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山水间——杨林山水画作品

 涤砚堂 2019-06-12
黄岳画院
2019-06-08 

湖北红安天台山写生2018年 45x60cm

杨林在太行山写生

杨林,安徽黄岳画院长,清华美院朱零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清华美院朱零山水画高研班助教,安徽省美协会员,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曾获全国首届扬州八怪杯一等奖,尚意2017全国美展最高奖(中国美协),2018中国福州海上丝绸之路最高奖(中国美协),入选2017泾上丹青全国国美展,2018山水研都多彩肇庆全国美展(中国美协),安徽省美术大赛最高奖等,出版有个人作品专集和论著数本,国画家,艺术界,世界知识画报,美术报等杂志报刊都有报道和介绍,曾在南昌,黄山,马鞍山,合肥等地举办过画展,并有多家电台报导和介绍,近年来更多的关注于中国山水画的写生与创作。

黄岳劲松图,2017尚意全国中国画展,入会资格奖(中国美协)

情源厚土,2018中国福州海上丝绸之路入会资格奖(中国美协)

皖秋,2017泾上丹青全国美展入选作品(中国美协)

山静松声远,2018安徽省美术大赛最高奖

富春山居,130x230cm,2019弄潮杯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入社资格(西泠印社)

岁月留痕,135x240cm,2018太行山写生作品

秋雨,150x240cm. 2018泼墨写意作品

春和景明,155x220cm. 2018

万壑松风 190x240cm .2017水墨写意作品

山水砚都,125x240cm. 2018山水砚都多彩肇庆全国美展入选作品(中国美协)

山光澹澹树阴阴.134x68cm

天台山音乐禅写生,45x68cm. 2018

宏村老屋写生,68x68cm. 2018

查济画家村写生.68x68cm. 2017

武陵深处,68x68cm. 2017查济写生

查济许溪写生,68x68cm. 2017

黟县塔川写生.68x68cm. 2018

忆写黄山松石.35x50. 2019

黄岳劲松,68x45cm.2019

泗溪方田村,68x38cm.2019

婺源沱川古民居写生,55x68cm. 2019

西海烟云,45x68cm. 2019

残墙与老屋,55x68cm. 2019婺源写生

黄山西海大峡谷写生,40x68cm. 2019

婺源沱川水上人家写生,68x68cm. 2019

溪头老屋,55x55cm. 2019婺源写生

沱川水上人家写生68x68cm. 2019

缶翁题梅花诗,198x97cm. 2019

春山叶润秋山秀,50x50cm. 2018

万壑树声满,50x50cm .2018

    宋代范中立云“师古人不如师造化”,指出了以自然为师的重要性。南北朝谢赫在其“六法”中,把“应物象形”作为一法,所以传统中国画一直很重视写生。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之一,它集中展现了中国人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养。“山水”二字,不是简单的风景概念,它包含了中华文化的诸多含义和象征。

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是中国绘画学习的基本方法,其中写生的是传统在自然中找到一个验证方式,写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中国传统绘画的学习大多是目识心记,近代,李可染提出对景写生的一个概念,实际上是借用了西方绘画学习方式,写生体现了画家对自然对象的理解和对传统的把握。有时可以写生一山一水,有时则需要表现完整的对象,有时可以进行艺术加工,大胆地剪裁。写生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夸张、大胆取舍。中国画的写生不同于西方。西方更加注重对象的透视、色彩、结构等。中国画要求画家能够抓住重点、突出精神,强化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关联与笔墨的转换。

        八百里太行是中原大地上最为壮阔的雄山大川,对喜欢写生的我来说,太行山的雄浑苍厚深深的打动和震撼着我,自然的山川表现的是自然的情怀,而隐幽在山林间,依山而建的太行石板屋,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可惜很多已经无人居住,静卧在山石间,或大或小,高低错落,全以太行石为材,大大小小的石块,石板依山而建,原始而古朴和大山协调统一,天人合一,大山特有的宁静,伴着鸟鸣草香,偶尔的几声犬叫,才能把如朱罗记之场景中带回眼前,讲述着曾经的繁华与喧闹,每次写生漫步其间,赞叹感动,兴奋而不能自拔,唯有手中的画笔,在宣纸上挥洒的快慰,才能带着我久久不能忘却的思绪,卧游其间,从早到晚,其乐无穷。

戊戌深秋杨林于林州太行山石板岩

2018与朱零老师写生集训营在宏村写生

2018在太行山写生

2018在湖北红安写生

2018在太行山写生研讨

2019和朱零老师在黄山写生

2019和朱零老师在宏村写生

和朱零老师在齐云山

和周逢俊老师在齐云山

行走山水间

熟能生巧,业精于勤一一观杨林写生。杨林是位有才情又勤奋的中青年实力派书画家。杨林的画笔墨净润、线条高古,画面清雅,讲究传统,厚实耐读我曾亲眼目睹且有收藏。写生独到有所耳闻。借着杨林和同学在渣济写生,相约前往观摩。晨起,细雨蒙蒙。夫人提醒路滑也没能挡住那份好奇,如约驱车前往渣济。一路风大雨急车多,8点出发近12点才到。寒喧简餐后即随杨林沿着水溪选了一处位于画家村的高坡,一条翘檐外廓可休憩可遮阳避雨,也可写生作画。驻足廓间眼前几栋别致的徽式庭院内花木森森,几株落叶后的古板栗树枝桠遒劲,映衬着白墙黑瓦、亭廓披厦,层次丰富,透出房主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品位。脚下溪水潺潺,身边丛丛巴蕉伴着杂树山花婀娜多姿,幽静入画,景致不错。杨林照例是一小杯水、一方小砚、一截墨条、一块调色盒盖、两支毛笔,选好角度坐下,铺纸,蓄水、研墨、提笔,以树稍入笔,中锋提、按、勾、点,侧锋皱、擦、刮、染,腕运自如,笔走龙蛇,只见老干盘根,新枝屈上,横枝穿插,残叶飘零,点线劲挺,枯涩浓淡,一气呵成。画者入境旁若无人,观者仰止惟恐遗漏,空寂无语,只有欢快笔触在如雪宣纸上点划皱擦的沙沙声响和微风扫叶溪水潺潺。只一时三刻墨稿完成,再花半小时收拾、点染、着色,前后不过二个半小时,一幅四尺斗方的雅居图跃然纸上,老树苍劲,亭廊差次,近景玲珑,远山濛濛,满纸淡雅湿漉漉的。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难怪同行们都说杨林是写生高手,一点不假。于其说观杨林写生不如说是在享用音乐,筆到之处抑扬顿挫、起伏跌岩,画景也是抒情,难怪杨林乐此不疲,钟情不移。拍几幅写生瞬间,祝楊林不忘初心,天天向上,笔耕不辍,方得始终。…… 葛国良

卧游山水间,45x130cm.20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