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新解屈原:寻端觅屈,五五归原 汪宏华(原创) 前言:去年五月我解读了端午节的来历,今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挖,解读屈原投江。说来有趣,写完这篇文章以后,还以为“水葬”的说法是我首创,没想到我重庆的好友王浪舟很快就搜索到王红旗先生的一篇文章,他从屈原出生地是湖北秭归,推测屈原可能是巴族人,而巴族有船棺水葬的习俗……不过,我并没有沮丧,而是更加信心十足,以为自己纯理论的哲学思考和逻辑推理有了一些考证依据,二者属于殊途同归,互为补充。而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促使屈原之死更接近真相。我始终坚信屈原是士大夫,是即便路漫漫其修远兮,也要上下求索的好官员、大文豪,不可能抑郁到跳江自杀,更不可能选择端午节这一天。屈原比我们想象的更完美,更伟大! 屈原逝去已经2200多年了, 但你知道吗? 屈原并不是自己投江的, 恰恰相反, 晚年的屈原不再遭人排挤, 不再牢骚满腹, 他在心理上走向成熟, 功业上获得圆满, 楚王器重他, 世人爱戴他, 所以在他寿终正寝之后, 举国上下决定给予他, 作为中流砥柱的臣子, 作为深谋远虑的智者, 最独特最崇高的葬礼—— 水葬! 时间就选在五月初五端午这一天。 原因何在呢? 可能有人说是屈原出生在湖北秭归, 这个地方属于巴族, 而巴族有船棺水葬的习俗, 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 水葬符合楚地周易哲学, 九五至尊,五五至中, 同时还贴近,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圣贤思想。 他们要让这位上善若水的忠臣, 最终仍然回到水的怀抱! 当时楚国的节日主要有三个, 正月初一春节, 最小的数字一和一重叠, 这是最低微最广大的百姓的节日, 五月初五端午节,五五重叠, 这是中层官吏包括所有士大夫的节日, 第三个就是九九重阳, 这是至高无上的帝王的节日, 很多帝王就是在这天去泰山封禅。 这三个节日又恰巧间隔均匀, 相差四个月, 便于安排休息与活动。 朝廷为了给节日增加现实内涵, 同时给官吏树立学习的典范, 便把葬礼选在了端午节, 选在了高山与农田之间的江河水流中。 而民间传说又认为, 有水必有龙, 于是人们便祈盼, 龙王能够收留屈原, 使之成仙、不朽, 甚至让他在继续水国做贤臣。 于是我们就看到, 这一年的端午节, 一面是皇帝在水葬台亲自主持葬礼, 一面是民众在汨罗江组织各种活动, 试图威逼利诱催促龙王尽快到来, 使屈原的遗体免受鱼虾所欺。 他们在江中, 停泊了无数准备大闹龙宫的龙舟, 在岸上, 堆满了龙王最喜欢吃的香糯可口的粽子, 只等五月初五午时一到, 屈原的棺椁投入江中, 便千帆竞发,锣鼓喧天, 同时撒下无数的粽子…… 稍作联想, 龙舟竞渡又与巴族的追赶船棺何其相似, 两个民族的文化在这里, 在屈原身上, 获得了天衣无缝的结合, 情感无国界,无族界。 或许有人问,龙王真的来了吗? 不知道,也不重要。 或许有人问,会不会是屈原屈死狱中, 楚王后来幡然醒悟而追思他, 才给他重新举行了水葬? 或许还有人问, 老百姓是不是很怀疑楚王平反的诚意, 亦或认为朝廷依旧浮云蔽日, 所以才把希望寄托给了龙王, 所以才那么担心屈原再受鱼虾奸臣的侵袭? 不知道,应该也不是最重要。 我们真正需要重新认识的是, 屈原首先是个尊贵的贵族士大夫, 其次是个上下求索的中层官员, 最后才是所谓浪漫主义诗人。 过去很多文人士大夫, 都是把家国天下放在个人生死之上的, 都是追求立德立功和立言三不朽的, 无论怎样的忧愤,无论怎样被迫害, 也不会痛苦到抑郁, 不会抑郁到自杀, 更不可能在士大夫节日这一天自杀, 如此不仅大煞风景, 还显出自怨自艾和自命不凡的矛盾, 这样的人是写不出《离骚》《天问》的, 是不会受到后人景仰的。 而现实的情况是, 即便故事被讹传,结局被颠倒, 屈原还是穿越几千年历史, 成为了龙的传人和龙的国度, 最爱国最伟大的忠臣良相, 最勇敢坚强的文人志士。 正所谓: 千古一屈,五五归原, 天妒人不妒,天纵人更容! 屈原不应称为爱国者(2019-06-06 19:44:20)
屈原不应称为爱国者 王童 屈原生活的战国时代,秦、楚、韩、赵、魏、齐、燕七雄并立。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这之前的周王朝被秦所灭,田氏代齐,三朝分晋,战乱持续了200多年。诸侯割据,各霸一方,忽而合纵,忽而联衡,也只是为已方图生存,争领地而已。 屈原出生的楚国,今我们已知是长江流域的诸侯国,相对于今天疆域广大的国土来说,也只是一个部落,一个省份。而且屈原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时,也曾联齐伐秦,只是后来敌不过秦,才最终让对方所灭。 与屈原同时代的纵横家张仪对比,屈原在政治报负上,远不如他胸怀阔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纳四海之内皆兄弟为准则,让秦国统一了天下。他虽为魏国人,却并不只囿于乡土情怀,因他深知这战国七雄不过是历史进程的一个阶段,最终要归为一体。 屈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其楚辞、《离骚》《九歌》《九章》 等有口皆碑,经久传世。但他的诗文大多也是怀恋忧愤楚国人事山河的,他横阔,上下求索的《天问》只是怀才不遇的一种抒发,并无诗中那么高远的追求,只是他无意间留下了这么部他自已也难以企及的“史诗” 。 屈原最后怀着对楚国的愿景投汨罗江,成为今天的诗人节、端午节、粽子节,只能说他的气节可敬,但若说此就是爱国情怀水落石出也多有些牵强附会。 屈原的国在天下大势下,应该说是必要灭掉的。因当时楚怀王客死于秦,梓棺返楚,已预示这国臣服于秦是早晚的事。春秋时期,楚成王趁会盟之际扣留宋襄公,早开了破坏了邦交礼仪的先例。由此也别怪后来他国觊觎侵犯而来。 楚怀王灭越国,改越地为江东郡。越余部分为许多小国散处于滨海地区,归顺于楚。历史上,楚国也是在亡掉许多小国,坑杀数万人才建功立业的。蓝田之战,楚国本也有雄心联齐灭秦,后未得手败退。十年之后的垂沙之战中,楚国已成孤家寡人。齐、魏、韩三国联军大败楚军于垂沙,楚国从此彻底沉沦,大国雄风一去不复返! 屈原怜惜楚国,抱恨贵族排挤诽谤,君王昏庸无道,这只是在小天地里的个人得失,尚无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屈原出生的丹阳秭归,今宜昌市区面积也只有150平方公里,比之今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是沧海一粟,因而把屈原称为爱国主义者,不如说是个留恋故土的殉道者。春秋战国时代,战乱纷争,改朝换代,诸国位移,不过是成熟成建制国体兴起的前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后人应庆幸楚国合并成了秦国、成了汉朝,及唐宋元明清至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据称,课本中已删除了岳飞、文天祥这类冠以狭碍“爱国者”的标识,延伸下来,屈原就更不应称今天意义上的“爱国者”了。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光辉诗篇;是一位有政治报复的思想家、以图革故喚新的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与端午节融为一体,更多的应是一种眷恋故土的“乡愁”,以此为轴线,应幅射出更深远的文化符号与印迹。 爱国者,除乡土情怀外,应有更高更远更广更阔,更博大的胸怀。 |
|
来自: xianfengdui111 > 《经营精英》