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庸胜堂中医》影响“发病”的三大主要因素

 醉青YPS 2019-06-12

文章内容与《医门推敲五》,大学《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版影响发病主要因素同步讲解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主讲:张胜兵

除正气与邪气对发病的直接影响外,其他因素对发病的影响可归纳为环境因素、体质因素和精神状态三个方面。

(一)环境因素与发病

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域因素、生活工作环境等。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社会变化息息相关,若这种“天人相应”的关系一旦破坏,则影响正邪关系而致发病。

1.气候因素

四时气候的异常变化是孳生和传播邪气,导致疾病发生的条件,易形成季节性的多发病。比方说春天易伤风,夏天易中暑,秋天易伤燥、冬天易感寒等。特别是反常的气候,比方说久旱、水涝、暴热暴冷,既可以伤及人体正气,又可促成疠气病邪的传播,形成瘟疫流行。比方说麻疹、水痘、烂喉丹痧(猩红热)等多在冬春季发生和流行。另外,随四季变化不同,人体正气阴阳的盛衰有所偏颇,对病邪的抗御能力不同。因此不同的季节,可出现不同的易感之邪和易患之病。这个呢我们在外感六淫里面已经讲得比较清楚了,在这里只是把这个气候因素与这一个发病联系起来看,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在这个《黄帝内经》里面关于这个气候因素对发病的影响也讲了很多。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里面说:“四时之气更伤五脏”。那么在中医的五运六气里面,关于气候与发病的关系,有更详细的论述,这个五运六气三两句话讲不完,所以我们在这里只是提一提。

2.地域因素

不同地域,其气候特点,水土性质,生活习俗各有不同,均可影响人体的体质特性和疾病的发生,易致地域性的多发病和常见病。比方说西北方地势高峻,气候干燥、寒凉多寒病;东南方地势低洼,气候温热而潮湿,多热病或湿热病。某些山区,人群中易感瘿瘤之疾等。另外,有些人异地而居或异域旅行,每致机体的正气不足,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初期常有“水土不服”的表现。

那么西北方,在这个西北地区,地势高峻,居处比较干燥,气候寒凉而多风,水土比较刚强,这个地方的人腠理常闭而少开,所以说多风寒中伤或燥气为病,这是讲它的原因。东南方地势低下,那么就会有湿,气候温暖或者炎热潮湿,水土比较薄弱,人的腠理常开而少闭,固多湿邪或湿热为病。也就说关于这个人的腠理的关闭状态,与他的生活的地域环境有关。那么他这个腠理是闭还是开,他感受的邪气也有不同。

3.生活工作环境

生活和工作环境的不良可影响疾病的发生而致病。比方说工作环境中的废气、废液、废渣、噪声,均可成为直接的致病因素,造成矽肺、肿瘤,或者急慢性的中毒。生活居住条件差,阴暗潮湿、空气秽浊、蚊蝇孳生等,也是导致疾病发生和流行的条件。

比方说生活居住区潮湿阴暗,或者从事水湿作业的人,常易患寒湿性疾病。比方说渔民或者种水稻的农民,他们得风湿的就比较多;夏季炎热,在野外操作容易中暑;冬季严寒,在野外工作容易受风寒或者冻伤;矿工在粉尘中劳动,吸入粉尘伤肺,而形成肺疾如矽肺;在鼠害严重的环境工作,这个环境有携带鼠疫杆菌的鼠蚤,经鼠蚤叮咬患上鼠疫,吸入带有出血热病毒的灰尘,染上出血热。据报道,前段时间有个病人得了这个流行出血热,然后报工伤,于是就打官司。这究竟是不是工伤?为什么别人跟你一起工作,别人就没有得流行出血热,而你得了?这个官司实际上是与工作有关的,有一部分人他自身的抵抗能力强,吸入的病毒少没有得这个流行性出血热,他的抵抗能力弱一点,吸入的灰尘含病毒多且致病力强,所以染上了流行性出血热。在医院西医治疗花了好多钱,最后出现了肝肾功能的损伤和衰竭。举这个例子,其实是为了说明环境与发病的这个关系。

4.社会环境

人在社会中的政治地位,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家庭情况、境遇和人际关系等的改变均能影响阴阳气血的运行,影响人的情志活动而发病。如《素问·疏五过论》说:“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暴苦暴乐,始乐后苦,皆伤精气”说明社会环境的变化,虽不中邪,但不能自行调节与适应时,则可促使疾病的发生,或成为某些疾病的诱发因素。

下面我们就社会环境方面对发病的影响逐一解释。

4.1政治地位:如有人一辈子当官,什么处长、厅长、部长甚至更大的官。最后,退休之后无缘无故得病,西医各种检查,生理上、病理上没有发现很严重的问题。但是,他整个人就感觉到乏力,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没有兴趣,甚至厌食。厌食、乏力好像是脾胃虚一样,脾胃气虚可以乏力厌食,其实,他的身体跟以前是一模一样,只不过他以前当官,现在没当官了,以前当官的时候风生水起,很多人都会去巴结、讨好,他整个人精气神感觉很好,他这种疾病是受政治地位社会环境变化影响而发病,一旦说让他又去成为某个领导,他这个病马上就好了,不用吃药,不药而愈。这个其实是一种政治地位环境变化,影响到情志活动,从而影响到体内气血运行而产生的一种疾病。

4.2经济状况:比方说富二代,一直过着比较优越的生活,突然有一天破产,产生一些不是生理变化的疾病,这种情况就是经济状况变化引起,一旦有一天他又有钱了,他的病就好了。

4.3文化程度:比方说有的人文化程度是研究生、博士,有的人文化程度是小学或者初中,文化差异比较大也会影响到发病。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对于某些事物的认知角度或者认识的层次不一样,可以引起两种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的心理变化的不一样。我们不说别的,就说医学。如果一个非常懂医学的,比如说中医学研究生中医学博士和一个文盲,他们俩同时得病,但由于文化程度不一样,对疾病的认知就不一样,就会导致心理状况也会不一样,可以直接影响到病情的预后。我们以癌症为例,如果一个文盲和一个中医学博士同患一种癌症,他们的心理状况是不一样的。那这个文盲得了癌症之后,心情低落,认为完了,可能会回家等死。另一个文化程度比较高又懂中医学,他了解癌症是一种气滞血瘀或者痰凝引起的,只要心情好,对证治疗,说不定是可以和癌症共存,甚至可以通过中医中药的方法来彻底的解决癌症,那么他的这个心理状态就不一样,他很有可能活的时间更长。这就是文化程度不一样,对事物认识的层面和角度不一样,导致他们的心理变化不一样,心理变化不一样,而影响气体内气血运行,直接影响到这个疾病的发生及愈后。

4.4家庭情况:如果同样两个病人得了癌症,有一个家的家庭情况很不温暖,很不和谐,他可能死亡得更早。但是,另外一个癌症病人的家庭情况很和谐,感情都很好,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在家人的支持及细心照料下,他肯定会活的时间更长,甚至可以有治愈的可能。曾经有这么个故事,相信大家也听过类似的这样的故事,说一个病人得了绝症,但是,他的夫人刚刚怀孕,他想在临死之前看一下自己的小孩,于是乎,就在这种精神意识力支撑之下,他一直坚持活到他的小孩出生,看到他小孩一眼之后,他就去世了,安详地去世了。这个例子佐证了家庭环境情况影响个人情志因素发生变化,情志因素变化进而影响发病及预后。这充分说明家庭情况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发病。

除了以上加以说明的几点,还有境遇、人际关系等等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对发病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会影响疾病的预后。

(二)体质与发病

正气的强弱在发病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而作为反应正气盛衰特点的体质,往往会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体质对发病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决定发病倾向;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决定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

1.决定发病倾向

体质强弱是正气盛衰的体现,因而决定着发病的倾向性。一般而言,体质盛正气强,则抗御病邪的能力亦强,不易被邪所侵袭,或虽被内外邪气所扰,病后亦趋实证。体质衰正气弱,那么这种情况则易受邪,或易生邪而发病。发病后易趋虚实夹杂之证,或虚证。《灵枢·五变》说:“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五脏柔弱者,善病消瘅”,说明不同的体质类型,其发病具有倾向性。《灵枢·寿夭刚柔》有这么一段话:“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强有弱,有短有长,有阴有阳”。就是说人生在世,由于每个人的禀赋不同,其性格有刚强柔弱之分,其体质有强壮和瘦弱之别,其身形有长短之分,就其体质及生理功能活动来说,这又有偏阴偏阳之别。人体体质的差异性对发病具有很大的意义。一般来说,虽然同是感邪,则发病与不发病,在不同的体质有区别,病邪即使相同,由于禀赋、体质不同,其发病情况亦有差别,其病理变化及临床反应又不尽相同。

打个比方,比方说同为风寒之邪侵袭肌表,由于体质的差异,有的可发为中风表虚证,有的可发为伤寒表实证。那么表虚和表实就不一样了,表实证用麻黄汤,表虚证用桂枝汤。但是他们是感受的邪气是一样的,仅仅是由于体质的差异,那么一个发为实,一个发为虚,用的方剂都不一样。

2.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

体质不同,气血阴阳盛衰有别,对某些病邪具有不同的易感性。阳虚之体,易感寒邪;阴虚之质,易受热邪。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且又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易感外邪,受邪后易化热生风,或伤饮食,或易患生长发育障碍之疾,而年高之人,脏气已亏,精血不足,抗病力、调节力、康复力均已下降,易感外邪和生内疾而发病,其病证易形成虚实夹杂证,或者是虚证,且多迁延难愈。女性以血为本,具有经、带、胎、产的生理变化,对发病也有一定的影响,易患肝瘀、血虚、血淤;而男子以精气为本,易患肾精、肾气亏虚之疾。肥人或痰湿内盛之体,易感寒湿之邪,易患眩晕中风之疾。瘦人或阴虚之质,易感燥热之邪,易患肺痨、咳嗽诸疾。也就是说,阳虚或者阴盛之体,感邪后易从寒化,既从阴而化寒,多反映为寒性病理变化,或为实寒证,或为虚寒证;而阴虚或阳盛之体,感邪后易从热化,既从阳而化热,多反映为热性病理变化,或为实热证,或为虚热证。

3.决定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

感受相同的病邪,因个体体质不同,可出现不同的证候类型。如感受风寒之邪,卫气盛者,易形成表实证;卫气虚者,易为表虚或者虚实夹杂。同感湿邪,阳盛之体易热化而形成湿热;偏阴质者又易化为寒湿证。反之,若体质相同,虽感受不同的病邪,也可以表现出相类的证。如阳热体质,无论感受热邪或寒邪都可表现出热证。打个比方,阳盛之体,既体内有火的人,比较亢奋,他感受湿邪的时候,易形成湿热,比如皮肤搔痒、湿疹,女子湿热下注形成黄带,男子湿热下注形成阴囊潮湿、阳痿早泄等。阳盛之体,男人和女人同感湿邪,形成湿热,临床表现会不同,形成不同的疾病,有的是皮肤病(如湿疹、阴囊潮湿),有的阳痿早泄,有的是湿热带下等。那么如果一个偏阴性体质者,怕冷,寒性体质,如果感受了湿邪,那么他就易形成寒湿证,就不会形成湿热型的黄带、湿疹,易形成寒湿带下,带下可能清稀如水。这个就跟黄带刚好相反,用的方子也不一样。这种体质的人感受湿邪,形成寒湿,合并感受风邪,肢体关节或者肌肉遇风遇寒就疼痛,这是因为形成了风湿,这是寒性的体质的发病属性。如果热性的体质形成的是热痹,它会红肿热痛。所以说,体质类型决定了某些疾病发生这个证型。我们在讲“四诊---望闻问切”之‘望诊’、“体质学说”时讲过:一个病人一旦进来,你条件反射首先要判断它属于哪种体质,因为他的体质,对于他发病是哪一种证型都是有联系的。那么“阳热体质无论感受寒邪或者热邪,都可表现出热证”什么意思呢?比方说,这个人亢奋,体内有热,热到甚至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这种阳热性体质,如果感受热邪的话,就会更加的热;如果感受寒邪,这个感受到寒邪的程度,又不足以强于他体内的热质的话,那么它表现的肯定还是热证;如果说感受的寒邪和体内的热质相当,寒邪又没有被彻底抵御(相互此消彼长),可能就会出现寒热错杂之证,比如说上寒下热、里寒外热、外寒里热、寒热交错等,这里面是不是也有热证表现?所以说“阳热体质无论感受寒邪或者热邪,都可表现出热证”。

(三)精神状态与发病

精神状态能影响内环境的协调平衡而影响发病。精神状态好,情志舒畅,气机通畅,气血调和,脏腑机能旺盛,则正气强盛,邪气难以入侵,或虽受邪也易祛除。《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若情志不舒,气血不调,气机逆乱,脏腑机能失常而发病。所以调摄精神,可以使内环境协调平衡,从而减少和预防疾病的发生。《素问·上古天真论》这段话,其实际上是注重于一种精神内守,无论是道家、佛家,还是某个教派可能都有这种精神内守的养生法。如一个人患了某种疾病,求助于西医,得不到解决,最后求助于中医,或者求助于某个教派,(中医、道、佛教)他们都会用到这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方法,让患者在内环境上达到一个平衡,从而抵御或预防一些身心疾病,特别是很多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肾病、肿瘤、癌症等。他们都可以寻求于这些东西,因为西医已经给不了他们任何希望。而“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这种状态,其实,也是我们精神养生方面的最高境界。达到这个状态之后,我们可以通过真气运行的大法,甚至可以打通小周天或大周天。小周天,也就是任督二脉,这就是他们需要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所以说当一个人有邪念,精神状态不能进入这种“虚无恬淡”的这种状态的话,它打通任督二脉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

情志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突然强烈的刺激可以导致气机逆乱,伤及内脏而致疾病突发。如临床中常见的突发性胸痹、心痛、中风等等,可以因为强烈的精神刺激而诱发。比方说,我之前碰到的这样一个病例,患者有多年的高血压病,有一次和人打麻将,杠上开花,成了一个大牌,紧张、兴奋,结果当场血压升高,中风倒地而亡。第二,长期持续性的情志刺激,比方说悲哀、忧愁、思虑过度,易致气机郁滞或逆乱而缓慢发病,如消渴、胃脘痛、癥瘕等疾病。癥瘕、肿瘤就是情志抑郁的这类人长期持续性地受到相应的情志刺激,导致气滞血瘀、痰凝而发病。

有些突然的强烈的精神刺激可以导致一些怪异的病,如白发魔女,一夜白头,这种情况是由于突然的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出现的;范进中举,他也是突然的情志刺激而诱发了疾病。

此外,禀赋因素对发病也有一定的影响,不但可以形成遗传性疾病,也可以影响到人体的体质状态与正气强弱而影响发病。简单说,疾病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功能失常所致。这一种既重视外因条件,又强调内在因素的辨证的发病观,对于把握疾病的本质和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的价值。

国际知名中医张胜兵本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