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在跟孩子聊天,有时聊得开心,有时觉得累——不在一个频道上,聊不下去。怎么跟孩子对话才能有趣又有收获呢?今天,介绍一种犹太人的策略——海沃塔聊天法,通过“提问—对话—讨论”进行真诚的聊天,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了孩子缜密的思辨思维和优秀的表达能力。据说,爱因斯坦、巴菲特、扎克伯格这些响当当的人物,都曾受益于“海沃塔”教育。 妙妙老师在文中分享了一段与4岁儿子的对话实录,让我们来看看海沃塔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吧。 你会跟孩子好好聊天吗? 看到这个问题,你的内心OS或许是:“这个问题不是来搞笑的吧?” 的确,现在的家长哪个不是经历过二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买得了学区房,算得了数学题,跳得了跳绳,做得了手工。跟孩子聊天这种小事,还不是孩子几岁就聊了几年吗? 没错,我们每天都在跟孩子聊天,但也仅仅是聊而已,为什么聊?怎么样聊?似乎并没有从聊天这件小事中挖掘出更多的价值。但是,犹太人做到了,他们让聊天也变成了一种学习理论和方法。 2010年9月,美国布兰迪斯大学曼德尔犹太教育研究中心贝特·米德拉什(Beit Midrash)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奥里特·肯特 (Orit Kent)发表研究报告《海沃塔学习理论》(A Theory of Havruta Learning),深入解读了一种有意识的交流模式,这也是犹太家庭传承千年,培养了无数杰出人才的教育秘诀,他们称之为——海沃塔(Havruta)。 创造奇迹的聊天模式 海沃塔到底是个什么鬼?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巴菲特、扎克伯格、罗斯柴尔德家族、洛克菲勒、索罗斯、卡夫卡、海涅、茨威格、毕加索、拉斐尔……还有犹太三巨头:佛洛依德、爱因斯坦、马克思,这些响当当的人物,他们都曾受益于“海沃塔”教育。 海沃塔,在希伯来语中是“共同学习”的意思,接近英语的fellowship,即伙伴关系。两人一组,通过相互提问、回答、讨论来探究和学习某个问题。 作为一种学习形式,海沃塔已被运用于许多现代语境中,如走读学校、课外班、希勒尔聚会和犹太专业发展项目。在这些语境中,人们学习一系列的文本。他们成对地坐在一起阅读,讨论文本的意义,也许还会探讨其中提出的有关生活的更广泛的问题。在海沃塔讨论中,参与者通过他们的即时互动来确定和重现文本的意义。 在海沃塔研究的早期阶段,海沃塔被认为是一种复杂的、有潜力的犹太解释性社会学习实践,包括标准、阶段、方式和立场。它涉及两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以及在两个人和文本组成的三者之间互动的意义。这说明,“海沃塔”不是跟书读书,而是跟人读书,它让同学成为老师,老师成为同学。 海沃塔不仅适用于对于文本的学习,更普遍被应用于日常交谈,伴随犹太人的终生成长。在家庭教育中这种互动交谈模式的存在就像空气一样自然。安息日(每周的周六)是犹太家庭的家庭聚会日,也是他们固定的“海沃塔”时间。与中国家庭饭桌文化的“吃饭要专心,不要乱说话” 不同的是,犹太父母会把饭桌变成对话和讨论的桌子,跟孩子们聊各种各样的问题,一起头脑风暴。 通过闲聊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谈话,从交流中发现问题并谈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海沃塔,把最初不成熟的、零散的想法和话语,变成了对这个话题的深思熟虑和丰富表达。海沃塔虽是闲聊,但不是瞎聊,而是一个有意识的交谈过程。 海沃塔需要具备以下六要素。
倾听和表达是启动海沃塔的引擎,并让它继续前进。倾听意味着集中注意力,表达意味着大声讲出自己的想法。海沃塔中的倾听和表达是想法和人际关系发展的基石。倾听和表达,也是海沃塔过程的一部分,两者交替为新想法的出现、形成和完善提供了空间。
集中注意力和探索多种可能性。海沃塔需要探索才能产生创意,同时需要聚焦以对话题作深层次的解释,并得出结论。如果说倾听和表达是引擎,那么探索和聚焦就是方向盘的一部分,它们决定了对话的方向。
支持和挑战都可以帮助海沃塔伙伴进一步形成他们的想法,但方式略有不同。支持,不仅包括语言鼓励,还包括提出意见,以帮助对方找到支撑观点的证据;挑战,是要学会质疑对方观点的缺失,通过不断提出问题来验证这一观点。这些做法都有助于引导对话,并帮助海沃塔伙伴革新他们的想法。 家庭中如何跟孩子一起“海沃塔” 看到这里是不是仍然一头雾水,不太了解海沃塔到底跟自己有什么关系?最近,在学习了“海沃塔”的理论方法后,我与四岁的儿子在家做了一次实践。我把我们的这段聊天过程记录下来,看看海沃塔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吧。 前几天的一次晚饭时间,儿子边吃边跟我说:“妈妈,今天在幼儿园老师说要跳舞,结果没有跳。”就这一句话,我听出他有点小小的不快。于是,我想顺着这个话题跟他一起讨论一下。 倾听和表达
在幼儿园一天会吃三顿饭,每次饭后他都很期待跳舞,但是最终都没有跳成,可以听出他很失望。一般情况我可能会回答:“没跳就没跳吧,以后还有机会呀。”这样,就把聊天“聊死”了。 倾听,是用心听孩子的话,先关上自己的嘴巴,不要着急去解决孩子提出的问题。
倾听之后就是表达了,此时我要鼓励儿子多说一些。但是他现在年龄还小,不能完整描述事件,需要我的引导。我用了最简单的思路——5W(Who,When,Where,What,Why),用特殊疑问句代替一般疑问句,让儿子打开话匣子,帮他梳理思路并清楚地表达出来。 探索和聚焦
海沃塔式聊天是基于某个点进行深度讨论和多角度思考的。如果只是聊到提醒老师,我认为还没有解决问题,也不能算是深入讨论;如果按照惯性思维,老师接受提醒就马上执行开始跳的话,也无法激发儿子多角度的思考。所以,在赞同儿子观点、给与他语言肯定的同时,我要为接下来的交谈争取更多的可能性。
儿子突然想起了另外一个他擅长跳的舞蹈,边说边跳了起来。 孩子的思维是跳跃的,他们多数情况下不会按照成人预想的思路聊下去,可能聊着聊着扯到其他话题上去了,还有可能直接跑走去做其他的事了。意识到这点,我要做的就是及时将话题拉回来,保持我们谈话的聚焦。 支持与挑战
支持和挑战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我要支持儿子的想法,用语言的鼓励让他继续大胆说下去,这里的提问其实是在帮助他找到更多的证据和方法来论证他的想法。
另一方面,我的反驳和不断追问,是对他探索解决办法的一种挑战。质疑其中缺失了什么,多一些为什么,是此步骤的关键,争论的目的是为了帮助。 这一番谈话下来,聊到后期明显孩子也词穷了。但是我发现,经过几个话轮下来,他在我的引导下开始有了换位思考的意识,还知道怎么去了解别人的想法。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吧。 绕远的捷径 现在,再来思考文章开头的问题,我们到底会跟孩子好好聊天吗? 也许有人会说,跟孩子聊天用搞得这么辛苦吗,岂不是每次说话前还得打个草稿?嗯,看来你已经有海沃塔式的质疑思考了,先给你点个额头赞。 首先,并不是每时每刻跟孩子说话都要这样,每周固定一到两次的海沃塔,并不会给你造成太多负担;其次,海沃塔是一种可以通过多次练习形成的思维习惯,当你养成这种习惯后,跟孩子的聊天会越来越顺畅;最后,如果孩子因为你的这点小小用心,形成了缜密的思辨思维和优秀的表达能力,你一定会感谢自己的付出。 犹太圣经《塔木德》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迷路了,他向一位老者求助。老人说:“绕道的话有一条捷径,直走的话则有一条远路。”直走的路虽然能一眼看到头,但实际上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而另一条路,虽然看起来绕远了,却另有捷径。真正的教育不就是这样,看似进展缓慢,实则润物无声。海沃塔,就似这条绕远的捷径,引领孩子认识自己,走向未来。 “海沃塔”这项新技能,你get到了吗? 跟娃一起听个好故事,试试你的新技能 |
|
来自: 昵称48595376 > 《关于教育方面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