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当年的疯狂不再继续。” 作者/Nancy Colier 译者/燕妮的歌
作为孩子,我们需要归属感;有归属,意味着生存安全。但去表达所经历的糟糕体验,就意味着冒险——我们可能失去照料者的爱、归属感,甚至威胁到生存。当一个家庭陷入情绪混乱时,通常不会有人关注到孩子的情绪和感受;通常,孩子也没有一个能够安全交谈的人,更遑论承担责任或改变现状的人。 01 — 糟糕的原生家庭意味着什么 当我们在情绪躁动、彼此攻击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我们会发展出一套特有的防御策略,以保护我们的安全和完整。简单地说,我们学会了接受很多感觉糟糕的事情,渐渐成为埋葬焦虑、恐惧、愤怒和绝望的专家;我们在一片片废墟中穿行,就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不管真实的状况有多疯狂 ,感觉有多糟糕,我们都对这一切习以为常。 诚然,在儿童时期,这种生存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成功保护了我们的安全。但是,当我们把同样的防御策略带入成人关系时,它就不再奏效,甚至会导致我们深陷无助、焦虑和愤怒。儿时那些深藏于心底、被压抑的感受,现在还在,只是不再深埋于地下了。 那些生长于疯狂糟糕的家庭氛围的人,常常纠结地想对父母抗议,但最终却什么都说不出。因为担心一旦说出,会引起更大愤怒或更多混乱,而且确实,那往往对于改善当时的状况并没什么用。 同样,作为恋爱中的成年人,我们不断考虑对方对我们做了什么;在心里默默为自己的不满寻找各种理由,不断考虑要说什么,以及该怎么说。但最终,我们再一次保持沉默。我们对他人和自己的糟糕处境念念不忘,却不知如何采取措施来改变它;我们太害怕面对后果,以及我们内心的愤怒。最终,我们陷入了糟糕境地却无力改变我们的关系,只好长期生活在恐惧和怨恨中。 02 — 战或逃的生存模式 作为成年人,当我们面对那些让我们感觉糟糕、疯狂、愤怒或难过的行为时,我们的神经系统会自动进入一种战斗、逃跑、冻结反应的模式。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前丘脑关闭了,进入了生存模式。在我们大脑的隐秘深处,有一个假设,即:如果我们站出来发声,就会付出可怕的后果,状况会恶化。于是,我们根深蒂固的恐惧占了上风,以至于,还没等我们意识到,我们就已经快速找出一个方法,使得儿时的不良行为在成人的关系互动中继续。 但在成熟的关系中,保持沉默是行不通的。 因为,沉默妨碍了我们成长,阻碍了彼此被了解和发展真正的亲密关系。它不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保护我们的安全。恰恰相反,在自我保护的幌子下,隐藏自己的策略和天生的自保本能,变成了伤害我们的东西。 我们最终被恐惧吞噬,执着于我们所痛恨的东西,并带着难以抑制的怨恨。愤恨他人,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也忿恨自己,因为自己允许了那些行为。 03 — 如何改变困局? 当神经系统以一种让我们停滞不前的方式,对不良行为做出本能反应时,我们该如何改变呢? 我们如何将本能反应变成一个有意识的过程,这样,我们就有了更多的选择? 第一步,关注面对冲突时我们的内心活动。也就是说,识别并接受这种模式,意识到当我们面对关系中的不安全时,大脑会进入到自动的战或逃跑模式。意识到并接受这一事实,对自己保持善意、同情和感激,因为这是我们以前所知道的、唯一能保护自己的方式。并且提醒自己,这种行为模式已经不再能保护我们。 其次,停下来聆听我们内心恐惧的部分,它需要从一个值得信任的人那里知道或听到什么,才能让它为自己说话、直面疯狂。有时,我们内心的惧怕想要知道或被提醒:它其实并不需要这个人。 如果我们能意识到,没有那个人我们不会死、我们只是把童年的依赖投射到现在的关系中,风险就会降低,我们就有勇气说出真相。如果我们还无法真正相信我们不需要那个人,我们可以试着培养自己的自主,那可以让我们重获自由。 另一方面,内心的那个小孩可能需要知道:它无需解释什么,也无需让另一个人理解或同意。有时,内心真正的恐惧在于,我们需要无视对方的愤怒、指责和令人畏惧的争辩,而为自己辩护。事实上,那些对我们不利的人,我们无需得到他们的肯定或确认。我们要允许自己简单地说:不,这不可以,句号…这句话结束了。 “我需要相信什么,才能在面对疯狂时勇敢站出来?”这个问题有无数种答案。 最重要的是,要问问自己恐惧的那部分(带着善意):它需要什么来支持你直面疯狂,说出你的真相。一旦你清楚了需要什么才能前进,就可以告诉自己这个事实,或开始着手让这个答案成为事实。 04 — 学会成为黑暗中的光明 当成长过程中接受了那些无法接受却不得不接受的事情,我们成为了害怕为自己挺身而出的成年人。我们学会了填满愤怒,不惜一切代价维持和平,包括牺牲自己。 但曾在疯狂中长大,并不意味着我们注定要永远和疯狂为伴。 我们可以改变;我们可以改变对不可接受行为的反应,在此过程中,我们甚至可以改变情境本身。或者,我们可以选择离开那个不适合我们的环境。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些,我们就有了选择。我们可以学会在黑暗中成为光明,创造我们自己想要的现实,而不是像我们小时候想的那样。我们对自己的现实有发言权,而且,我们可以从问题转向解决方案。 References: Nancy Colier , Healthy Relationships After Growing Up in Emotional Chaos? ,Retrieved Jul 24, 2019, from https://www./intl/blog/inviting-monkey-tea/201907/healthy-relationships-after-growing-in-emotional-chaos 关于作者: Nancy Colier是一名心理治疗师,跨宗教牧师,著有《off的力量:在虚拟的世界里保持清醒的正念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