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岫:析字巧撰表字

 家有学子 2019-06-11

人生一世,姓氏与名字的结合,是表白出身来处、志向情趣的文化符号。吾国对名字的讲究,与史共久,有着深厚的文化蕴涵。遐迩广之,远及亚洲受汉文字文化辐射圈内的国家或地区,很多文家墨客至今仍然以汉语言文字命名取号,并用这些名号蕴含的中华历史文学典故宣解自己的人生期待。

文家墨客日常要处理诸多事宜,譬如友情往来,检读书籍,从事诗书画创作或鉴赏等,称名事皆必不可少。譬如初次揖见,称呼得出对方表字的,距离拉近,言谈自然亲近;如果不知,即使热情洋溢地连呼“久仰久仰”,那事前并不“久仰”的虚情假意忽然冒头后产生的隔阂,消除也颇费时日。

称名文化的据名表字,是吾国姓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古今各种文化交际活动中使用最为频繁。表字,虽然不能全等于名号,但拟语的十二种途径大致相同。其中,凭据现成的名字拟取字号,因为易生联想,读解方便,故而比较常见。


据名取字的方法中最简便的是添字和析字。

添字,即取名中一字,或前或后添加文字。

前添者,又称冠字。例如宋代书法家雷简夫,字太简;又诗学黄庭坚、为“江湖诗派”前锋的周弼,字伯弼;元末山水画家、倪云林贤徒浦源,字长源;明文学家宋濂,字景濂;又书画家尤求,字子求,故宫博物院曾展出其《饮中八仙图》和《品古图轴》;又书法家朱同,字大同;又书法家张弼,字汝弼。清康熙进士、金石古文学家秦休,字又休;又扬州书画家张杰,字人杰;又书画家黄易,字大易;现代被梁漱溟称为“一代儒宗”的儒学家书法家马一浮,原名马浮,字一浮,以字行;等等。

后添者,又称续添。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字浩然;北宋著名书画家郭忠恕,字恕先;明代文字学家邵潜,字潜夫;又著过《四书说约》的经学家顾梦麟,字麟士;又明末女诗书画家杨宛,字宛若、宛叔;清代文字学家阮元,字伯元;又画艺取法恽寿平的扬州书画家钱东,字东皋;又篆刻家丁敬,字敬身;近代篆刻家萧蜕,字蜕公;近代书画家黄宾虹,原名黄质,中年改宾虹,别署虹叟、虹庐;现代书法家高二适,字适父;等等。

添字,貌似平常,如果借得诗文人事典故,巧作寄托,也意味堪寻。明代诗文大家陶望龄,素与书画家徐渭深交,徐因贫窘狂疾病逝后,陶公曾为之编刊全集并正名揄扬,世称德义。陶公字周望,“望”前冠“周”,应自《诗经·小雅·都人士》“行归于周,万民所望”而出,借寓钦佩德望的美意,表明自己的人生志向,识者明眼,由此了解其志趣不难。

析字,又称析分、析解;即将名字先析分为二,然后取其所需,组合成表字的一种方法。

晚清著有《通艺阁诗稿》的诗书家姚椿,字春木,又字子寿。“子”,男子美称;“寿”大约依据《庄子》“古有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说法。用借典法,取个终生大吉的美好暗示,还能显露雅学家底,何乐不为。姚椿,与同朝的洪亮吉、张问陶等诗书画友交好,德艺响亮一时。其书法署雅号春木,因“椿”可分为“春木”,用析分法,所以看见姚姓“春木”,大抵可以猜知姚椿。今天读者读懂后,不会追随那糊涂作者写的“姚椿木”去搅浆糊,有朝一日邂逅清代诗人费椿的《秋梦楼诗集》,开卷逢着“费椿,字子年,号春林”,还能说出那“年(岁)”等同“寿(龄)”,那“春林”用析字,又多添一个“木”,定不陌生。

析字法,通常分全析和半析两种。

全析,操作简单,也比较容易识别。清初顺治康熙年间著有《闻知录》的学者丁珝,字羽玉,即全析“珝”字而来;乾隆间被袁枚评为“人品高逸,善画工诗”的于宗瑛,字英玉;著有《簳山草堂小稿》的清代诗人何其伟,字韦人;又光绪元年(一八七五)即开始料理中外交涉的著名幕僚汪瑔,淹雅博学,后得曾国荃倚重,叹为经纶奇才,其字玉泉;又嘉定(今上海)词家汪价,字介人。此“价”(音借),非“價”的简化字;“介人”,即仁善德者。

日本明治时期汉诗诗人町井治(1837—1906),字台水;又古代朝鲜汉诗人李惟樟(1623—1700),有字号印“佳木”,即从“惟樟”二字中各析取一半组合而成。况且“樟”本佳木,美意连绵,倒也志趣不移。

析分法在文人诗书画家的字号印中比较常见。宋代词家辛弃疾治印“六十一上人”,这“六十一”即自“辛”字析数而来。又明代书画家徐渭,有印“田水月”。这“田水月”之合,即自徐公名字“渭”中析出。又元代曲作家王晔,表字印“日华”等皆用析分法。因名结撰,曲折暗示,既可方便他人检核,也耐品味。

林岫作品

就清一代看,山水画家郑重,其字印为“千里”,即从其名“重”字析来;又清代著过《说文假借义证》的文字学家朱珔,字印为“玉存”;书法家郭翼,其印为“羽异道人”;清代诗人名医朱栋,案上开方钤的表字印“东木”;等等。皆用析字法结撰印语。

清初顺治拔贡、康熙嘉许为“老名士”并敕修《明史》的尤侗,字同人;嘉庆间有《乐斯棠印存》传世的篆刻家钱侗(钱大昕侄子),其字同人;又篆刻家林侗,其字“同人”等,同名同字,各自安然行事,也未闻扎堆之嫌。

表字,符号而已;知其表面文字,终归肤浅。识其志趣行略,识其为人,方为真知。记住一个表字,或可记住一截历史,充实几许学问,也算砍柴搂兔子,顺手捡个便宜。

南宋时素与文天祥、谢枋得友善的诗人王奕,字亦大,全析“奕”字。元兵破临安(杭州)时,谢枋得提孤军以保疆土,后被元军绑缚北行,王奕赠诗曰“两生无补秦兴废,一出仍关鲁重轻。白骨青山如得所,何须儿女哭清明”,悲壮其行,军民哀泣。此诗正气轩举,诵之难忘。王奕不过故里玉山(今属江西)书院普通教谕,面对国势垂亡,凛然无畏;联系其表字“亦大”,当敬佩其生死度外,的是大器之才。宋亡元兴,王奕自建“斗山书院”教习汉学,以为汉文化绵延不绝即汉魂犹存,此亦民族大志。

“亦大”二字,实不简单,出孔子的“死生亦大矣”(见《庄子·德充符》所引),谓死生虽人生大事,然而生死之轻重,义理不可易移,此士君子迥异平庸者也。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元初陈绎曾《跋鲁公祭兄子季明帖》、清李绂《峡江烈孝诗》等,无论言及生死运命,还是高议慷慨殉节的血性志士,皆引“死生亦大矣”五字,各有深意,令人肃然。

林岫作品

晚清诗文家徐珂,诗事谭献,曾在袁世凯小站幕中担任过将校官员的文史讲席,辑数百种清人报刊史料笔记著《清稗类钞》四十八卷,曾入南社名录。其字仲玉、仲可,析“珂”为二,两用无妨。又经学家杨岘,吴昌硕评其诗文“洋洋洒洒,自性情中流出”,其字见山,全析“岘”字。或论“杨”姓,见山不见水,似有缺憾,后因扬州讯案草率,降职三级,果然“流水落花春去也”,真个面山闭户,垂老读书,足以颐养潇洒。

半析,跟上述全析全用不同,只取用名字析分后的局部或一半即可。

明代著名文学家唐汝询,字仲言,“言”取“询”之半;又嘉靖间诗书家周诗,字以言,取“诗”之半;又晚明钱谦益和黄道周的好友宋珏,擅书精篆刻,以八分入印,开“莆田派”先河,其字比玉,取“珏”之半。清嘉庆间曾得阮元书“孝廉”和“士乡”汉隶二堂额嘉许经学深厚的陈鳣,字仲鱼等,皆是半析。

析字取意,只要根柢在此,任他移花接木,毕竟容易破解。南宋画家郑思肖,善画兰竹,读者熟悉其号“所南翁”,却很少知道他题书画室四字匾额“本穴世界”的蚀骨隐痛。细解四字,看出他析分“本”字的“十”移往“穴”下,重新组合成的“大宋世界”,方始读懂其亡国失土后哀号天地至最终隐痛无语的沉默,无疑会对郑公“画兰不画土”的艺术作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晚清咸丰同治年间经史家刘毓崧,博雅睿智,曾得曾国藩曾国荃赏识,延聘为幕僚;其字伯山、崖松,皆半析“崧”字,各取一半。现代著名诗书大家沈尹默(原名沈君墨),“尹”取“君”之半,半析。或“以为无'口’乃更'默’”(见《近代名家字画市场辞典·沈尹默》),实则“尹”“君”有别,但“墨”即“默”也。

古汉语中“墨、默、嚜、嘿”相通。最有名的文例,《史记·商鞅传》有“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又《荀子》有“口可劫而使墨云”(可以强制闭嘴而使之缄默不言),又《韩非子》有“嚜然无声”、《论衡》有“晏子嘿然不对”等可证。

近代创办《大汉报》和《神州女报》的女诗书教育家张默君(原名昭汉),字墨君。或以为“墨”取“默”之半,添“土”而成,实则用换字法,“墨君”即“默君”也。

将析字和添字叠加使用的,称为析添。常见的是半析后添字,在东坡贬徙岭南途中有过诗书往来的诗人刘谊,字宜父,号宜翁,半析“谊”字,续添“翁”字。清山水画家陈乔森,其印为“木公”,即从其名“森”字析出局部,再添一“公”字。

明代辑洪武至嘉靖九朝名臣经世宏文五百八十九篇成《皇明名臣经济录》的古文学家黄训,字尹言,即析“训”之“言”,前冠“尹”字而成。又景泰嘉靖年间楷行草兼善的书法家钱溥,字原溥,前冠“原”字。同期的“景泰十才子”盟主刘溥,先析“溥”,更换偏旁,得“博”,然后冠字,字原博。二人同名异字,唯取向不一。“溥”与“博”同义为“广大”,但“溥”多恩霖广惠,“博”更侧重学问。祖传太医医术的刘溥忠悱鲠直,不愿奉迎权贵,供其驱使,素“以医名为耻”,又诗多不怿,恨“时无英雄,遂有「十才子」之目”,所以改“溥”用“博”。远恩霖,无异避祸;近学问,自在由我。如此读懂其字,理解其志向和苦衷应该不难。

全析半析,或者半析添字,皆听便自已,但凡读懂的,会意一笑,都堪称知己。

辛巳(2001)清明后,诗人吴奇携友来访,说起因治印需要,已向京沪三位前辈乞赐表字,皆不称意。我建议他用析字法取字“大可”,暗隐“奇”字。在座三人皆以为佳,而吴偏偏以“名字析开似不吉利”为由而犹豫。

文学创作的修辞手法本有分合一格,此格经常借用析分法。析分成功与否,在巧不在拙;字号吉利与否,在人事不在名号。

清初诗书画家毛奇龄,字大可,用析字法。毛奇龄诗书画兼擅,《桐荫论画》评其山水画“意到笔随,妙有天趣”,因他的文学底蕴优渥,放舟艺海,自有“艺舟双楫”的优势,仕途偶有风雨颠簸,还算顺利,但负才傲睨,总寻古人找茬放矢,故时遭讥弹。其表字“大可”隐去“奇”字,本欲回避锋芒,貌似谦恭,终因作了一些“大可”不必的糗事,譬如揭批朱熹等宋贤不遗余力,非议东坡何以不写“春江水暖鹅先知”等,最终落了个“非淳儒”的评价,留下遗憾。人生棋局,被自己四面狙击,不幸搞砸,跟析分“奇”字有甚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