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瑞士工程师与滇越铁路的古老故事 | 《笛荡幽谷》

 颐源书屋 2019-06-12

笛荡幽谷

一位苏黎世工程师亲历的滇越铁路

(1903—1910年)

本文共计 2440  | 预计阅读时间 8 分钟

图为滇越铁路135.6公里处(1908年)

笛荡

这个多年前发端于瑞士,至今还在生长中的故事打一开头,就跟百多年前问世未久的铁路、桥梁、火车,跟那些古老、笨重却轰然有声的过往难解难分……

16岁那年的一天,瑞士女孩儿希尔维亚·麦斯特尔坐在从老家开往苏黎世的火车上,头一次听父亲弗莱迪·麦斯特尔说起,爷爷奥托·麦斯特尔留下过一些遗物。

希尔维亚隐约听说,以前,家里收到过两个旧箱子,寄自中国上海。甚至,母亲还在家里洗刷过一张虎皮,毛色斑斓,风姿威武,据说来自中国多山的云南。可惜希尔维亚那时太小,除了看过爷爷几幅照片,余则几无印象——照片单薄的平面影像,哪能传达百年前一个人飘忽不定却又葱郁盎然的生命气息——1937年,奥托·麦斯特尔在上海去世,希尔维亚1944年才生。

奥托·麦斯特尔

许久之后,麦斯特尔姐妹打开那两个大箱子检视里面的物品时,竟惊呆了:除了老麦斯特尔20世纪初从中国写给所供职的苏尔寿公司的简报,一些非常专业的技术性文字,还有他的三本日记、明信片、报纸、文件、通信证、学习和工作证明,写给瑞士家人、朋友的大约五百封信,及他拍摄的874幅银版玻璃底片和1000幅照片,涉及老麦斯特尔1903—1910年作为一个土木建筑工程师,参与修建当时被称为堪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媲美的世界第三大工程——滇越铁路的那段经历,及他后来在上海度过的十多年时光。

经一段时间苦心整理,希尔维亚与她的伴侣格奥尔格·霍赫和妹妹一起,先是将老麦斯特尔留下的所有资料做了数字化处理,以期长期保存——老麦斯特尔做梦也难想到,百年后的世界已如此陌生,他在酷热滇南随手留下的文字和图片,居然要借由两个孙女之手,经历一次他闻所未闻的现代科技冒险;然后,希尔维亚姐妹又从中精选出部分文字和照片,编成《飘荡在峡谷间的笛声》(以下简称《笛声》)一书,正式出版。

该书编辑鲍尔·胡格撰文对奥托·麦斯特尔的文字做了简介,而为该书作序的托马斯·瓦格纳先生建议希尔维亚带着她爷爷的遗物和照片,到苏黎世的友好城市昆明办个展览,说《笛声》一书若能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那就更好……

2012年,希尔维亚和她的伴侣霍赫动身前往中国云南,去拜访她爷爷修建过的铁路与火车。2018年,中文版《笛声》——《笛荡幽谷——1903—1910年一位苏黎世工程师亲历的滇越铁路》一书,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至此,关于一个瑞士工程师与滇越铁路的古老故事,百年后再续新篇。

幽谷

本书记录了自1898年开始,由“法国印度支那铁路建筑公司”承建的滇越铁路线从老街到今天的中国昆明段的建设情况。书中文章来自参与建设的瑞士工程师奥托·麦斯特尔1903年至1910年期间的原始资料。它见证了一个历史性的奇迹,一个由法国人、瑞士人、意大利人、中国人等不同的民族,通过合作而共同创造的这一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奇迹。

滇越铁路全长465公里,有155条隧道和107座桥。铁路修建在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中,并且至今仍能正常运行。

奥托·麦斯特尔于1896年毕业于瑞士联邦工学院(今苏黎世联邦工学院)的土木工程系。他与另一位设计埃菲尔铁塔基础图纸的瑞士工程师茅利斯·科和林(Maurice Koechlin)毕业于同一所大学。在滇越铁路大量的桥梁建设中,很多地方借鉴了埃菲尔铁塔的设计理念,尤其是人字

合龙后的人字桥

这座桥因为它的形状酷似中文的“人”字而得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盛誉。人字桥以它的独创性和优雅简洁的结构,令人感受到19世纪末期源自瑞士联邦理工大学的设计理念。

本书不仅提供了有关这项了不起的建筑工程的文献资料,还向后人展示了奥托·麦斯特尔的珍贵日记,日记内容生动而又真实,他记录了在东南亚人迹罕至的山区工作的情况,这在当时鲜有类似的文字记录流传下来。

1931年11月18日,奥托·麦斯特尔在上海

奥托·麦斯特尔所写的第一部分——“东亚最令人感兴趣的一条铁路”是关于滇越铁路建设的一些信件,收件人不详,据推测是一位热衷于建筑技术的人。这些信件在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89公里处修桥

文中还描述了周围的环境,和当时实施工程所遭遇的种种困难。除了一些有关铁路建设技术方面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了解到参与铁路建设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及他们遇到的风险,涉及工程参与者个人的命运。

整条滇越铁路(包括隧道和桥梁),赢得了美学上的赞誉,这一点可从奥托·麦斯特尔留下的照片中得到印证。

1903年滇越铁路修建者合影,站立者中第一排右起第五位是奥托·麦斯特尔

本书的第二部分——“劳工像苍蝇一样死去”,汇集了奥托·麦斯特尔寄给他父母和弟妹的信件。这些信件向我们展示了建设铁路时的一些色彩丰富而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

工人在89.6公里处

奥托·麦斯特尔在这些家信中,使用了更为直接和个性化的语气。他寄给家人的信件文风生动、细致、准确,文笔在工程师中实属不可多得。

我们把这些信件放在铁路工程建设的简报之后,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提供给读者。由于热带的气候以及这些信件寄回欧洲所经历的长途旅行,有些地方的字迹已无法辨识,我们更正了一些无伤大雅的小错及在必要的地方增加了标点符号,副标题由编者撰写。

滇越铁路老街至云南府图。摘自奥托·麦斯特尔的相册

1929年12月29日,在长江上行驶的英国昆虫级炮舰

第三部分——“整晚枪炮声不停”则记录了麦斯特尔的一次长江之行。1929年1月麦斯特尔受公司委托,乘船沿长江中部进行了一次商务旅行。他经过了以自然风光而闻名遐迩的三峡,包括一部分今天已淹没于库区的地方。我们再次体会到他无所畏惧的探险精神。

时间专注于掩埋与消解,从不屑于披露与招供。欲一睹历史的真相与幽微,必先刨开时间的堆积层,深挖细掘。

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获知老麦斯特尔有关滇越铁路记录时的欣喜,与1908年10月31日,他在滇越铁路104公里处记下的快乐,庶几款曲相通,而希尔维亚姐妹读到这些文字时的欢喜,亦复如是:

“前天我们举行了一个庆祝活动。火车在我们的工段104公里处,通车了……我在这里工作了五年,在经常遭遇暴风雨的荒野中,在暴晒的阳光下,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历经艰辛。常常我不能确定能看到这个黑色的庞然大物。终于它来了!在荒凉的山谷中回荡着汽笛声。当地人惊奇地张着大嘴,看着这个新东西,这个由洋鬼子带来的火车。现在我们和世界连接上了……”

笛荡幽谷

一位苏黎世工程师亲历的滇越铁路

(1903—1910年)

购买二维码

长按扫码了解购买详情

长按扫码领取微商城优惠券

复制口令 ¥9ztvY2vUxkb¥ 打开淘宝App即可购买

复制口令 ¥tw8LYee6kD4¥ 打开淘宝App即可领取5元无门槛天猫优惠券

“行走中国丛书”

“行走中国”未完待续……

本文主体内容摘自

“行走中国丛书”

《笛荡幽谷——1903—1910年一位苏黎世工程师亲历的滇越铁路》

〔瑞士〕希尔维亚·安吉斯·麦斯特尔  

〔瑞士〕鲍尔·胡格 编著

王锦 译

本文编辑:张益珲 李爽 张丽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