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谋果断的高平郡公陈骞

 运河风情 2019-06-11


陈骞(公元211年-公元292年),字休渊,临淮东阳(今安徽天长)人,曹魏司徒陈矫之子。西晋开国功臣,官至大将军。陈骞深沉有智谋。当初,陈骞的父亲陈矫任尚书令,侍中刘晔被魏明帝宠幸,诬陷陈矫专权。陈矫忧虑害怕,向陈骞询问。陈骞说:“皇帝圣明,父亲是大臣,假如不如意,不过不作公罢了。”后来皇帝的疑虑果然消除。

陈骞最初做官任尚书郎,改任中山、安平太守,都有显著的业绩。又授予相国司马、长史、御史中丞,后升任为尚书,被封为安国亭侯。蜀国入侵陇右地区,陈骞以尚书持节兼征蜀将军,打败敌军回朝。适逢诸葛诞之乱,又以尚书身份兼代安东将军。寿春平定之后,官拜使持节、都督淮北诸军事、安东将军,爵位升为广陵侯。转任都督豫州诸军事、豫州刺史,持节、将军之位依旧。又转任都督江南诸军事,调任都督荆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封为郯侯。武帝接受禅让,陈骞以辅佐天命的功勋,升为车骑将军,封为高平郡公,升为侍中、大将军,出任都督扬州诸军事,其余官职依旧,假黄钺。攻取吴国的枳里城,打败了屯住在涂中的军队。

咸宁初年,升任为太尉,转任大司马。陈骞趁着入朝向皇帝司马炎禀报说:“胡烈、牵弘二人都有勇无谋,刚愎自用,不听人言,并非镇治边境的理想人选,如不另觅良将替换,必将成为国家的耻辱。愿陛下好好考虑。”当时牵弘任扬州刺史,曾经不听从作为上司的陈骞的指令。司马炎便因此认为陈骞之言只是出于将领间不和的心态而已,为了尊重陈骞,司马炎便召牵弘入朝,可是没多久又命其出任凉州刺史,可见他根本没有细心思考过陈骞的意见。陈骞知道司马炎的决定后,叹息不已,认为这个决定必然会以失败告终。结果牵弘和胡烈二人真的在守边期间与外族起了冲突,二人均殁于战事中,这些乱事经过数年讨伐方才平息,事后司马炎亦为此事感到后悔不已。

陈骞年少时就有度量,宽容大度,无论担任什么官职都有业绩。与贾充、石苞、裴秀等人都是辅佐大臣,而陈骞的智谋度量在他们之上,贾充等人也自认为比不上他。多次担任地方官职,被士人和百姓怀念。陈骞晚年已经位极人臣,超过退休年龄,开始打算急流勇退。公元278年(咸宁三年),陈骞上表要求入朝为官,不愿再镇州郡,得到同意,同年即入朝。后屡次告病请辞,司马炎均下诏表示国家需要其在位以察朝政,不肯让其辞官。下诏书说:“陈骞有大功旧德,治理东部,弘扬远大的业绩,来统一吴会地区,而所劳苦的事情没有消除,每次上表言辞恳切。一方的事务辛苦劳累,现在听任他留在京城,以以前的太尉府为大司马府,增置两名祭酒,帐下的司马、官骑、大车、鼓吹都依旧,亲兵一百人,厨田十顷,厨园五十亩,厨士十人,器物用品都留给大司马府。又给乘舆车,出入宫殿加鼓吹,如同汉代萧何的事例”陈骞屡次称病辞官,诏书说:“陈骞行德论道,是我的参佐。正在依赖他的谋略,来弘扬业绩,应该管理政务。可以派遣散骑常侍来说明意旨。”陈骞则回到家中,诏书又派侍中敦促陈骞会官府。在连番请辞之下,司马炎终于肯让陈骞逊位,赐予等同太保、太傅的地位,在三司之上,赐给他几案、手杖和衮冕之服,不必上朝,安车驷马,以高平公的身份回家。皇帝因为他功勋大年龄高,对他很礼敬。又因为陈骞有病,听任他乘轿上殿。

公元281年(太康二年),陈骞逝世,享年八十一岁。加衮服入殓,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武。陈骞下葬时,晋武帝司马炎在大司马门亲临丧礼,望着陈骞的棺椁痛哭流涕,下葬礼仪与大司马石苞相同。由其子陈舆嗣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