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侨”名称的由来

 老王abcd 2019-06-12

中国人移居国外的历史非常远久。唐宋之前,移居于国外的华人,并无固定的称呼;唐宋以后,多被居住国称为“唐人”。后来,他们也自称“唐人”。明清时期,仍多称“唐人”、“唐人”(这里的“唐山”是华侨对祖国的一种习惯称呼,并非河北的唐山)。也有的称为“华人”、“中华人”等。清宋以后,又有“华民”、“华工”等称谓。

“华”与“侨”,就其单词的含义来说是明确的。“华”的词意之一,是中国的古称,“侨”是客居、寄居之意。我国古代很早就把寄居他乡的人称为“侨人”或“侨士”。随着移居国外人数的增加,“华”“侨”二字就联系在一起,用来称呼在国外客居或寄居的华人。1878年,清驻美使臣陈兰彬,在奏章中就把我国寓居国外的称为“侨民”。从此,“侨民”便成了一种专称。1883年郑观应在给李鸿章的奏章中,使用了“华侨”一词。1898年,日本横滨的华商建立了一所学校,取名“华侨学校”,“华侨”一词正式出现。1904年,清政府外务部又在一份奏请在海外设置领事馆的折子里提到:在海外设领,“经费支出无多,在华侨受益甚大”。自此以后,“华侨”一词便普遍成为寄居海外的中国人的一种专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