子的智慧确实是我们一般人不能比拟的。 多变的生活,复杂的情感,呆板滞后的语言文字是无法满足需要的,难道就没有办法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啦吗?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庄子说“渊默而雷声”。 无言境界:语言是多余的![]() 语言是多余的 庄子在《知北游》中讲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故事: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 无从无道始得道。”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 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 无为谓一句话没说,所以他是知道大道的人;狂屈想说但话到嘴边又忘了,他是个似乎懂得大道的人;黄帝滔滔不绝、口吐莲花说出大道之理实际上他才是最不懂大道的人。庄子认为思想境界越高的人虽然一句话不说,却完全可以把大道之理完全的表达出来。 禅宗著名的“拈花微笑”同样说的是大道无需言说的: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庄子在《田子方》中讲了一件与“拈花微笑”相似的“目击道存”故事: 温伯雪子适齐,舍于鲁。……仲尼见之而不言。子路曰:“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佛祖与迦叶之间用拈花微笑来交流悟道心得,孔子与温伯雪子之间用目光来交流思想。微笑与目光是交流的工具,因为他们交流的那种“道”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去感悟。 正是因为最高的思想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所以很多道家学者和禅师就寻找其他交流思想的途径。 首先,尽意以象。《周易·系辞上》说: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孔子说言不尽意的解决方法通过卦象,“意”是可以表达清楚的,晋王弼的“尽意莫若象”、“意以象尽”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究竟画个图能否完全表意是值得深究的,其中的缺点也是有目共睹的,卦象可能是个例外吧。 第二,意在有意无意之间。《世说新语·文学》记载: “庾子嵩作《意赋》成,从子文康见,问曰:若有意邪?非赋之所尽,若无意邪?复何所赋?答曰:正在有意无意之间。” 意在有意无意之间究竟是怎样的状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此处与庄子“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到底意在何处,全在自悟。 第三,其他手段。 庄子在《德充符》给我们描述了无言之教的故事: 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气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 王骀的教育手段是独特的,既不讲也不辩说,只是让他的学生们和他一起走走看看,但是求学之人却可以满载而归,不知庄子是否想表示言教不如身教? 佛教的学者表意的手段更是五花八门,有不言之教的,有棒敲口喝的,有拳打脚踢的,又绕圈的,有喝茶的,有竖指头的,有立佛子的,甚至还有斩猫杀佛的,杀父杀母的。 南泉斩猫:南泉和尚因东西堂争猫儿,泉乃提起云:大众道得即救,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泉遂斩之。晚,赵州外归,泉举似州,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泉云:子若在,即救得猫儿。 我们看到的这些稀奇古怪的表意手段与方法还是用语言写出来的,究竟言与意有怎样的相生相杀关系?后文再说,请关注更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