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子:助人技术私房课内测结束后,同学们自发组建了同辈督导团体。为支持同学们的同辈督导团体活动,我邀请到有这方面经验的亲学妹吕仁慧,合写了这篇文章,再给助人技术私房课的同学们加一个彩蛋。 正文开始前,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歌子的这位学霸学妹: 吕仁慧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本科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 香港大学社工博士在读 同辈督导和专业督导有何不同? 两者的功能上相似,都是帮助受督者更有效得服务个案,为其提供支持,并促进TA的职业发展。不同主要集中在督导关系里的权力分布。专业督导里,督导通常比受督者更有经验,在行业/机构里地位更高,并有权力对受督者进行单方向的正式评估,其评估可能影响受督者是否能毕业、入驻某个平台或系统。 同辈督导中,没有正式的评股过程,反馈是相互的,成员间在咨询经验、行业地位里的差别专业督导里小,所以关系相对平等,受督者是否采纳督导意见的自主性更大。 很赞同Benshoff (2001)对于同辈督导的描述: 同辈督导为何有效? 1.自我督导 大家在听自己的咨询录音、做逐字稿时,是不是经常发现自己在咨询中忽略掉的信息?这其实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作用,当没有咨询进行当下的压力时,我们能觉察到的信息自然会变多,同辈督导和自我督导都利用了这一点,所以同辈督导也能帮助咨询师提高自我督导的水平。 2.替代学习 如果你参加过任何的团体督导或工作坊,就会发现除了从讲师、督导的分享内容里获益外,你也从同学的分享、小组角色扮演里学到了很多,这就是替代学习(Vicarious learning)-让同辈团体督导起效的第二个因素。当个体暴露在多元的观点下,思路自然会打开。 3.同辈支持 另外,当我们遇到有挑战的个案,在咨询师成长的路上受挫,或者出现强烈的反移情时,能被同伴倾听、看见、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新手咨询师刚开始接咨询的时都会比较紧张,这时督导说“我自己刚开始做咨询那会儿也很紧张”和另一位同伴说“我也很紧张”,效果是不一样的。 相较专业督导,同辈督导有何优势? 优势一:更经济 目前国内的专业督导资源严重匮乏,有名的督导,专业过硬,但是贵,还几乎没有档期;而受过专业督导训练,价格可承受,还有档期的督导,也不多,要碰上多少也要靠运气。这时候同辈督导就是一个经济、可操作的补充。如果资源有限,我们建议大家一对一专业督导+同辈团体督导,实在没办法,也争取一对一同辈督导+专业的团体督导。在职业成长初中期,一对一的督导很必要。 优势二:更平等 同辈督导较平等的关系,也会使督导的场域更加亲和,如果咨询师在和专业督导的关系里遇到了挑战,可以在同辈督导里获取支持,而成员间交流选择督导、个人体验师的经验,整合各自的转介资源,是同辈团体督导里特有的机会。 歌子在做最后一年的全职实习,一起实习的还有另外3名博士候选人,在学期初选督导时,我们4人就聚在一起讨论各自对督导的排名;在督导里被误解时,也会向同伴倾诉,然后大家给彼此打气,一起想回应的方法。 优势三:归属感强 同辈团体督导最大的优势,就是建立一个咨询师同辈支持系统,增加归属感。心理咨询师成长的周期很长,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独自一人面对,很容易耗竭,和同行一起抱团前行,相互支持,“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歌子所在的特拉华大学咨询中心,有执业心理学家在私人执业一阵后,回来做全职员工。美国的私人执业,就算几人共享诊所,也是各忙各,久了很容易感到孤立,与机构里每周开会,随时可以找同事商洽的经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会放弃收入较高、时间较自由的私人执业的原因。 在咨询师职业成长初中期,同辈督导要配合专业督导进行,但成为成熟咨询师、督导后,同辈督导可能就是主要支持的来源了。 同辈团体督导有哪些模式? 参考资料里,介绍了同辈团体督导的不同模式,我们综合各个模式,归纳出建立同辈团体督导需要考虑的5个维度: 1.是否有人主持? 有的同辈团体督导是成员轮流主持,有的由固定的成员主持,有的没有指定的主持人。歌子在宾大咨询中心实践时,每周的案例讨论列会由固定的两名成员主持,但每个月会换人;而现在每两周和一起实习的伙伴吃午饭(intern process lunch),则没有人主持,但默认以每人轮流分享近况开头,剩余的时间分配给当周更有需求获得支持的同伴。 2.是否规律得会面? 说到同辈团体督导,大家第一反可能是定期会面的形式。其实非定期会面的同辈团体督导也很重要,因为它可以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比如遇到高危个案,伦理困境时,为你提供支持。 升级后的伦理学霸咨询师同辈支持社群这两个功能都有,既有定期的会诊、同辈支持活动,也为成员提供一个随时和同行讨论伦理、职业发展议题的平台。为保证社群为大家提供高质量的同辈支持,成员在缴纳年费外,还需同意实名、认同群规,并完成相应的补课及作业后才能入群,还设置了淘汰机制,保证社群的活跃度。 3. 是否封闭? 建立任何团体,都要考虑团体是否封闭,何时封闭,何时开放的问题。当团体开放时,向新成员做知情同意的工作,十分必要。 4. 成员同质化的程度? 比如是否吸纳不同取向的咨询师?是否把新手咨询师和较有经验的咨询师放在一个团体里?等等。过于同质化的团体,会减少替代学习的机会,但较易稳定;多元的团体有更多打开视角的机会,但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也更高,需要找到一个平衡。 5.是否只讨论个案? 团体督导有不同的深度,最简单粗暴的就是大家凑在一起做个案概念化、给报个案的咨询师建议;稍微深一点的,会请成员分享自己听个案报告/录音时的感受,也触及来访者和咨询师的移情、反移情;再深一点,会触碰咨询师相关个人议题对个案的影响,为咨询师提供有关人际互动模式的反馈。 同辈团体督导也可以不限于个案讨论,咨询师职业发展、对某个议题(如情欲移情)集中讨论,分享自己遇到的困难获,甚至简单的交流生活的现况,都能为咨询师提供支持。 同辈团体督导的知情同意怎么做? 上文5个维度排列组合,为同辈团体督导带来了很多模式,同辈团体督导建立初期,最重要的就是成员们花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知情同意,决定本团体的督导目标、督导模式、以及团体规则,这也是逐步建立团体安全感的过程。 1.督导目标 仁慧参与建立的林大同辈咨询督导小组,第一次会面时,每人除了自我介绍,分享咨询中遇到的困境,还交流了各自希望从同辈督导有何收获,以及自己理想的同辈督导。大家通过讨论,达成了可行的督导目标,之后每次会面结束时,会回顾是否达成目标,有哪些阻碍因素,是否需要调整目标。 2.督导模式 林大同辈咨询督导小组采用了精神分析团体督导模式。不管采用什么模式,在开头和结尾阶段设立成员轮流check-in的环节,很重要。林大小组专门留出前三十分钟供成员分享近况,收尾时,也会留出至少10分钟,对本次小组的过程进行反思。如果团体设立了主持人,由主持人把控每个环节的时间,维护秩序,每次督导后,要做相应的记录。 3.团体设置 同辈团体督导同样需遵循精神卫生法和心理咨询伦理。商讨制定团体设置时,需要细化如何遵守保密原则,对出勤率、迟到、退出做相应的设置,并细化成员的义务,商定如何处理违反团体设置的现象。 以上三点都达成一致后,需要制作一份书面的知情同意书,全员签署。进入歌子心理后台,回复“同辈督导”,获得仁慧和歌子编写的同辈团体督导知情同意书。 知情同意重在讨论、达成一致的过程,而不是书面签字,有的团体可能要好几次会面后,才能初步达成一致,这是磨刀不负砍柴功的重要过程,要给足时间。 进入歌子心理后台,回复“同辈督导”,获得仁慧和歌子编写的同辈团体督导知情同意书。 如何应对同辈团体督导里的挑战? 任何一个团体,都存在动力关系。同辈团体督导里,可能出现小团体,潜规则,涌现出“小组领导”的角色。也总有时刻,团体会变得“更紧张”,比如出现了“平行关系”,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或是成员感到被评价。 这样的挑战,也是机遇。林大同辈咨询督导小组在知情同意阶段,明确讨论了建设性表达的方法,强调谈“我”的感受,而非评价“你”的行为。比如,“你这样说的时候,我感到有些委屈,因为来访者的实际情况是…”,而不是“你根本不了解情况!”。也强调少用评判性语言“你这里的处理有问题,有听懂来访者在说什么”,而是说“我感觉你尽力在理解来访者,当我听到你的描述时,我感觉来访者想表达…”。 另外,请一个专业督导做后援,在团体遇到比较大的挑战时提供支持,是不错的选择。助人技术私房课同学们的同辈督导小组,就请到了歌子做后援。而歌子也建立了伦理学霸咨询师同辈支持社群,邀请你加入。 参考资料 Benshoff, J. M. (2001) ‘Peer consultation as a form of supervision’, Reading for Child and Youth Care Workers, 31,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cyc-onlune/cycol- 0801-supervision.html. Golia, G. M., & McGovern, A. R. (2013). If you save me, I'll save you: the power of peer supervision in clinical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45(2), 634-650. 鲁小华, 樊富珉, 田宝伟, & 牛勇. (2014). 朋辈循环支持法在心理咨询师团体督导中的应用. 心理技术与应用, (3), 3-5. Remley Jr, T. P., Benshoff, J. M., & Mowbray, C. A. (1987). A proposed model for peer supervision. 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 27(1), 53-60. Yeh, C. J., Chang, T., Chiang, L., Drost, C. M., Spelliscy, D., Carter, R. T., & Chang, Y. (2008). Development, content, process and outcome of an online peer supervision group for counselor trainee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4(6), 2889-2903. 大家在组建同辈团体督导的过程中,有什么心得和疑问,请留言告诉我们哦 |
|
来自: 刘淑姿 > 《见证我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