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讲故事,好莱坞绝对可以当导师

 新传播研究中心 2019-06-11


“好莱坞”、“奥斯卡”这两个词很多人耳熟能详,而且很多人也为美国大片奉献了不少银两。而对于具有强烈美国文化基因的娱乐产品、电影工业也一直存在着各种各样见仁见智的评价与研究,由法国雷吉斯·迪布瓦教授所著的《好莱坞:电影与意识形态》无疑是尖锐而毫不留情的一本。

电影就是意识形态

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好莱坞电影不过代表着一种赏心悦目甚至是炫目的、充满高科技含量的娱乐消遣产品,丝毫没有意识到那些由宏大壮观的场面、惊心动魄的特效、跌宕起伏的情节、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及演技高超的明星构成的好莱坞神话,与美国历来倡导并在世界各地动用各种战略和战术进行传播和推广的意识形态有什么更多的联系,但你不得不承认这种潜移默化确实存在。

本书从好莱坞的审查制度、奥斯卡评奖体系、好莱坞各个时期经典的类型片、好莱坞电影中的主角和配角的选择和设置、好莱坞电影中美国白人与印第安人、黑人、越南人、外星人和其他突变人种的形象设计和叙事结构,以及好莱坞的电影导演对于电影题材的选择和对相同题材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采用的不同的表现手法等各个角度,从意识形态的视角对好莱坞电影进行了精确而细密的分析。

迪布瓦教授由此揭示出这样的事实:美国政治权力始终对好莱坞的电影制作进行意识形态上的控制,从而使美国意识形态被彻底地植入好莱坞电影的形式和结构之中。好莱坞电影不只是大家所认为的旨在推广美式的生活方式,“好莱坞制造”更是首先要强加给观众一种思维方式。

美国的意识形态究竟如何从主题、叙事和美学层面在电影内部发挥作用呢?本书作者提炼出了五种基本的方法,并对这些方法逐一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解析:一是将“啊,生活在美国真好!”这样的乐观主义确立为好莱坞电影的主旋律(哪个国家都是这样的主旋律,但是为什么对美国形成了信任);二是将大团圆结局作为约定俗成的叙事结构(人人都爱“有情人终成了眷属”);三是将等级化的个人主义和成功故事作为好莱坞电影的叙事和美学基础(但很多人却对等级化浑然不觉);四是简单地将善恶二元论作为好莱坞剧情的决定因素,从而蒙蔽观众对于社会问题真实原因的认识(好人英雄最终干掉了坏人大BOSS);五是以欧洲中心主义、男性中心论和对他者的否定为准则,建构了一个英雄典型的好莱坞模式(看看谁才有资格做英雄)。

这五种方法你会发现并无特异,也并非孤例,但问题是它们是如何做到让全球消费者主动接受甚至是趋之若鹜的?国际文化版图研究文库的颜子悦主编指出,某些有着惩恶扬善、乐观向上等主题的好莱坞大片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成功的票房业绩,是因为其最大程度地把握了大部分观众的情感诉求和审美取向,也就是抓住了宽泛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机遇”,这种“意识形态机遇”也是其他试图获得本土和全球最广泛的目标消费群体的产品品牌设计者应该借鉴和思考的。

书中举到了一个案例——2007 年拍摄的《斯巴达 300 勇士》。许多观众表达了如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这不过是一部有着漂亮的画面、宏大的战争场面、坏人和好人的电影而已……它仍然是一部有着漂亮画面的、胡编乱造的娱乐片。”

但在本书作者看来,这是众多同类型影片中的一部,宣扬的仍然是一种片面的、自圆其说的世界观,接受的是单一的文化观,在这种文化观里那些好人、白人、美国人、“上帝的选民“……都有一个近乎神圣的职责,那就是反抗那些坏人、他者、非白人、异教徒….. 而这一切都从属于一种非常摩尼教的、善恶二元论的、神学和意识形态的世界观。这一切潜入其中,却无人察觉。

本书作者进一步认为,人们当然可以继续认为一部电影单独而论是无害的,因为它是一个很快就被遗忘的消遣物。只不过电影与其他文化产品(书籍、音乐、电影、烹饪……)一样塑造了我们的品味、我们的个性和思维方式。同时,如果依托于一种侵略性的、类似于文化帝国主义式输出战略的好莱坞电影,则是应该受到谴责的。

回到影片本身,在计划拍摄《斯巴达 300 勇士》之际,主创们选择“迎合“布什主战和反”邪恶轴心“的舆论也就不足为奇了。制片人们可能——颇有道理地——想到了该片会与同代人的愿望相吻合,因为电影的主题完全契合了2001 年以后恐怖主义威胁的时代潮流。所以任何一个电影的诞生都不简单。

无独有偶

最近又看了两个好莱坞的电影:《功夫熊猫3》和《间谍之桥》,可以对这本书的观点做些延展性的理解。《功夫熊猫》作为系列电影一直以来最被称道的就是顶级动画技术对东方气质的精妙把握,这一特质在《功夫熊猫3》中得以保留甚至更传神地体现出来。而在主题上,这次故事的立意则着眼于“要做真正的自己”,才能得到凝聚力量的“气”,从而战胜一切。“气”作为中国传统的代表人生命力的量化存在,而人作为个体本身是否能将自己所最擅长的发挥到极致则是典型的西方价值观。同时亲情仍旧是最大的泪点,能够让观众收获情感上的共鸣。所以在这里中国文化包裹着仍然是美国文化的核心,却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出一种文化认同,从这一点上对于好莱坞电影你不服不行。

而《间谍之桥》则鲜明地传达了美国的主旋律,这个主旋律的大旗,仍然由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和汤姆·汉斯克携手挥舞。1998年的《拯救大兵瑞恩》里,被拯救的不只是一个大兵,而是一个国家对一个家庭,对一位母亲的承诺。其过程是对人性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对每一个普通家庭的责任无限放大。

2015 年的《间谍之桥》是一部冷战题材的影片,但不再是战争下的正义是非,而是战争过后真正艰难的部分——对宪法的恪守。这一主题长久不衰地体现出美国立国之本的主旋律。多诺万只是个保险律师,却在阴错阳差中代表了千万个美国的家庭支撑,让他作为坚守美国宪法的国家支柱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不是空洞的主义者或理论家。他做的一切,是职业道德,更是为了自己的家庭,为了自己的孩子,也是为了这个国家的未来,为了避免战争。只是坚守法律,尊重人权和生命的意识,这才是最根本的。有时对于好莱坞电影还真是有些“就是不喜欢你却又打不死的感觉”!

其实回到企业的话题,可能要更多思考应该怎么讲企业的故事。在互联网时代,几乎所有碎片化的时间都会被内容所填满,或者被故事所填满。同时新的场景也会展现在大众眼前,在这个空间里面同样有故事,而且故事要有细节,要充满冲突,要有美好和黑暗……这些故事里最基本的元素与过去没有变化,但是讲故事的场景发生变化了。不能说移动互联网是讲品牌故事的全部,但它将是讲述故事新兴的非常重要的阵地。好莱坞或许是个好导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