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长河的坐标:西安博物院藏历代印章欣赏

 RK588 2019-06-13

历史长河的坐标:西安博物院藏历代印章欣赏

印章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信物,古典印章作为重要的历史符号,具备各自的特点,通过对这些方寸图文的解读,对理解我国古代官制演变、地理沿革、汉字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正式确立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用印制度,汉代的官印,不同的官阶,印制不同。西安博物院藏咸阳亭丞封泥(秦代),陈请士水晶印(西汉),千牛府铜印(隋代) ,王精金印(新莽),皇明室藩府之章石印(明代)是各个历史时期印章的代表之作。

战国至两汉时期,铜和玉石玺印较为常见,西汉以后出现了水晶印、玛瑙印,均为私印。例如,陕西西安北郊范南村陈请士墓出土的“陈请士”水晶印,印高1.5厘米,印背覆斗形,有穿,印面方形,印面横排阴刻隶书“陈请士”三字,即是目前出土的品相最好的水晶印。



东汉三国  思普印信

隋唐时期的印章体量逐渐变大,印文书写不均匀,印纽和四周缺乏装饰。


千牛府印,隋代,西安博物院藏 

乾封县之印

宋代公印印文印体一起铸造,铸痕较深,印面有细边框。印文的笔画增加曲折,形成“九叠篆”体,被后世的公印沿用。印章背面大多有刻文,或年款,或铸造机构。西夏公印均为正方形,橛纽,阴文,印文分两行排列,每行两个字,右上读起。如今可见的公印,多数是“首领”二字印式。


金代公印呈长方板状,个别印纽下还有二层台,文字以九叠篆为主。相当一部分公印有编号,包括“五行”和“千字文”两种形式。







元代公印的印文有两种,一是汉字,一是八思巴文。印面边框明显变宽乃元代公印显著特征。

管军总把印(左)凤翔府规指竹课官印(右)



卍字花印   金元

明代公印有铜质和木质两种,成下大上小的椭圆柱状,分长方形和长条形两种,前者称为“关防”,后者俗称“条记”。



 耀州造到大宝券纸


清代公印最大特点是印文满汉对照。

民国时期公印继续流行。印纽演变为圆柱状,印文为汉字篆书,印背款大多书民国纪年款,及以“国”字为首的编号。

明清时期,士官文人借印章寄托情怀,制造了一大批专供艺术欣赏的印章。印章的制作也逐渐发展成篆刻艺术。


博物院其他印章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