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钟书论“云无心”

 依然听雨依然闲 2019-06-11

《管锥编-毛诗正义》札记之三十六

钱钟书论“云无心”

/周敏           

《管锥编-毛诗正义》第三十六则《敝笱》,副标题为《云无心》

《敝笱》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敝笱在梁,其鱼鲂鱮。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敝笱在梁,其鱼唯唯。齐子归止,其从如水。

译文

破鱼篓子架在堤坝上,鲂鱼鳏鱼游进游出。齐侯的妹子归来了,仆从如云啊多得不可胜数。

破鱼篓子架在堤坝上,鲂鱼鲢鱼出入无碍。齐侯的妹子归来了,仆从如雨啊多得不可胜数。

破鱼篓子架在堤坝上,这些鱼儿通行自由。齐侯的妹子归来了,仆从如水啊多得不可胜数。

注释

敝笱(gǒu):敝,破。笱,竹制的篓。梁:捕鱼水坝。河中筑堤,中留缺口,嵌入笱,使鱼能进不能出。

鲂(fáng):鳊鱼;鳏(guān):鲲鱼。

齐子归止:齐子,指文姜。归,已嫁文姜回故乡。止,语气词。

其从如云、如雨、如水:皆言随从众多。

鱮(xù):鲢鱼。

唯唯:形容鱼儿出入自如。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说:“《敝笱》,刺文姜也。齐人恶鲁桓公微弱,不能防闲文姜,使至淫乱,为二国患焉。”

文姜,齐僖公之女,齐襄公异母妹,鲁桓公的夫人。文姜与异母哥哥齐襄公乱伦被鲁桓公得知,齐襄公令彭生杀鲁桓公。

这就是《左传·桓公十八年》所载史实,也是《齐风·敝笱》一诗的创作背景。文姜作为鲁国的国母,地位显贵,回娘家齐国无可厚非。而她却在齐国伤风败俗,与其兄乱伦丢丑,自然引起人们的憎恶唾弃。“鱼”在《诗经》中常隐射两性关系。“敝笱在梁”作为《敝笱》各章的起兴意味深长。一个破鱼笼子架在拦鱼坝上,鱼儿来往无碍,隐射文姜和齐襄公私通。

《敝笱》的诗旨在讽刺文姜。

诗人采用“敝笱在梁”起兴,暗讽文姜的淫乱和鲁桓公的无能,同时,用直笔书写文姜回乡场面宏大,随从众多,文姜行为的卑污和表面的光鲜恰成强烈的对照。诗没有直接描写和痛斥文姜的淫乱,却用对比和暗讽的手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杜甫《丽人行》的艺术手法和《敝笱》一脉相承,异曲同工。

“齐子归止,其从如云。……其从如雨。……其从如水”;

钱钟书此则开篇即节选《敝笱》上句进行解读。

《传》:“云言盛也,……雨言多也,……水喻众也”; 《笺》:“其从者之心意,如云然,云之行,顺风耳。……如雨言无常。……水之性可停可行。”按郑《笺》穿穴密微,似反不如毛《传》之允惬。

毛《传》注解:云为盛,雨为多,水为众。诗写文姜回故乡,场面盛大,随从众多;如云、如雨、如水,词异而意同。

郑《笺》注解:如云、如雨、如水是形容跟从者的心意,即如云随风、如雨无常,如水可驻可流。

钱钟书再引一例,说《郑风·出其东门》有言:“有女如云。”对“如云”二字,《传》注:“众多也。”《笺》解:“如其从风,东西南北,心无有定。”

合观《敝笱》、《出其东门》,可知:对“如云”二字,毛《传》注为数量众多,郑《笺》则解为“心无有定”。

钱钟书比较毛《传》和郑《笺》,认为郑《笺》之解穿凿附会,似乎不如毛《传》原注允当切意。

然而,钱钟书话锋一转,说:虽然郑玄将“如云”解为“云无心”,对《敝笱》、《出其东门》而言,有点故作高深、阐释过度了。但是,如果单从“云无心”用云来形容心,着眼于比喻的“情感价值”这一点来看,却是颇为可取、饶有趣味的。

   钱钟书在此重提他的一个修辞学发现。

其言云如心无定准、意无固必,正陶潜《归去来辞》名句所谓:“云无心以出岫。”……郑谓云“心无定”,乃刺荡妇,陶谓云“无心”,则赞高士,此又一喻之同边而异柄者。

钱钟书说,郑玄说《敝笱》之“如云”用“云无心”来寓意文姜的水性杨花,是针砭荡妇的;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用“云无心”来称颂隐士的无意出山做官,是夸赞高士的,这是喻之同边而异柄的又一佳例。

   “比喻有两柄亦有多边”是钱钟书关于比喻的新说,为以往的修辞学所未有。

关于“比喻有两柄亦有多边”,钱钟书在《周易正义》札记第十六则有专题论述。

比喻由本体、喻体和喻词构成。如姑娘像花儿一样。姑娘是本体,花儿是喻体,像是喻词。所谓“比喻有两柄”(或言“喻之同边而异柄”)是指同一个喻体可以有两个相反的本体。联系上述例子,“云无心”是喻体,它可以用于两个品行相反的本体,一个为荡妇,另一个为高士。如果用“云无心”来比喻荡妇,就是说荡妇三心二意、水性杨花,为贬义;如果用“云无心”来比喻高士,则是称赞高士心无所碍,随遇而适的逸情,为褒义。

   最后,钱钟书援引释家经典来谈“云无心”。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有诸菩萨,其众如云。”

《经》文即《华严经》曰“众如云”,解“如云”为盛也,繁多也。这是毛《传》之意。恰如现今之“美女如云”。而《疏》即清凉澄观《疏钞》解“如云”为“云无心”,随遇而安也,心体澄明也。这又是郑《笺》之意。

“云无心”这一个意象深堪玩味。陶渊明用它来赞颂高士,释家用它来表达一种禅境。人为何都把“云无心”作为超凡入圣的至境来歆慕呢?

因为他们领悟了:人之所以不能像云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主要源自于一己之心,源自于此心之过于计较尘世的利害得失。

每个人都来自于自然,是自然造化和天缘巧合的结果。人,或迟或早也一定会回到自然的怀抱中去。

试问,人有什么理由对生命的来之不易不假思索,不知感恩和庆幸,而对于其必将归去却千般不忍,万般忧心呢?

生命短暂,人能运用、享受的只是这非常有限的百年左右的岁月,相对于无穷无尽之宇宙如白驹过隙。

试问,人有什么理由对身外之物斤斤计较,贪多务得,而疏忽和遗忘去享受短暂而美好的人生呢?

明人洪应明的对联写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现今社会,人凭自己的心力尚不能维持温饱、敬老养幼者,渺乎微矣。人生的沉重和痛苦大都来源于过于看重尘世间的宠辱和生死,而忽视、遗忘了用这有限的生命去享受、体会大千世界的美妙和人间的真情。人生的修养,就是逐步消减尘世的计较,珍惜并享受有限的生命,消减心的烦恼,增益心的欢愉;人生的智慧在于懂得和运用好这有限的生命去享受文明、创造文明。享受文明需要一颗闲逸有品的素心,创造文明更需要一颗感恩自然、回报社会、克己利他的善心。人生在世,首要而重要的是冶炼和纯化自己的内心。人只要秉持正直、善良、认知去行事就行了,得失宠辱均是身外之物。倘若出现生命之虞而无法挽救,也只是把自然赋予之物归还原主而已,当坦然奉还。人惟有遥想未生之前和归天之后是何景象,把偶寄之身彻底看清想透,才能真正地放下执着之念、虚妄之心,获得宁静。人惟有滤尽了内心的渣滓,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去留任之,才会真正达到“云无心”的境界,以致心体澄明,像云一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潇洒雅逸地渡过一生。

二〇一九年六月十一日

(注:篇中斜体字引自《管锥编-毛诗正义》第三十六则)

附录:《管锥编-毛诗正义》第三十六则

三六敝笱·云无心

“齐子归止,其从如云。……其从如雨。……其从如水”;《传》:“云言盛也,……雨言多也,……水喻众也”;《笺》:“其从者之心意,如云然,云之行,顺风耳。……如雨言无常。……水之性可停可行。”按郑《笺》穿穴密微,似反不如毛《传》之允惬。张衡《西京赋》:“实繁有徒,其从如云。”以“如云”喻“繁”,即毛《传》之言“盛”也。《郑风·出其东门》:“有女如云。”《传》:“众多也。”《笺》:“‘有女’谓诸见弃者也:‘如云’者,如其从风,东西南北,心无有定。”与《敝笱》之《传》、《笺》相同。然郑义以之解《诗》,虽不免贻讥深文,而作体会物色语观,则颇饶韵味。其言云如心无定准、意无固必,正陶潜《归去来辞》名句所谓:“云无心以出岫。”可补《文选》李善注;《陈书·江总传》载《修心赋》云:“鸟稍狎而知来,云无情而自合。”杜甫《西阁》云:“孤云无自心。”郑谓云“心无定”,乃刺荡妇,陶谓云“无心”,则赞高士,此又一喻之同边而异柄者。《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有诸菩萨,其众如云”;清凉澄观《疏钞》卷一:“无心成行,故如云出。……陶隐君云:‘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举凡云义,虽有多种,多明无心。”夫《经》文曰“众如云”,毛《传》之意也,而《疏》曰“云无心”,又郑《笺》之意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