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感病初期辨治体系”实践札记 | 治感冒常见方证系列(二)

 为什么73 2019-06-11

“外感病初期辨治体系”实践札记 | 治感冒常见方证系列(二)

原创: 张扣启 肖相如频道 今天

肖相如按:今天继续学习葛根汤、桂枝汤、小青龙汤和小青龙汤加石膏汤。

1
 葛根汤 

《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辨证要点:

1、有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等太阳伤寒表实证;

2、项背拘急,疼痛,为葛根汤证的特异性表现;

3、常见下利,多为水样便,伴或不伴呕吐,西医所谓肠胃型感冒,多为葛根汤证;

4、无表证而项背强痛者,葛根汤也有应用机会;

5、葛根汤证有津伤的病机存在。表证兼见口燥渴,或舌红有裂纹,或舌苔白而少津者,常为葛根汤证。

病例五

张某某,女,45岁。 初诊:2016年6月10日。

患者昨日随工作队下乡,晚上回家后即腹泻不止。

就诊时见:发热,体温38.6℃,恶寒,全身肌肉疼痛,无汗,下利日数十行,为水样便,伴干呕,舌淡苔白滑,脉浮紧。

太阳与阳明合病。

予葛根加半夏汤:葛根30  麻黄10  桂枝10  白芍10  炙甘草6  半夏10  车前子15  生姜15  大枣4

3剂

服一剂热退,三剂呕止泻停。

讨论:

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为伤寒表实证,下利为表邪内迫阳明,大肠传导失职,呕为胃气上逆。

此为太阳与阳明合病,用葛根加半夏汤,外散表寒,兼升津止利,降逆止呕;加车前子利湿止泻。  

病例六

宋某,女,2岁。初诊:2019年1月29日。

发热一天,体温39.3℃,伴呕吐,食欲不振,无汗,舌淡苔白腻,脉浮。

太阳与阳明合病。

葛根加半夏汤加味:葛根10 麻黄5 桂枝5 白芍5 炙甘草3 半夏5 焦楂6 炒莱菔子6 神曲6 生姜2 大枣2

3剂。

二诊:201921日,体温37.2℃,精神转好,已不呕,口臭,舌略红苔腻。

保和丸:焦楂6 神曲6 陈皮5 半夏5 茯苓5 连翘5 炒莱菔子6

三剂,愈。

讨论:

发热,无汗,脉浮为寒邪在表,呕为邪气内迫阳明,胃气上逆,食欲不振,苔白腻为食积内停,故用葛根汤解表,加半夏降逆止呕,焦楂、炒莱菔子、神曲消食。

二诊汗出热退,口臭,舌略红苔腻,为食积化热,表解里未和,用保和丸化积清热而愈。

病例七

李某,男,21岁。初诊:2019年2月15日。

发热一天,体温38.6℃,伴恶寒,身痛,无汗,口渴,咽干,咽痛,舌略红,苔白,脉浮紧。

葛根汤加味:葛根30 麻黄10 桂枝10 白芍10 炙甘草6 花粉15连翘15 板兰根30 生姜15 大枣4

二剂。

二诊:2019年2月16日。

上方服一剂,汗出热退,口干咽痛均愈。因鼻炎就诊,止后服,用他药治鼻炎。

讨论:

此案外证似大青龙,但咽干口燥,有津伤的病机存在,故不选大青龙,避其辛燥,而选葛根汤加花粉,散寒解表,生津止渴;咽痛,加连翘、 板兰根,清热解毒利咽。

此为葛根汤又一活用法。

葛根汤由桂枝汤加葛根、麻黄组成,表实而无项背强痛及下利也可使用。为一温和的发散剂,常用于较麻黄汤证轻,较桂枝汤证重的表证,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初起,颈腰椎间盘膨出等病,均有应用机会。

太阳伤寒,兼见项背痛,或下利,为葛根汤的经典适应症。

太阳伤寒,而见津伤内燥者,用葛根汤常能取得良好效果。

若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呕吐、腹痛、腹泻,用本方加减治疗有良效。

2
 桂枝汤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辨证要点:

1、常见于体质虚弱,尤其是脾胃虚弱,平日易出汗的人;

2、发热不重,恶寒也较麻黄汤证轻;

3、汗出为桂枝汤证的特征性表现;

4、舌淡苔薄白,脉浮缓。

病例八

张某,女,45岁。初诊:2016年6月25日。

昨日下乡,烈日下劳作后,即汗出不止。昨晚回家后,开始发热。

就诊时见:发热,体温37.8℃,汗出湿衣,恶寒,咳嗽,咽痒,咯少量白痰,全身无力,精神差,舌淡苔白,脉浮缓。

虽在夏日,但患者表现为典型的太阳中风证。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炙甘草6克  杏仁10克  川朴15克  桔梗10克  生姜15克  大枣4枚

3剂

服一剂热退,汗出减少,三剂诸证皆愈。

病例九

刘某,男,61岁。初诊:2019年1月15日。

2型糖尿病史二十余年,身体赢瘦。半月前感冒,自服药治疗,至今不愈。

就诊时见:自汗,怕冷,全身肌肉疼痛,体温正常,乏力,精神差,舌淡苔白,脉沉弱。

予桂枝新加汤:桂枝10 白芍15 人参10 炙甘草6 生姜15 大枣4

三剂,愈。

讨论:

病例八为一中年女姓,发病在夏日。由烈日下劳作而发,但表现为发热,恶寒,汗出不断,脉浮缓。

审证求因,仍认为是一个典型的太阳中风证,咳嗽,少量白痰,为邪在肌表,肺气不宣,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解表散寒,宣肺止咳而愈。

病例九为一老年男性,长期患病,身体羸瘦。感冒后迁延不愈,除了见到恶寒、自汗、脉弱等太阳中风的症状外,突出的表现是全身肌肉疼痛,神倦乏力,脉沉而弱。

《伤寒论》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故用桂枝新加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益气养血。太阳中风,不论已汗、未汗,身体疼痛表现突出者,常为本方适应症。

在跟随肖老师学《伤寒论》之前,我很少用桂枝汤,错误地认为桂枝汤药简力薄,达不到汗出热退的效果,而更愿意选用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等后世时方。

病例八是我第一次用桂枝汤治外感病。该病例效如桴鼓,改变了我的看法。

后来,又对该方进行了认真的学习、思考,逐渐理解了调和营卫的本质是补脾胃,应用也就多了起来。

现在应用较多的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柴胡桂枝汤等方,均与对该方的认识和理解有关。

桂枝汤证常在夏季出现,且多见于一些平时缺少锻炼、身体较弱的女性。可能与夏季炎热,汗多肌疏,又多贪凉饮冷等有关。

3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加石膏汤 

《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要略·肺痿肺痛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14条: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汤加石膏汤主之。

辨证要点:

1、外见太阳伤寒表实之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等;

2、内有寒饮:咳嗽、气喘、痰多稀白;

3、小青龙汤有良好的温肺化饮之功,无表证而见咳喘,痰多而清稀等寒饮内停的证候,也可使用;

4、饮郁有热,而见烦躁或口干,咽燥,甚则咽痛、舌红等内热之候,当用小青龙加石膏汤。

病例十

王某某,男,3岁。初诊:2018年12月14日。

咳嗽一天。

就诊时见:咳嗽,气喘,流清涕,喉中痰鸣,无汗,舌淡苔白,脉浮。外受寒邪,内有痰饮。

用小青龙汤解表化饮:桂枝6  白芍6  麻黄6  干姜5  细辛2  半夏5  五味子5  炙甘草5  杏仁6  苏子6  炒莱菔子5

三剂。

二诊:2018年12月17日。

咳喘均止,喉中有痰,不易咯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3剂,愈。

病例十一

宋某,男,6岁。初诊:2018年1月2日。

发热,体温39℃,怕冷,咳嗽,唾白色痰,咽痛,舌淡薄白,脉浮。

外寒内饮,挟郁热。

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味:桂枝6  白芍6  麻黄6  干姜5  细辛2  半夏5  五味子3  炙甘草5  生石膏15  板蓝根10

服三剂,愈。

病例十二

李某某,女,54岁。初诊:2018年6月9日。

过敏性鼻炎病史半年。近一周来咳嗽、气喘,痰白清稀,鼻痒,流涕,口干苦,舌淡苔白滑,脉沉细。

饮邪郁肺。

小青龙汤加味:桂枝10克  白芍10克  麻黄10克  干姜10克  细辛6克  半夏10克  五味子10克  炙甘草6克  杏仁10克  苏子15克  黄芩10克

五剂。

二诊:2018年6月14日。

咳嗽、气喘愈。鼻痒,时流清涕,便溏,平时易感冒,常有胃酸,舌淡苔白,脉沉细。

予参芪地黄汤合玉屏风散加味:西洋参10克  黄芪30克  生地30克  山药15克  山萸肉15克  云苓10克  泽泻10克 丹皮10克  白术10克  防风5克  桔梗10克  薄荷10克  蝉衣10克  黄连6克  半夏10克 吴茱萸2克

5剂

后以上方加减服用十剂,2018年6月28日,患者四诊时,过敏性鼻炎也愈。

讨论:

小青龙汤外散寒邪,内蠲水饮,为治疗外寒内饮而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白清稀之证的常用方。

例十为典型的小青龙汤证,流清涕,脉浮为寒邪在表,咳喘为水饮内停,肺失宣降,用小青龙汤加杏仁、苏子,解表散寒,温肺化饮,降气止咳而愈。

例十一除了典型的外寒内饮证外,有咽痛,为挟有郁热,故加石膏清热,板蓝根解毒利咽止痛。

例十二并无明显外感,仅见肺寒饮停,咳喘痰稀,用小青龙汤温肺化饮,因有口干苦,故加黄芩清热。后以参芪地黄汤合玉屏风散加味,补肾固表通窍,治疗过敏性鼻炎,也获痊愈。

小青龙汤证与大青龙汤证均属表里同病,但大青龙汤证是表寒里热,表寒重而里热轻,以无汗、烦躁为主症;小青龙汤是表寒里饮,无表寒也可使用,以无汗、咳喘为主症。

大青龙汤证与小青龙汤加石膏汤证均为表寒里热,但大青龙汤以发表为主,兼清郁热,重在解表;

小青龙加石膏汤表里同治,兼清郁热,重在温肺化饮,无表证也可使用,临证时宜区别使用。

4
 小柴胡汤 


“风为百病之长”,这句话对吗?—— 外感病因辨析系列(二) 

杏苏散非治燥剂 —— 外感病因辨析系列(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