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肥为何古称“庐”字

 轻风无意 2019-06-11

合肥古称庐,别称庐州、庐阳,雅称淝上。

“庐”,从广,卢声。古亦与卢相假借。卢字在甲骨文中早已出现,而庐字是在卢字小篆基础上易变的,“卢”比“庐”早,文献记载合肥地方最早名称也为卢。

甲骨“卢”的文字形,从皿,虎声。本义:饭器。在说文解字中还有多种解释。其中,汉·扬雄《太玄经》:“与荼有守,辞于卢首不殆。 ”范望注:荼,白也;卢,黑也。《水经注·滱水》云:“水黑曰卢,不流曰奴”。

“水黑曰卢”,与合肥有何关系?

合肥城池东有白马山、龙泉山、浮槎山;西有紫蓬山、小团山与将军岭相连;北是大别山余脉横亘(江淮分水岭);南为巢湖湖泊,南淝河似一条巨龙穿城而过,城池处于“U”字型阶地平原之中。

江淮分水岭

距今8500~5000年间,湖泊面积达到鼎盛期,约为二千多平方公里。这里是一片宽阔的水域或沼泽区域。巢湖演变缩小后,合肥城所在地由沼泽变为平原。

斯地土壤长期为水浸泡,在湿生植物作用和厌氧条件下进行着有机质的生物积累与矿质元素的还原过程,土壤沼泽化,形成了表层土为腐泥或泥炭层。腐质泥越多,土壤越肥沃,土壤颜色也为黑色,滞留在表层水疑似黑色。

“水黑曰卢”,今天还留下地名证据,在老城区西北有一“黑水池”,天祐年间,庐州刺史张崇 “次造西水阊门一所”(旧水西门),筑坝蓄水,称之黑池坝。黑池坝的来历还有张崇的传说。

文献记载合肥古称卢方,卢字来历是否与“水黑曰卢”有关,需作进一步考证。

黑池坝

合肥古称卢方,最早记载于西周中期青铜器史密簋铭文。该铭文记载着周王命大臣率领齐、莱等四国军队与南夷卢和虎联军交战,取得长必大捷的事迹,可补史料不足;同时,也是研究合肥“庐”字来历,有史可查最早的留存资料。

学者李学勤认为:本文的卢和虎,据铭文地理形势推断,实属淮夷。淮水以南为南淮夷。卢、虎地理位置,应当在这地理范围。

《汉书·地理志》庐江郡应劭云:“故庐子国。 ”

《通典》庐江郡庐州说:“古庐子国也,春秋时舒国之地。”据此,卢地即今合肥一带。”虎,应距卢地不远。 

《中国历史地图集》推定,其地在安徽长丰南,从当时局势看,是有道理的。

西周实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一是姬姓亲戚分封中原和要害之地;二是周人结为姻亲的功臣们,占据较好的地方;三是对古代帝王之后给予优待;四是投靠周人或周边方国部族就地承认。

一般赐予子、男之爵。按照师寰簋铭文记载,卢方(国)属于淮夷之地,曾经是向周朝贡纳布帛等财物的属臣,就地承认改“卢”为“庐”,分封庐子国。

史密簋铭文拓本

“庐”,指房舍、茅庐也。庐的本义为农忙时在田地中搭建棚屋,泛指简陋居室。如将

 (旧体)小篆写法拆分,广下是虎上部;中间为田,农人作庐焉,以便田事。下面为皿。庐子国与巢国同时为巢湖周边的方国,改“卢”为“庐”,一字之变,具有深刻含义的。

由树上“巢”走向地面“庐”,庐居比巢居有了很大发展。同时说明位于庐子国的先民们有衣穿,有饭吃。周朝认为这里丰衣足食之地,在斯地索取大量的布帛等财物进贡物品,引起人民起来反抗,导致周王命师俗和史密率联军进行镇压。之后,也战争不断。 

《风俗通义》称,古庐子国,后有庐氏。《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载,庐氏,亦作“卢”,系庐戢黎之后。《通鉴地理通释》云:“《郡县志》:庐州,本庐子国,春秋舒国之地。 ”今合肥市是也。

隋开皇元年,沿袭合肥古称庐(卢),改合州为庐州。 “合肥”名称出自司马迁《史记》之中,庐州名称出现大约晚600年左右。所以,庐州只是合肥的别称,而不是古称。

明代学者杨循吉,正德元年(1506),应时任庐州知府马金之邀来到合肥,准备纂修《庐州府志》。后因意见不合等种种原因而未能修成而归。

杨循吉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和见闻撰成了《庐阳客记》,后其从子杨可为之付梓成书。杨循吉以“庐阳”来代称庐州。从书名上看,虽名为“记”,看起来好像是本笔记、游记之类,但事实上其体例却是一部地方志书。

此书有杨可刻本,现藏北京图书馆,已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从书》。明代学者潘镗编有《庐阳志》。

南淝河风光旖旎

淝上,是指淝水之滨或支流。主要来自唐代著名文学家杜荀鹤的代表作品之一,《送人归淝上》:“巢湖春涨喻溪深,才过东关见故林。莫道南来总无利,水亭山寺二年吟。 ”又如《喜迁莺·晋师胜淝上》是宋代抗金名将李纲七首咏史词之一。合肥位于南淝河之滨,之后,在诗人、画家中把“淝上”二字作为合肥的代名词。

合肥的建制沿革史在《庐州府志》中已经表述很清楚,以庐子国作为建制沿革之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同时,一个地方建制沿革史不能等同于一个地方历史。按照肥西古埂、蜀山区塘岗、肥东大陈墩、吴大墩、药刘遗址考古资料和肥东县文物管理所收藏的新石器文物证明,合肥历史应为五千年。巢湖撤并后,使合肥历史更加厚重。

肥东县文物管理所收藏的新石器时代玉琮

合肥古称庐州、合肥历史二千多年的说法,一直在一些书籍和媒体中通行,这不仅是误传,而且严重束缚对合肥政治、经济、军事、城邑 、水运形成发展史的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