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青趣事

 愚牛TSG 2019-06-11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三十日,作为一名知青,我被安排在一个离城五十多里的村子插队。我们队的知青一共有六个人,四男两女。由于我们是最后一批下来的散兵,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都有。汇文中学的只有我一个人,其余有二中的,有唐山的。刚到这里感到很陌生、很孤独,不过都是年轻人,容易交流,很快就融入了一个新的大家庭。新的环境、新的伙伴、新的生活,处处都是既新鲜又陌生的感觉。新的生活在考验着每一个人。

首先就是生活关。我们这些年轻人,在家里都是吃现成饭的,今后就要自己做饭、自己料理生活,困难是可想而知的。第一天还好,队长派了一位大嫂给我们做饭,买了好多菜,午饭很丰盛,以表示欢迎。饭后又来了好多乡亲,嘘寒问暖,互唠家常。温暖的乡情马上驱赶了陌生与孤独,心里暖暖的。晚饭还是大嫂给我们做,秫米粥、咸菜熬水豆腐。大家吃得那个香啊,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秫米粥。在城里我们家里的秫米粥没少吃,可都是红色的,这里的秫米粥是白色的,吃饱了也没吃够。队长看我们吃的那么香甜,对我们说:“从明天开始,你们可要自己做饭啦!学着自己管理自己呦!明天上工就听队里的钟声,别迟到。”

第二天的早饭,是我们插队第一次自己做饭。大家很早就起床了,洗漱完毕,就七手八脚的忙活了起来。有的去挑水,有的去抱柴禾,我负责淘米。地上大小放着两个口袋,打开一看,小口袋的米粒小,大口袋的米粒大。我果断的选择了大口袋的米,那米颗粒硕大,油光油光的就可人爱,城里粮店是买不到这么好的米的。淘洗干净就放到锅里开始煮。唐山的小伙伴刘久存负责烧火,大捆的秫秸塞到灶膛里,不一会儿,粥锅就开了。白白的水蒸气带着浓浓的米香涌出了门外,大家都期盼着吃到自己亲手做的早餐。我用勺子从锅里舀了少许放到嘴里尝尝:“还没烂,继续烧火!”小刘又抱了一捆秫秸往灶膛里添,火更旺了。屋里的蒸汽已经压到了头顶,锅里的水也耗下去一大截。还看不到粥锅有黏稠的感觉,米是米,水是水。大家有些着急了:“差不多了,吃吧!”你一碗我一碗,大家盛上就吃。放到嘴里一嚼,一个个米粒像橡皮球,“噗嗤,噗嗤”作响,怎么也吃不出昨天的粥香。大家囫囵的吃了这顿早餐。心里还在嘀咕:“一样的粥,怎么没有大嫂做的好吃呢?”

上工的路上,乡亲们关切的问:“这第一顿早饭吃的什么呀?”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叙述着早饭的经过和疑问。那位大嫂“哈、哈”地大笑起来:“你们肯定是从那个大袋子里舀的米。那还没磨呐,是高粱,不是米!小袋子里才是高粱米!”人们立刻一阵哄堂大笑。“城里人没见过高粱是怎么变成米的,难怪,难怪!”“真是一群书呆子!”这是我们进村留下的第一个笑柄,也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第一课。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吃饭的问题总算过了关。冬天的农活是很累的,每天到河沟子里去挖冻得邦邦硬的黑河泥,用作春耕的肥料。手磨出了血泡,雪泡变成了老茧。肩膀被压得红肿,慢慢地也变成了厚厚的糙肉。那时最好的饭菜就是秫米粥、玉米饼子,熬白菜放上一块豆腐就算改善生活了。老乡们比我们更惨,熬一锅白菜汤,放一些白薯面或玉米面,这就是主食,咬一块白薯就算干粮了。粮食不够吃啊!

一个月下来,大家一点荤腥都没进过肚。眼看就要过年了,大家早就盼着早点回家改善改善。生产队也在为乡亲们筹备年货,杀了一批羊,每人可以分到二斤羊肉。羊肉领回家,哥几个高兴地欢呼雀跃。小刘不知从那家要了几个大萝卜回来,大声喊道:“今天咱们歇工一天,吃萝卜炖羊肉,提前过年,好不好?”大家当然一致投了赞成票。说干就干,洗肉的洗肉,洗菜的洗菜,烧火的烧火,小屋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可我心里就犯嘀咕了:“从小我就不吃膻味的牛羊肉,过去只要闻到那种味道,胃就开始痉挛,有要吐的感觉。”看大家忙碌着,我躲得大老远,唯恐闻到那种味道。

不一会儿,锅里溢出了羊肉的香味。说也奇了怪了,闻到那味儿,我不但没有反感,反而觉得口水往外流,一种特殊的香味儿。心里产生了一种想要尝鲜的冲动。肉炖熟了,大伙围坐在一起,大碗地盛肉,大口地咬着玉米饼子,吃得那个香,就像在享受一场美味盛宴。我还在犹豫当中。小刘大声招呼:“赵兄!你咋不快吃呢?”我胆怯地夹了一块肉,小心地放到嘴里,闭上眼睛,壮着胆子嚼着。胃学得乖巧了,平静地接受着美味。香,确实是香!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吃到这么香的羊肉。一锅羊肉炖萝卜,像风卷残云一般,被弟兄们一扫而光。回到家里和母亲学起这事,母亲说:“那是你熬苦得太苦了,人要是饿极了,吃什么都会香的。”从那时开始,我就喜欢上了吃羊肉。

第二年春天,由于风调雨顺,地里的庄稼和草一起茂盛地生长。队长带领我们到高粱地里除草间苗。我们每人扛着一把大锄,来到地头。一眼望去,一片嫩绿,分不清哪颗是苗哪颗是草。队长告诉我们:“除草的同时,高粱苗也要间开,一尺远左右一棵,留壮实的苗,小苗和草一起除掉。”边说边用锄给我们做着示范。左一锄,右一锄,大锄往前一扔往回一拉,草和多余的小苗应声倒地,身后留下一行均匀的高粱苗。我干活是很认真的,宁可慢一点儿,也要把草除干净,心里记着队长的话:留壮苗。怕伤着苗,苗周围的草就蹲下用手薅,而且保持苗距的均匀。向后一看,整整齐齐的一行小绿苗,心中暗自欢喜。队长巡视检查到我的地头,停下了,大声喊着:“错了,错了!你留下的全都是草,苗都被你除掉了!”大家围过来一看,全都“哈、哈”地大笑起来。很快,这个笑话就成了乡亲们取笑我们的笑柄。没有经验,高粱苗和草是很难分清的。难怪人们笑话城里的书生“五谷不分”,“把麦子当成韭菜”,类似的笑话举不胜举。

除了生产劳动,需要向农民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他们勤劳、淳朴、善良,在恶劣的环境里承受着一切,默默地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而努力着,抗争着。我们在这里闹出的一些笑话,也正是改变自己,向农民学习,不断成长的见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