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在与家人相处的时候,我们身边那些我们最亲近的人会自动进入到和平时不一样的模式中,变得敏感,苛责,情绪化。 即使发生的只是一些小事情,比如一句措辞稍有不妥的对话,就会被激起强烈的情绪; 你犯了个小错,就立刻遭遇词严色厉的斥责。 而且更难以理解的是,如果上述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关系一般不太熟悉的朋友身上,我们反而会表现得理性客观、豁达大度。 因为爱,因为安全 笔者之前就常常是这样,以至于事后常常自我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点傻???同样的事,对亲人爱人就容易情绪激动出口伤人,对普通的路人倒温文尔雅以礼相待。 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周围那些比我聪明很多的人在面对家人时也常常做如此反应,这就更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去研究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在做了一些追溯和研究后,最后发现多数情况是:1、因为爱;2、因为你是安全的。 对,你没看错,不是像我们遭遇此类事件时感觉的“对方不爱我不在意我”,恰恰相反,对方最原始的驱动恰恰是“因为爱你”和“你是安全的”。 来自于原生家庭 还记得我之前讲过的神经反应模式吗? 我们出生时,大脑给我们每个人都标配了大约一千亿个随时等待我们使用的脑神经细胞。 我们出生后在原生家庭的养育环境中,我们所接触到的一切事件都被作为经验记忆存储起来,这些特有的经验和记忆会影响认知。 它激活了一千亿个神经细胞中的一部分并使它们互相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神经反应回路,以后再遇到此类事件就会自动激活这个神经反应回路形成我们与之对应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能否回忆一下: 当你小时候生活在原生家庭中的时候,如果你打碎或弄坏了家里的一个器物,你的父母对你的反应是怎样的? 他们会对你说什么样的话?和你说话时,态度是怎样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呈现了哪些信息? 请再回忆一下: 当你父母其中一人犯了一个小错后,另一人是怎样对待对方的?这个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这个人当时说了些什么?这个人当时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是怎样的? 然后你再回忆一下,如果类似的事情发生在你与爱人和孩子身上,你会怎样对待你的爱人和孩子? 你发现有什么规律了吗? 是的,我们应对家庭婚姻以及育儿的经验,绝大多数来自于原生家庭。 爱越深,责越切 儿时在原生家庭里的经历和学习到的经验,被大脑如实记录下来,时时影响着我们今天在婚姻关系、亲子关系中的反应模式。 那些小时候我们能回忆起来的事情(4、5岁以后的)和不能回忆起来的(4、5岁以前的)经历就像一个巨大的陀螺,会带着我们卷入其中。 有时候尽管心里想着不要再这样,但有着巨大惯性的反应模式却把我们一次次身不由己地带入到那个自动反应中。 可能有人会说:好吧,我知道我和家人为什么会那样反应了。 但是,同样是爱家人,为什么那么多人要采用“苛责”的方式对待家人,而不是“积极关注”的方式? 改变人又不是只有苛责一条路。 是的,改变的方法很多。但是因为在我们过去的教育观念和长期形成的习惯中,改造人的方法奉行的经验多是“责”而不是“夸”。 奉行的是“今天你还有哪里做得不够好”的习惯于聚焦哪里有不足的“缺点聚焦模式”,不是“每天进步百分之一”的聚焦于任何微小进步的“优点聚焦模式”。 我们多数人从原生家庭里学到的,多是前一种观念和模式。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身边比比皆是的“爱越深,责越切”。 因为我爱你,看到你的不足就会引发我的焦虑、担忧、失望、怨尤等一系列的负性情绪,而这些情绪遇到爱,会转化成一股强大的动力和控制:
因为你是安全的,所以我就不需要斟酌措辞是否合适,所以我就可以畅所欲言随心所欲,所以我就可以酣畅淋漓地表达我的情绪; 所以有时候我在外面受了委屈(比如被领导骂了),回家后可能就会在斥责你的过失时,顺道把那些在外面受的委屈也发泄出来,不需要顾虑是否恰当。 因为,我知道你是安全的。 停一停,想一想 为什么不对关系一般的普通人这样做?因为“不值得”而且“不安全”:
所以我就只要对他说“你很好、你不错、没关系、好说好说”就好啦,至于他真的好不好关我什么事! 所以,当下次你再看到你的家人拿着放大镜找你茬、一点小事就态度恶劣难听话一堆的时候,你先别急着去生气。 你可以试试把他当黄河研究一下,可能你就会发现:原来他处在青藏高原的源头,是那样的清澈和纯粹。 如果你像之前的我一样,有时诧异于自己对待家人的反应模式, 我们可以试着在下次即将“脱口而出”的时候停一停、想一想“我究竟要不要对我生命中最爱最重要的人这样做?” 当然,由于反应模式已经形成很多年了,我们下一次可能还是会身不由己、控制不住地进入反应模式中。 不过不要紧,脑神经科学Neuroplasticity(神经可塑性)研究结果表明大脑可以在任何年龄通过特定的方法来发展新的神经连接来重组自身,Mindfulness(正念)练习就是这些方法中的一种。 如果你愿意,随时可以通过正念训练来逐步调整自己的反应模式。 总之,如果我们想改变,什么时候都不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