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外科圣药“芙蓉膏” ,外敷消炎疗肿毒

 健康管理师紫苏 2022-06-13 发布于湖南

白居易夸赞杨贵妃“芙蓉如面柳如眉”,芙蓉面便成了好颜色的象征,提到芙蓉,大多印象是美丽、娇艳。中医里也有一个方子叫芙蓉,那就是芙蓉膏,它算是中医治皮肤病的外科圣药。

药如其名,芙蓉膏是以芙蓉叶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软膏,芙蓉叶性凉,味微辛,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的功效。因此芙蓉膏抹在身上后非常清凉舒适,可以用来治疗红肿热疮,未成脓时。功效为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对于治疗腮腺炎、肿毒、疮疖、痔疮、关节肿痛、痤疮、蜂窝织炎、乳腺炎初起,都有奇效。

网上有不少分享自己使用芙蓉膏的经验。如某医院收治一名急性阑尾炎患者,经确诊为阑尾周围脓肿。经B超确定病灶位置后,给予均匀外敷芙蓉膏,膏厚为0.5cm~0.8cm,范围超出肿块边缘2cm。膏上覆盖塑料薄膜,薄膜周围用胶带密封,每天更换2次。治疗5天后疼痛消失,治疗7天后,病人右下腹部肿块消失。

组成与制作

大家如要自制芙蓉膏,首推赵炳南的芙蓉膏药方,他是我国近现代的著名中医皮外科专家,风格自成一派。1975年由其徒弟和助手整理而成的《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系统介绍了赵炳南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该书共收入病种51个,病例137例,还介绍了3种特殊疗法和行之有效的验方、常用方。

他在书中公布的配方是:黄柏10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芙蓉叶10克,泽兰叶10克,大黄10克。

芙蓉叶具有清肺凉血、消肿排脓的作用;大黄可以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泽兰叶能够活血祛瘀从而达到消肿止痛的功效;“三黄”——黄芩、黄连、黄柏,虽然均为清热燥湿的中药,但三者也都兼具泻火解毒的作用,常合用以增强彼此的功效,三者的区别在于黄芩偏于泄上焦肺火、黄连偏于泄中焦胃火、黄柏偏于泄下焦相火(即肾火)。

做法是将以上的药材共研细面,过筛后,用凡士林调成20%的软膏(取药面20克,凡士林80克)。不过现在很多人嫌凡士林太油腻,对于皮肤的渗透性较当代的乳霜弱,故可选用维生素E乳或者其他较温和的保湿乳霜替代凡士林。

一天使用2次,每次使用时可用一次性棉签蘸取适量药膏点涂于患处,若晚上睡前使用可以用此药膏敷于患处约一元硬币厚度的药量。

禁忌事项

1. 芙蓉对于孕妇是禁止服用的,因为它属于一种药物,孕期服用容易对胎儿造成伤害,不利于孕期的健康,所以孕妇要特别注意。

2. 芙蓉对于虚寒的患者也是不宜服用的,容易加重寒气的产生,同时对于月经期的女士也应避免摄入,女士食用过多也会造成女性月经不调。

3. 应用芙蓉膏时,忌姜、醋、鱼、马肉。

祭祀

作灶

2019

6月11日

开市
安葬

人以道立

以中医之道宣明华夏大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