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完作业才能吃雪糕”,关于“延迟满足”的误区,家长应该知道

 拈花微笑图书馆 2019-06-12

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开展了一个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实验选择的研究对象是斯坦福大学里的一所幼儿园中的小朋友,实验要求让小朋友们每人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房间里,在每张桌子上都会放一些小朋友们喜欢的小甜点。

研究人员们告诉小朋友们,桌子上面的甜点是可以吃的,但是如果等研究人员回来再吃的话反而会得到更多甜点的奖励,他们还可以按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来到他们的身边。这些甜点对于孩子来说诱惑是十分巨大的,等待的过程是十分煎熬的。

有的孩子为了坚持不吃选择捂眼睛或背对着,还有的孩子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不去关注那些甜点,但是很多孩子有都只坚持了一会就放弃了,甚至有的孩子没有去按铃就直接去食用了,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的挺住了对于甜点的欲望,等待研究人员回来兑现诺言,全程等待的时间有15分钟。

此后研究人员继续对这些被选中的孩子们进行跟踪研究一直到高中毕业,经过长期的跟踪显示,那些能坚持15分钟不吃甜点的孩子自控能力很强,也更优秀;那些没等待的孩子更虚荣、更固执、自控能力也差。

“写完作业才能吃雪糕”,关于“延迟满足”的误区,家长应该知道

父母对“延迟满足”有哪些误区?

误区一:婴儿时期将冷漠的拒绝当成训练孩子自控力的方式

米歇尔实验结果公布后也特别指出:年龄因素也会影响到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年龄越大的孩子,通常更容易具备这个能力。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婴儿越小,对妈妈的依恋越深,妈妈几乎就是他的全世界。

有的父母讲“延迟满足”做了错误的认知,认为孩子一哭马上抱会惯坏孩子,只要“延迟”了,才能锻炼孩子的自控能力,可是长期的这种行为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安全感的严重缺失。

对于三岁以下的孩子,父母不要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训练,在孩子有需求的时候尽量作出及时的回应,幼儿时期的安全感,对父母有了一定的信赖感,才能更有助于孩子以后自控能力的训练。

误区二:父母忽视了“延迟满足”的主体和环境

在“延迟满足”实验中的主体不是“满足”也不是研究人员而是孩子,选择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是由孩子自己来决定的,并在实验中,在孩子面对选择的时候是没有旁人的评定、指责。

而现今很多父母却将“延迟满足”的主体变成了父母本人。

“我想去玩一会!”“不行,必须写完作业才有去玩!”“我想看电视!”“今天表现不好,就别想看电视了!”“妈妈,我想吃雪糕!”“吃什么雪糕,就知道吃,怎么从没想过怎么好好学习呢?别吃了!”

而这些并不是“延迟满足”,只是父母的一种控制或者是一种威胁和恐吓,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只是被动的接受父母的命令,并没有做出“选择”。即使有的孩子通过哭闹、耍脾气来进行争取,换来的也是父母的怒斥或者批评。

当孩子有需求的时候,内心是充满希望且渴望被父母体会的,当父母确实不能马上满足孩子的时候,可以说:“妈妈,暂时不能买给你,这个原因在妈妈,不是你的错。”即使孩子会因为家长没有满足自己而心怀委屈,但是内心的自尊收到了保护。

误区三:盲目的“延迟”

对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的培养实际是对自控能力的培养。即使孩子们明白,“我再等一会就会获得更多的甜点”,但是真的去做确实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就像我们经历的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减肥一样,个人的感受是相同的,而正是经历了成功的减肥的那些人,那些真正的体会到自控能力带给自己的成功的快乐。

但是自控能力和我们身体的肌肉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越训练越强壮,但是一旦训练过度也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父母们在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中,过于消耗孩子等待的耐心,就是在消耗孩子的自控能力,这样训练的结果反而事与愿违。

做到“延迟满足”家长要坚持三原则

原则一:不要对幼儿进行“延迟满足”训练

心理学家李雪曾经就对“哭声免疫法”进行过相关的批判,这篇文章一经发表便得到了很多父母的响应,并也反馈了很多由“哭声免疫法”带来的“恶果”,“哭声免疫法”其实就是变了味道的“延迟满足”。

  • 一个妈妈坚信用“哭声免疫法”来训练孩子,除了正常的喂奶换尿布等正常的生理需求外,在其他时候对于孩子用哭来表达任何需求都置之不理,导致孩子经常是伴着哭声入睡。可是等孩子上了小学后孩子被确诊为儿童精神分裂,只能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 一对高级知识分子的父母坚信“哭声免疫法”,在孩子出生后学着国外的父母将小婴儿放在单独的房间,但是面对孩子哭声同样是置之不理,后来孩子到了6岁也不说话,10岁后被诊断为自闭症。

心理学家李雪说过:孩子哭,很简单,依母亲的本能,去抚慰他。任何违背人类本能的育儿法,都会带来人性的逆转。

“写完作业才能吃雪糕”,关于“延迟满足”的误区,家长应该知道

原则二:父母满足与否,都先对孩子的需求予以认可

孩子已经好几颗虫牙了,但是还和父母要糖吃,父母此时不能马上予以拒绝,先要从情感上体会孩子的心情,首先肢体上的亲密是必要的,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是爱他们的。

  • 父母先抱着孩子再说:“妈妈也觉得糖很好吃,甜甜的味道好,但是妈妈却不能给你吃,因为你的牙齿都坏掉了,医生阿姨也不让你再吃糖了。”孩子即使心里再不痛快,但是他的需求被父母看见了、被认同了,即使没有满足,孩子也体会到了父母的爱。
  • “我无法满足你,但我尊重你的需求”,这就是一些孩子即使出身贫穷却仍能保持一个阳光、乐观、有格局的原因。被尊重、被认同的孩子,即使受到挫折或失败仍能坚守自己的内心。

原则三:不要随便评判孩子的行为

可能父母这么告诉孩子他不能吃糖,可是孩子还会“板不住”自己,趁着父母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的拿糖吃,可能后果就是牙齿的问题更严重了,面对这样的问题,很多父母的做法就是,“你看,就是不听我的话吧,都告诉你了不能吃糖了,非要偷偷吃,这回牙又疼了吧,活该!”

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已经产生了不好的后果,孩子也已经承受了这种结果,那么父母就不要对此再对孩子进行评判,而是要和孩子一起去积极的解决问题。父母也要充分的向孩子表达亲情的爱意,去理解、去尊重、去支持,这才是培养孩子自控力的关键。

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利用“延迟满足”?

对孩子的训练

  • 父母给孩子提供更多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让孩子学会充分的表达自己的内心,父母让孩子明确的知道哭闹解决不了问题。
  • 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世界的美好,充分体会来自父母的爱意和安全感,尊重父母的决定,感恩父母的良苦用心。
  • 在对孩子“延迟满足”的训练要在孩子4岁以后进行,这个年龄的孩子对事物的理解,心理的成熟,对一些规则的理解都有一定的能力,这样的训练才会有效果。

“写完作业才能吃雪糕”,关于“延迟满足”的误区,家长应该知道

对父母的训练

  • 父母首先要有充足的耐心,这是非常必要的,孩子每一项能力的培养都是经过反复的训练,都是在孩子的反复的“前进”和“后退”中培养起来的,所以父母从一开始对孩子的培养上就要秉持着充分的耐心。
  • 父母要做到真正的理解孩子,父母一定要学会“感同身受”、“设身处地”,我们每一个成年人也是如此,面对别人的理解和认同,内心都是充满满足感的,孩子也同样如此。从小被认同、被理解的孩子,对自己的认同感也更高,自控能力也更强。
  • 每一个孩子的发育水平是不同,即使是同龄的孩子,发育水平和能力也各不相同,面对孩子暂时做不到的事情或达不到的目标,父母一定不能发火,不能指责孩子,家长要学会接受孩子的能力暂时不能达到父母的预期。

延时满足的真正意义是让孩子学会“舍弃”,在我们很多人的成长过程中很少有人教会我们如何舍弃,“舍弃”的理念都是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失败后自己总结的经验。父母能提前教会孩子如何“舍弃”,让孩子懂得“延迟满足”的意义所在,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

当然了,父母还要记住在合理范围内的孩子的需求要尽量的、即时的满足,孩子内心的满足感和安全感比什么都来的重要。一个从来没有被“即时满足”的孩子,如何让他能做到“延迟满足”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