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和孩子说那么多话,但你未必会“聊天”

 拈花微笑图书馆 2019-06-11

  如今,很多孩子和父母的沟通、交流存在问题,尤其是中高年级孩子,放学回家后不愿意和父母说话。同时,很多父母因为工作忙,不仅与孩子的交流时间有限,也不懂得跟孩子聊天的方式方法,无法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

  针对这一现象,眉山市东坡小学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了一场关于“我和爸爸妈妈聊聊天”的问卷调查。虽然问卷只设置了6个问题,但在回收的3942份有效问卷中,孩子们各式各样的回答,反映出的问题很具有代表性。家长如何跟孩子聊天,才能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针对问卷调查结果,我们邀请专家和老师一起进行了深入探讨。

  聊得最多、冲突最多的都是“学习”

  在“和爸爸妈妈聊什么”、“和爸爸妈妈起冲突的原因”两个问题中,关于学习的占比最多,东坡小学德育处主任梁梅分析:“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绝大多数还是寄托在学习之上,有的孩子觉得自己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就不喜欢听。”

  “家长要引导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以及学习的重要性。”梁梅认为,有的家长下班回家就紧盯孩子的作业,孩子觉得作业是做给爸爸妈妈看的,没有当成自己的事情,所以会感觉学习痛苦,没有自主学习的动力。

  梁梅说:“其实家长是孩子最好的示范。孩子做作业时,家长可以忙工作上的事,可以做家务,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责任,他的责任就是把作业做好。”

  “另一方面,一些家长只允许孩子成功,不允许孩子失败,要求太严了。”东坡小学副校长韩伟杰认为,做作业有错误很正常,家长过分责怪的话,会导致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家长发现作业有错误时,让孩子再思考一下,实在做不出来也没关系,第二天老师会讲的。”

  关于学习问题,春泥夏花教育创始人之一、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汪金燕建议家长:“少说教,做好细节。”比如,家长可以多观察,留心孩子的知识薄弱点,在孩子有小突破时,及时正面鼓励,帮孩子树立信心,在学习上更有成就感和价值感。“如果家长一味地讲大道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孩子不但听不进去,反而容易对学习产生厌倦。”

  和孩子聊“梦想”的爸妈仅占1.6%

  整理问卷调查结果时,最让老师们感慨的是,会和孩子聊“梦想”的爸爸妈妈仅占1.6%。

  “小学中高段,让孩子了解职业和社会,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梦想,是很重要的事。家长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拓宽视野,留心孩子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汪金燕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崇拜的人和事,但孩子的崇拜只停留在自己的想象,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某个职业具体是做什么的,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把遥远、抽象的梦想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习惯。

  她举例,一些孩子的梦想是飞行员,家长除了和孩子一起了解航天知识,还可以告诉孩子,每个飞行员都要经过考核,如果近视、身高不够,或身体素质差,会立刻被刷下来,引导孩子从现在开始爱护眼睛,锻炼身体。

  “最丰富的世界在书中。”梁梅认为,引导孩子树立梦想,最好的方式是亲子阅读。“丰富和深入的阅读,可以让孩子认知生活、了解世界,还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方式与途径。”

  另一方面,梁梅发现,很多孩子眼高手低,都是“空想家”。家长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让孩子明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行为,才能实现梦想。“家长可以帮孩子树立一个小目标。比如,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学期读10本书的目标,然后,细化到每个星期的进度,一点一点跟进、落实。让孩子有努力的具体方向,体会实现小目标的过程。”梁梅建议。

  “今天老师有没有关注你?”

  和孩子沟通交流,频率和时长是次要的,重点要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是否得到正确引导。

  有的家长希望孩子上课能积极表现,每天孩子回家,都会问:“今天老师有没有关注你,有没有请你起来回答问题?”梁梅说,原本在孩子心里,老师是平等对待每个同学的,但家长的提问一直在“暗示”他,让他不自觉开始留意:“老师对待我是不是和别的同学一样,老师有没有偏心。”这样的聊天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

  “一些孩子很聪明,知道家长想听什么,也知道自己的某句话、某种表达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梁梅反思,和孩子聊天,看似一件小事,其实不然。家长和孩子聊什么,不但影响孩子以什么样的眼光看待周围的同学、老师,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会产生巨大影响。比如,一些家长特别关注孩子在学校有没有受欺负,老是以责备他人、把责任往外推的态度和孩子交流,孩子每天回家,反映的信息就会是“今天谁又欺负我了”、“老师又把我怎样了”,不能积极地看待同学关系、师生关系。

  从“我爱你”到“玩手机”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9%的孩子喜欢听“妈妈爱你”这句话,其中,七成左右是三年级以下的孩子。高年级学生不再满足于口头的“爱”,他们更想要实实在在的奖励:玩手机、看电视、出去玩、买东西等。

  “每个阶段孩子的需求不一样,期望自然不一样。”汪金燕提醒家长,孩子最乐意与父母交流的时间集中在3-8岁。8岁以后,老师和同伴将代替父母,成为他新的学习和参考对象。对父母来说,3-8岁可谓“家庭教育的黄金期”,能否把握好这个时机,建立亲密关系,预示着将来孩子是否愿意与我们交流更深入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身心在不断发展,和孩子聊天的内容也需要不断“长大”。她建议,小学低段,家长可以多和孩子聊学校里发生的事、同学之间的事。这阶段,孩子很难理解抽象的问题,因此,家长提问时,要尽量避开“抽象”、“大范围”的问题,借由一些生活小事打开孩子的话匣子,让孩子更愿意和你交流。

  高年级孩子已经开始有主见,凡事有自己的看法。家长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还可以和他聊一聊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引导他多思考。聊天时,避免使用“我觉得……”的句式,多询问他:“你觉得呢?”鼓励孩子多提自己的想法。这个时期的孩子比较敏感,家长不要过多作评价,要和孩子一起讨论,平等对话。

  “委屈说给爷爷奶奶听”

  在“受了委屈给谁说”的提问中,很多孩子选择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原因无非是父母太忙了,以及老人会无条件接纳孩子。

  “老人带孩子也有很多好处。比如,他们有耐心,愿意倾听孩子,无论孩子说什么,都无条件接纳。尤其是低年级孩子,极其渴望被关注,但如果父母期望过高,会忽略接纳孩子的情绪。”梁梅认为,孩子只有在安全、有爱的氛围里,才能轻松地表达。

  汪金燕分析,所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一些家长急于引导孩子、为孩子纠偏。这时,家长的每一句回馈,其实都没有真正看到眼前的孩子,没有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和情绪状态,而是对照心里的“理想小孩”,在评价、纠正孩子,孩子自然是拒绝的。

  她提醒家长,跟孩子聊天时,即使孩子说出一些令你惊讶、反感的事,也要“不动声色”。在尚未明白事情真相或者想出应对之道时,先保持朋友般的倾听,“把说教、讲道理与跟孩子‘聊天’分开,才能够让孩子畅所欲言。”

  “平时的要求一个都没听进去”

  看过班级的问卷调查结果后,一位家长留言:“看来对孩子还是不够严厉,平时的教育和要求居然一个都没做到。”

  韩伟杰说,家长对孩子的管教并不是越严厉,越有效。“尤其是高年级孩子,家长一张口,他就知道要说什么,反而觉得唠叨,一句也听不进去。”

  从“别人谈起”是一个很好的聊天方法。汪金燕建议,家长可以询问其他同学的事,这样孩子更容易说出口,家长可以从孩子的表述中,侧面得知上课的情形、他的感受及看法、老师处理问题的方式等;还可以知道孩子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对同学的行为有怎样的看法,了解孩子在家长看不见的时候,是如何处事的。

  “大人跟孩子聊天,常常喜欢否定孩子的感受。”汪金燕说,比如,孩子认为“这节课无聊死了”,你回答:“不无聊!”当孩子觉得你并不认同他说的话时,他后面的话就直接咽了回去。这时,家长可以询问孩子:“你可以告诉我是什么让你觉得很无聊吗?”保持中立的语调、同理感受他的感受,往往可以让你了解他的需求,进而帮助他解决困难。

  聊天时,肢体语言也很重要。汪金燕提醒家长,适当的肢体语言,会让孩子觉得你重视他、认真想要和他聊天。比如,眼睛看着他,适时地摸摸孩子的头、握握他的手,都是很好的肢体反馈。

  “我和爸爸妈妈聊聊天”问卷调查统计

  你和爸爸妈妈在哪儿聊天

  每天,你和爸爸妈妈聊天的时间有多久?

  你和爸爸妈妈聊什么?

  你和爸爸妈妈起冲突的原因

  最不喜欢听的话

  最喜欢听的话

  文 丨 向颖

  图 丨 网络

  编辑 丨 郭路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