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治伤寒温病同用方 1.仙露汤 治寒温阳明证,表里俱热,心中热,嗜凉水,而不至燥渴,脉象洪滑,而不至甚实,舌苔白浓,或白而微黄,或有时 背微恶寒者。生石膏(三两,捣细)玄参(一两)连翘(三钱)粳米(五钱)上四味,用水五盅,煎至米熟,其汤即 成。约可得清汁三盅,先温服一盅。若服完一剂,病犹在者,可仍煎一剂,服之如前。使药力昼夜相继,以病愈为度 。然每次临服药,必详细问询病患,若腹中微觉凉,或欲大便者,即停药勿服。候两三点钟,若仍发热未大便者,可 少少与服之。若已大便,即非溏泻而热犹在者,亦可少少与服。 2.石膏粳米汤 治温病初得,其脉浮而有力,身体壮热。并治一切感冒初得,身不恶寒而心中发热者。若其热已入阳明之腑,亦可用 代白虎汤。生石膏(二两,轧细)生粳米(二两半)上二味,用水三大碗,煎至米烂熟,约可得清汁两大腕。乘热尽 量饮之,使周身皆汗出,病无不愈者。若阳明腑热已实,不必乘热顿饮之,徐徐温饮下,以消其热可也。 3.镇逆白虎汤 治伤寒、温病邪传胃腑,燥渴身热,白虎证俱。其人胃气上逆,心下满闷者。生石膏(三两,捣细)知母(两半)清 半夏(八钱)竹茹粉(六钱)用水五盅,煎汁三盅,先温服一盅。病已愈者,停后服。若未全愈者,过两点钟,再温 服一盅。 4.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 治寒温实热已入阳明之府,燥渴嗜饮凉水,脉象细数者。生石膏(三两,捣细)知母(一两)人参(六钱)生山药( 六钱)粉甘草(三钱)上五味,用水五盅,煎取清汁三盅,先温服一盅。病愈者,停后服。若未全愈者,过两点钟, 再服一盅。至其服法详细处,与仙露汤同。 5.宁嗽定喘饮 治伤寒温病,阳明大热已退,其人或素虚或在老年,至此益形怯弱,或喘,或嗽,或痰涎壅盛,气息似甚不足者。生 怀山药(两半)甘蔗自然汁(一两)酸石榴自然汁(六钱)生鸡子黄(四个)先将山药煎取清汤一大碗,再将余三味 调入碗中,分三次温饮下,约两点钟服一次。若药已凉,再服时须将药碗置开水中温之。然不可过热,恐鸡子黄熟, 服之即无效。 6.荡胸汤 治寒温结胸,其证胸膈痰饮,与外感之邪互相凝结,上塞咽喉,下滞胃口,呼吸不利,满闷短气,饮水不能下行,或 转吐出。兼治疫证结胸。蒌仁(二两,新炒者捣)生赭石(二两,研细)苏子(六钱,炒捣)芒硝(四钱,冲服)用 水四盅,煎取清汁两盅,先温服一盅。结开,大便通行,停后服。若其胸中结犹未开,过两点钟,再温服一盅。若胸 中之结已开,而大便犹未通下,且不觉转矢气者,仍可温服半盅。 7.一味莱菔子汤 治同前证。莱菔子(生者一两,熟者一两)共捣碎,煎汤一大茶杯,顿服之。 8.镇逆承气汤 治寒温阳明府实,大便燥结,当用承气下之,而呕吐不能受药者。芒硝(六钱)赭石(二两,研细)生石膏(二两, 捣细)潞党参(五钱)上药四味,用水四盅,先煎后三味,汤将成,再加芒硝,煎一两沸。取清汁二盅,先温服一盅 。过三点钟,若腹中不觉转动,欲大便者,再温服余一盅。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99中医名医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